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子》读书笔记 -找回童心

数年不碰的贴纸,2021年10月11日心语音缘读书坊第二期线下读书会首期活动时,群主凡事随缘送给书友每人一套,与共读书籍《小王子》同主题。

10月29日无意间翻出来,一张张细看,顿时有了贴起来的想法。

怎奈太久不动贴纸,竟然有些不知所措,以至于笨手笨脚。索性,先选出一张最喜欢的,贴在中间,嗯,感觉不错。再选一张放在它下面,嗯,也可以。又选出三张构图接近、有相关性的贴在页面右边……如此,大小各异的16张贴纸都贴在书中第一张黄色的彩页上,一种久违的欣喜之感油然而生……

还是觉得不过瘾,遂乘兴而行,继续把另一张同款的16张贴纸,随心贴在喜欢的地方——《小王子》一书封底前的黄页上。这次选贴了12张,看起来布局更疏朗,感觉更舒适。剩下的四张分别贴在两张黄页的背面,也有些意境。

欣喜之感延续,心里涌出一股冲动,想学陶笛,想去画画,想吹泡泡,想躺在挂在树干间的吊床上摇啊摇……想做孩子想做的一切事情。

这番经历过后,深深感受到,大人做得太久了,常常忘记关照内在的小孩。仅仅是把32张贴纸贴在自己想要的地方这么个小小的举动,竟然能带来能量几倍于贴纸本身的快乐!

是的,就这么简单,喜欢是唯一的理由。喜欢哪张贴纸,就选哪张,喜欢贴在哪里,就贴在哪里,贴的动作只遵从内心的声音,无关大人的认知,无关他人的评判,贴上去,就为自己的一份喜欢找到了港湾。回过头来再看看自己创造的贴纸世界,立时觉得这无拘无束的内在表达,就是安静的惬意之所。看看,孩子的世界多么神奇!

就像小王子一样,他从口袋里掏出飞行员的画,专心致志地望着这件宝贝,他觉得飞行员给他这个箱子的好处是,晚上他可以把箱子当作绵羊的家,那应该是个自由之地,他不愿意用一根绳子把绵羊拴在柱子上……

对于我们这些懂得生活的大人来说,数字当然是无关紧要的,我们心里有个童话,童话的世界更真实。

10月30日收听樊登读书《西方美术史话》,作为此书的助讲人,著名的画家慕容引刀先生谈道:我觉得读这本书得有一个态度。你需要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小孩,一个对绘画一无所知,但是充满了好奇的小孩。当我们大人看到岩洞壁画,可能都看不懂那个是什么的时候,小孩就能懂,因为他觉得那是他自己的表现方式。幼稚的线条、稚嫩的造型,小孩一看就懂了。这是牛,这是狗,他一眼就能识别出来,所以我们需要以这样的一个心态去看整个西方美术史。就像一个小孩子学画一样,从不会画画,到掌握了一定的技巧;然后觉得技巧不够了,要更多地表现自我了;最后又返璞归真,觉得还是最简单的、最朴素的最打动我。我觉得整个西方美术史跟小孩的成长是一个脉络的,所以我们可以按这个脉络去理解它。

特别钦佩慕容先生的这个视角,只要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孩子,一个充满好奇的小孩,就更容易读懂西方美术史。我想,他的意思是,把大人的认知等各种思维框框都摒弃掉,用一个干净、率直的孩子的眼光来理解书中的内容,才能清晰地了解最后回归到最简单、最朴素的最打动人的西方美术史。

自认为是深奥的美术史尚需孩子的眼光来品读,面对日常生活的平凡小事,是否更需要一颗童心呢?

美国作家朵琳・芙秋在《溜溜球式人际关系》一书中写道:孩子天生就会享受纯粹的乐趣(而不是竞争性的乐趣)——为了快乐而快乐。当你还是孩子的时候,你喜欢做些什么?什么时候让你感觉最快乐?如果你记不起来,可以花点时间看一看玩耍的孩子们,注意他们是如何狂欢的——他们的快乐是纯粹的,没有尴尬、不情愿和内疚的迹象。他们在荡秋千时用脚触碰天空,或者欢呼着风筝飞得越来越高……朵琳・芙秋在《食物与情绪》一书中写道:当我们享受生活的乐趣时,就会感到兴奋和充满活力。我们内心的小孩就会苏醒过来,我们会哈哈大笑,放心地玩乐。

童心是简单的、率性的、直接的、有爱的。让我们跟随内心,去往它指引的地方,抛开生活中的压力,像孩子一样体验快乐和自由。只要我们体验到了,我们就是幸运的人,幸福的人,有力量的人。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小王子》读书笔记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