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之火》读书笔记

天堂之火

[英]玛丽. 瑞瑙特

[译]郑远涛

人的不死并非在于永远地活着,那愿望源自恐惧。令人不死的是每一个超脱于恐惧的瞬间。

某年暑假重温《银河英雄传说》,极为上头,从大公离世一直哭到皇帝驾崩,然后疯狂找同人来吃,最后甚至到了不得不自割腿肉的地步。由来自己的腿肉都不好吃,于是弹尽粮绝之下,决定寻觅代餐。这套书就是如此成为书单上的一员。认真来讲,很难说谁是谁的代餐,毕竟亚历山大和赫菲斯提昂是更加久远的历史人物,两者可以互相代。所以,顺手再安利一下《银河英雄传说》。

不过,说实话,即使不是代餐的缘故,这套书也迟早会加入书单。因为,我和作者一样深爱古希腊。

生活的细节
《天堂之火》是瑞瑙特的亚历山大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讲述的是亚历山大大帝从幼年(四五岁)成长为青年,故事结束于他的父亲马其顿的腓力王遇刺身亡。我本以为描述如此英雄人物,其笔法应当大开大合,充斥着宏大的场面和磅礴的气势。但是,作者笔法非常克制,无论是诡谲的宫廷斗争,还是残酷的战争场面,作者几乎都没有从正面描写,而是从一些生活化的细腻场景中将这些尖锐的矛盾和血腥表现出来。

整个故事都笼罩在这种柔和细腻的笔调,像是日复一日的日常生活,读的时候也仿佛跟随着亚历山大生活在古希腊时代的马其顿,生活在地中海的阳光下:神秘深夜里的酒神祭仪,挥汗如雨的运动会,露天剧场层层叠叠的坐席,阳光下的橄榄林和苹果树。

但是,令人震撼的是,作者透过这些细碎舒缓的日常生活中将马其顿宫廷中剑拔弩张的氛围,希腊各城邦之间的尔虞我诈全都展现出来。我最喜欢的一个片段是埃琵克拉特(亚历山大的音乐老师)有一日给亚历山大上课,听年轻的王子弹奏基萨拉琴。埃琵克拉特从琴声中听出了亚历山大的痛苦,彼时国王已经娶了三位新妇,王后失势又不甘于失势,亚历山大整日生活在父母无休无止的斗争之中。与此同时,埃琵克拉特也意识到自己再也不能教导王子了,因为年轻的王子已经展露出自己的王者之心,即使是音乐和旋律也要听凭他的摆布。这一段写得极为绝妙,只是一堂短暂的音乐课,埃琵克拉特以其顶尖音乐家的职业素养听出了弦外之音,亚历山大无意识地在音乐中展露锋芒,而一直隐匿在日常生活中的宫廷斗争悄然掀开一角,从故事开头到此刻一直时隐时现的宫斗在这一刻仿佛飚入了高音,但下一刻又回归到日常生活的旋律当中。

还有出场次数不超过三次的雅典政客狄摩西尼,虽然作者从未展示狄摩西尼在公民大会上具体的演讲辞藻,但这人显然会让人印象极为深刻,比如他买凶刺杀腓力的时候,还一定要挑选好时辰,以便自己可以在雅典人民面前表演一番“神启”。

虽然故事的主人公是亚历山大,但是我们仿佛借着他的眼,跟随他的足迹,在一天又一天的日常生活中去认识他生活中来来去去的人们,政客,国王,兵士,母亲,朋友,令人尊敬的敌人和背叛的友人。

亚历山大与赫菲斯提昂
我要非常诚恳地告诉各位,这代餐,必须是,代到了。而且,我不仅代到了吉尔菲艾斯和莱因哈特,还又一次代到了阿喀琉斯与帕特罗克洛斯。亚历山大和赫菲斯提昂的互动非常甜,即使在作者极为克制的笔法下,也能感受到两人之间涌动的温柔爱意。亚历山大的所思所想,赫菲斯提昂都能敏锐地觉察,两人亲密无间,灵犀相通,如同一个灵魂被拆分为两个身体,诚如柏拉图所言。少年时候,赫菲斯提昂那种患得患失的少年心绪,亚历山大若即若离的含蓄表达,实在令人心动。后来,两人在亚里士多德眼皮底下搞校园恋爱,老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自我催眠两人只是好朋友,然后安排整天的数学课给他们解毒。成年之后,两人相互扶持,在所有的时刻,赫菲斯提昂都坚定地站在亚历山大的身边,守卫着他的后背。

