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时空:《史记》的本纪、表与书》

史记的思维导图——时空:《史记》的本纪、表与书读后
解读史记的书有不少,毕竟无韵之离骚的名声在此。但是真正能解读的让人受益匪浅的却不多。包括百家讲坛里讲史记的名家,真正细究起来来也不过如此。当然,人非完人;有些见仁见智的地方,抠得太细也难免觉得小气。只要不会像所谓的“辛神”一般抵死不认,也都还算是见解差异导致的文人之争。所以,我推荐一本我觉得哪怕是细节也很少有错误的解读小册子。有的时候,畅销书往往不是因为其本身的质量,而只是因为他的话题性。而真正有质量的小册子,反而因为开门见山的题目和一览无余的目录让人觉得缺乏新鲜感。
我推荐的,就是这样一本书。题目直接,目录明白,最难得是以一个开门见山的态度,直接描述了自己看待史记的视角。这一点,其实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史记这样卷帙浩繁的大部头,大家读来,往往都是管中窥豹而难以高屋建瓴。而能够高屋建瓴的人,又往往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不愿意从高屋建瓴的角度描述自己的收获。记得小的时候,长辈曾经跟我说过这样的一句谚语,真教几句话,假传一部书。也许就是这样的道理。作者陈正宏教授毫不讳言,自己在喜马拉雅同步开精讲史记的收费课程,这是讲课的底稿也就是俗称的讲义整理的。
这本小书,三大部分。我推荐的是第二和第三部分。不是说第一部分不适合阅读。个人以为第一部分的观点和讲述的内容,是普及性的内容,对于我来说,已经有共识而且大多数解读史记的都不会绕开这本纪部分的。陈教授没有太多出奇得需要推荐的地方。但是如果从头从基础了解史记的话,第一部分也是很好的基础。而且不得不说,三观正又具有如此大局史观的畅销书已经不多见了。
这本书的第二部分,是我觉得最有趣,也是最值得通读和反复咂摸味道的。众所周知,史记里最为出彩的世家、列传之类的人物事迹。纪传体通史的魅力也往往在此,以人之一生写史之一粟,既能见天地,又能见众生。古往今来的史笔莫不追求这样的效果。但这样带来的弊病也经常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所以在纪传之后,往往需要太史公总而言之的褒贬臧否一番,才能够有些许郑重的感觉。也正是如此,史记中的表部分,经常被人忽略。老实说,我读史记的时候,这些部分都是一掠而过的。看个新奇,有个大致的感性认识就行。但是陈教授的这番解读,让我茅塞顿开。这些个表,各有各的意义,各有各的妙用。
三代世表,其实是中国上古的帝王年表。相当于古埃及写在莎草纸上的历代王表。旁行斜上,四个字就把这个表的精髓淋漓尽致的展示出来。参酌着其他的诸如《竹书纪年》之类的野史,三代世表的内容是一个相当精彩的上古双线描述——国史与家谱分立。也是夏商周断代的一个最有效的蓝图。也是唯一一个没有纪年的表——它的终点是共和元年。这个可是著名的历史知识点。
十二诸侯表和六国表,是非常明显的春秋与战国各自的总表。这两张表是最有意思的。也是最符合我题目所述的。是典型的春秋战国史的思维导图,而且是多维度串接时间轴的立体形式。陈教授举了城濮之战为例,感兴趣的可以自己看。
秦楚以来月表是一个更好玩的东西。就好像是思维导图里可以收放自如分支模式。展开就是以月为单位,以假七国加上刘项两家为节点的乱世缩微标本。
汉以来王侯三表,可以用两类情况概括,王是推恩令,侯是分封赏。一抑一扬,限制宗室权力和赏封天下豪杰,相得益彰也是互为表里。
最后一个将相名臣表,也是唯一一个几乎可以确认不全是太史公司马迁所写的十表之一。但这一部分,名为年表其实却暗含臧否。功绩与结局并存,任由后人自己琢磨。
这本书的第三部分,也就是书的部分,虽然没有第二部分那么有趣。但也是殊有兴味的存在。礼、乐二书不用多说,也算是老生常谈了。其中大段抄袭,连太史公所说也是如此,自然不可能是司马迁原著。所述的理念也是老生常态,不足单说。但后面的就几乎可以说是个个精彩了。首先自然是历书,俺之前写“辛神”阴阳怪气新年的文章里就引用过。这次再看,总觉得陈教授的这些论点,虽然看起来浅近,但却着实是深入浅出、厚积薄发。就像三代所述的新年伊始不同,辛神只知道阴阳怪气的含沙射影,却不如陈教授直接三言两语的综述观点来的清爽明晰,更不用说对于读者的启发了。讲史之人,一旦存了小心思,就会走进这样的死胡同。
天官书就讲的更好了,科学与神学纠缠,其实说的更直白一些。古之天象描述的背后,往往会有很多影射政治的存在。陈教授能讲的通俗易懂,从甘石星经到二十八宿和四象,直到“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传说,一一信手拈来,却又相应点缀成趣。
最有意思的是封禅书的解读。有一段非常犀利的文字,忍不住摘抄一下:
方士是一批怎样的货色呢?这个在《封禅书》的前半部分已经有过描写:他们主要出产于战国时代的燕国和齐国。他们的标配,是手里都攥着一把秘方,都会玩隐身术,都好谈鬼神故事,还都有点海外关系——点开各自的朋友圈,都有几位神仙大咖。而这些神仙大咖你永远都见不到,只有通过这些方士的传话,才依稀可以领略一点大咖们的风采。这样的方士,说穿了其实就是文化骗子。但是,从秦始皇开始,帝王们就心甘情愿地上当受骗。在汉武帝之前,轰动汉代朝野的,有新垣平,上一节我们已经提过他的名字。这位新垣平,就是靠骗汉武帝的爷爷汉文帝出名的。
读者读到此,似乎可以会心一笑了吧。古之方士,今之公知,大抵如是。
后面对于河渠书和平准书的介绍也都很有些值得一读的观点和综述内容。总之这篇小册子,读来还是颇有些收获的。当然,如果有人愿意因此而去喜马拉雅听陈教授的精讲课程,我想也应该会有些收获的吧。
说个题外话,陈正宏教授还有一副非常有味道的“对联”作品,我觉得也很适合拿来作为签名用。
“史亦尝考,文亦尝校,答辩近了,犹思几度改论稿;家总要成,钱总要挣,奔走红尘,莫忘曾经是书生。”
这个下联,说出了多少读书人的感觉。是啊又有多少人能够在红尘的熙熙攘攘之间,莫忘曾经是书生呢?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时空:《史记》的本纪、表与书》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