《伽利略传》读书笔记

伽利略传

[德] 布莱希特

[译] 潘子立

真理是时间的孩子,

不是权威的孩子。

和诗歌一样,我也很久没有读过人物传记,感谢读书挑战给我这个机会。不过严格意义上来讲,这本书不能算是人物传记,它是一部戏剧。

选择这本书,是因为它最大程度上满足了我热爱套娃的心理。首先,伽利略来自意大利,我还记得在许愿池扔下硬币的时候,曾经许诺要重回罗马。虽然至今未能成行,但是不妨碍命运一直反复拖着我待在欧洲。看来不回一次罗马是绝对不行的,所以意大利确实是a country I have always wanted to visit。

本书的作者,布莱希特,是我闺蜜一直以来的研究对象,我听过无数次关于这位大师的思想,却一直无缘大师的著作。很多时候,只有读过才有发言权,下次我或许终于可以和闺蜜聊上一两句。

最后,亲爱的伽利略,是我曾经的研究对象,一座科学史上无法绕过的丰碑。但是,从前我都是从封闭世界与无限宇宙这样科学与哲学的角度了解他,或许这次应该从文学上了解一个不一样的伽利略。而我这一年中很多时候在四处辗转,所以身边的大部分书都被我换成电子版。意外又有趣的一点是,我从网上找到的这个版本颇为古旧,以至于我没法在豆瓣上找到它进行标注。

人物与观点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以为大概会像苏格拉底的申辩一样,是一场科学与神学的交锋,主角慷慨陈词,教廷强势反驳。闺蜜当即表示我可能对他们戏剧界有些误解,多半是读哲学太多了。我读完之后终于意识到区别在什么地方:因为整部剧都没有申辩这个环节。只有一系列曲折回环的日常生活的铺垫来充实人物。是的,对戏剧来说,最为重要的应当是人物,而不一定是,申辩的观点。

因此,这部剧从一开始就展示了一个非常真实的现实世界,三页之内就能让每一个身处学术界的人彻底入戏,同时感到异常焦虑。

令人焦虑的学生是这样的:


卢多维科:因为家母希望我在科学方面也见识见识……

伽利略:私人授课,每月十个斯库多。

卢多维科:遵命,先生。

伽利略:您对什么感兴趣呢?

卢多维科:马。

伽利略:啊哈。

卢多维科:我实在没有科学头脑,伽利略先生。

伽利略:啊哈。要是这样的话,每月交十五个斯库多。

令人焦虑的教学与科研的冲突是这样的:


先生,我的学生可太多了!我成天教书、教书,我自己什么时候读书呢?我的上帝,我不像哲学系的先生们那样绝顶聪明。我很笨,简直什么也不懂。我不得不填补我知识上的漏洞。我什么时候做这件事情呢?我什么时候搞研究呢!先生,我的科学迫切需要加以充实!关于一些最重大的问题,至今我们还只有假设。可是我们要求自己作出证明。如果我为了糊口,被迫给每个付得起学费的浆糊脑袋灌输‘平行线相交于无穷远点’,我的研究还能取得进展吗?

以及,令人焦虑的产学研如何融合,怎么拉项目:


可以说,数学是一门赚不了钱的技艺。这倒不是说好像共和国不把数学看得高于一切。数学不像哲学那么必要,不像神学那么有用,不过它确实能给内行带来无穷的享受!

事实上,这段话现在把“数学”换成“哲学”:哲学是一门赚不了钱的技艺,哲学不像数学那么必要,不像经济学那么有用,不过它确实能给内行带来无穷的享受!

还有,2020年的全新焦虑主题,如何在疫情之下做科研:

伽利略遭遇了佛罗伦萨的鼠疫,被lockdown在自己的街区,士兵们送货有上顿没有下顿,但是伽利略先生表示鼠疫并不能阻止他整理观察笔记。确实如我朋友所说,这样的描写放在平时很难引起共鸣,布莱希特专门辟出一章来描写的佛罗伦萨鼠疫事件可能会被草草翻过。

但是,今年,这个特殊的年份里,一切都看起来像是身边的故事。或许这样会让人感到一丝安慰,目前我已经知道牛顿、伽利略和莎士比亚都在疫情期间搞出了自己的传世之作,或许就能让lockdown的时光不那么难熬。

虽然时代不同了,但是本质问题还是那些,连伟大如伽利略都无法避免:加薪被拒,教学与科研冲突,在课堂上带着镣铐跳舞,还要面对浆糊脑袋的学生,还有不能为学校拉项目的悲惨遭遇,以及绞尽脑汁想如何平衡产业界和纯理论研究,以及传染病的时代如何生存和工作。