啊,真是三份的快乐,快乐到我都不想继续读下一本了。明知命运摆在面前,我选择逃避。

作者在结尾的时候写,有人认为亚历山大是同性恋者,有人激烈反对,但是双方都没有考虑亚历山大自己会在多大程度上认为这是不名誉的。作者认为当时的社会风气是将双性恋视为正常,因此她的许多情节也是基于如此前提写作的。

所以,当腓力和奥林匹娅斯发现亚历山大与赫菲斯提昂过从甚密的时候,两个人首先想到的都不是,天哪,赫菲斯提昂是个男人;而是,天哪,这人野心几何,他将要占据的位置是一个权力重大的位置,为什么不能换成我的人。这真是非常出彩的表达,当性别不再是障碍的时候,我们总可以看到一些真实的想法像退潮时候的礁石一样显露出来。很多时候,性别不过是为了给权力争斗一个更加冠冕堂皇的借口。正如腓力和奥林匹娅斯最后的想法,这是一个权力重大的位置,他们根本不希望有任何人占据这个位置,如果万不得已,这个位置需要由他/她来指定。

赫菲斯提昂在亚历山大的提点之下意识到,他妨碍的不仅是爱与占有,他还妨碍着权力。

读到这里,读到爱情以外的权力之争,蜜糖里面已经开始裹着刀了。

不论如何,正如作者所言,“亚历山大在感情上对赫菲斯提昂的忠诚,是关于他生平最确凿的事实之一。”

古希腊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有一种在复习古希腊神话的错觉。曾经听过一种说法,年幼时读的第一本长篇故事将决定未来的阅读偏好,我的第一本长篇正是《古希腊罗马神话》。所以在《天堂之火》里看亚历山大第一次听他的老师利西马科斯讲《荷马史诗》,很容易回忆起年幼无知的自己,是同样的震撼,同样的悲恸,既为特洛伊的赫克托尔,也为希腊的阿喀琉斯。年少无知的帕里斯铸下大错,盛气凌人的阿伽门农颐指气使,最后却成了赫克托尔和阿喀琉斯不死不休的结。唉,现在想起来,我还是好心痛,我真的好爱赫克托尔。

如果对古希腊的英雄传说和神话故事比较熟悉的话,可能会从这本书中看到更多的乐趣。

比如,宫廷里的装饰画素材都十分亲切,从特洛伊之战到珀尔修斯从海怪口中拯救埃塞俄比亚公主安德洛墨达,以及献给缪斯女神们的装饰画。即使只是标题,脑海中也能迅速浮现出几幅相关主题的油画。虽然肯定不是古希腊当时的画风,但是不妨碍自己在脑中把整个场景补得天衣无缝。

再比如,马其顿王室宣称自己是赫拉克勒斯的后裔,又说自己是珀尔修斯的后裔。我怀疑是不是所有古希腊的半神英雄都是他家的祖先。当然,亚历山大也说家谱里只有英雄和众神,他甚至不知道自己的曾祖父是谁。

最妙的是,文中描述阿波罗的微笑与狄奥尼索斯的微笑之间的不同。日神的微笑正是德尔菲神殿前的警示语:人啊,认识你自己。而酒神的微笑则是要与人类分享奥秘。这段解读实在太妙,角度新奇而绝妙,几笔之间将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的不同描述得淋漓尽致。

而亚历山大也如他的半神英雄祖先们一样,在小时候就给自己的一生立下谶言。他崇拜阿喀琉斯,年少时喜欢被称为阿喀琉斯,而将他的老师称为菲尼克斯(阿喀琉斯的老师)。他认为阿喀琉斯在光荣与长寿之间作出了选择,赢得了不朽的英名,他心向往之。这仿佛是一个古希腊的语言。众所周知,古希腊神话里的预言总会应验,无论用了多少方法,过了多长时间,该来的总不会躲过。

不知道赫菲斯提昂知道自己被比作帕特罗克洛斯的时候是什么感觉。不过转念一想,或许赫菲斯提昂会坦然地迎接这一命运,纯净热烈的天堂之火落在自己的怀中,总不免灼烧命数与灵魂。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将天堂之火拥入怀中。

总的来说,这本书读得我非常上头。作者师从托尔金,又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其扎实的考据和丰富的人生经历足以给整个故事带来一种异乎寻常的真实感和辽阔之感。读完之后我已经火速将《历史》和《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全都加入明年的书单。啊!让古希腊来得更猛烈一些吧!

待到盛夏的时候,我再来读下一本《波斯少年》吧。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天堂之火》读书笔记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