不得不说,戏剧确实有一种让人立时身临其境的魔力。

间离与入戏

然而,当我和朋友讨论布莱希特是如何用无数日常生活的动人细节,让人迅速进入到这个戏剧世界当中时候,她却告诉我,布莱希特在戏剧表演上始终在追求一种“间离”的效果,就是让观众能意识到自己在看戏,而不会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说实话,我很难想象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因为但从文字剧本来看,完全看不出这种尝试。大概除了不太符合三一律以外,整个叙述手法都很经典。

另一方面,朋友也说,布莱希特在写剧本的时候追求一种荷马史诗的感觉,认为自己写的是史诗剧。

这一点倒是非常明显。即使排除剧中人物讨论的日月星辰和无垠宇宙这样超出人类寿命的宏大事物,整部剧也给人一种宏大的感觉。可能是探讨对真理的追求,人类的理性这样的主题,很容易让人感受到崇高的力量。布莱希特和荷马史诗之间可能就差一个“命运”的探讨了。

但是,这种在剧本和表演上的矛盾真的深深激起我的好奇心,很想知道这个剧本如果按照布莱希特的想法演出来,会是怎样的效果。

应该不会比京剧《三堂会审伽利略》更加“间离”吧……

复杂的人

大师笔力惊人的一点通常都在于写人。

剧中的所有人,无论是真正在伽利略时代,或是布莱希特的时代,乃至于当下,都能在生活中找到;无论是意大利、德国还是中国,都能找到相似的。

年迈的红衣主教说着即使在如今网络上也耳熟能详的话术:


您在地球上生活,从地球上得到一切,可是您却要贬低地球。您玷污您自己的住所!这种事,我决不允许。


所以,地球供养人类,地球就应当是宇宙的中心吗?如果它不是宇宙的中心,是否意味着我们否认了地球作为人类故乡的价值?

伽利略的准女婿卢多维科则为我们阐明了一条颠簸不破的政治定律:


即使教皇去世,伽利略先生,无论谁继任教皇,也无论他如何热爱科学,他总不能不注意到我国那些最高贵的家族对他热爱到何种程度。


所以,数学家巴尔贝里尼和教皇乌尔班八世可以是一个人,但却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人。

与此同时,布莱希特笔下的伽利略也是一个复杂而矛盾的人。

一方面,他会认可天文学的变革将不仅限于天文学领域:


伽利略:“对,因为我可以启发他的农民思考新的思想,还可以启发他的仆人和管事的。”

费德尔佐尼:“怎么可能呢?他们都不懂拉丁文。”

伽利略:“我可以用人民的语言为多数人写作,而不用拉丁文为少数人写作。为了传播新思想,我们需要用双手劳动的人们。除了他们,还有谁真想知道事物的前因后果呢?那些只是在餐桌上才见到面包的人,他们不想知道面包是怎么烤成的;小百姓宁可感谢上帝,也不敢写面包师。可是做面包的人将会懂得,没有受到推动,任何东西都不会自己动起来。”


另一方面,他也希望自己的发现仅仅只是科学发现:


伽利略:“这里不论谁有点牢骚,都想让我替他说话,特别是在那些对我不怎么合适的场合。我不过写了一本讲天体力学的书,这就是一切。至于从里面能引申出什么,或不能引申出什么,同我毫不相干。”。

虽然真实的人通常也是如此矛盾且反复无常的,以至于点外卖的时候可以犹豫一个小时且在最后一刻还改变主意。但是,放在伽利略身上,我更愿意将前者理解为布莱希特本人的想法(按照闺蜜的介绍,布莱希特是一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而后者更接近于伽利略的想法。因为依照一般经验来说,想太多天文学之外的事情,真的很难做好科研工作。

结局

布莱希特认为伽利略革命的意义不仅在于科学上,而是一种社会革命。所以,它所面对的压力,不仅是科学共同体内部的阻力。布莱希特描述的更多的是这种社会层面上的压力,科学不再是科学本身,而是一个破坏秩序的突破口。而对于科学家来说,这种社会层面的压力非常难以抵抗。因为科学家毕竟是人类,需要养家糊口,需要生儿育女,也有需要保护的朋友和家人。

所以,相比起苏格拉底的悲壮而言,伽利略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悲剧,有着更加绵密不绝的痛苦和磋磨:伽利略表示认罪,宣誓放弃自己的学说。

但是,他还是完成了他的《关于两门新学科——力学与落体定律——的对话》,并借着幽微的月光誊抄下副本,让他的学生偷带出了国境。


亲爱的朋友,记住这结局,

知识越过国境线,已经逃出去。

我们都有旺盛的求知欲,

他和我一起,都留在那里。

守护好科学之光吧,

好好利用它,不要滥用它,

不要让一场大火

把我们大家,把我们大家

一齐烧成灰烬。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伽利略传》读书笔记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