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世民,本名史蒂夫·施瓦茨曼(Steve Schwarzman),是美国知名投资公司黑石集团的联合创始人,因其长期与中国保持密切友好合作,并在清华大学创办“苏世民书院”,被不少中国人民熟知。苏世民的这本自传2019年已经出版,今年才饶有兴趣地读起,觉得值得分享给大家。
这本自传像许多“成功人士”的回忆录一样,有关于投资、人生、创业等话题的“信条”,但我个人觉得,苏世民最独特的特质,其实并不是书中所总结的这些方法论,而是他果敢、敏锐的性格以及对人极其准确的洞察力。金融业看起来是与钱打交道,但实际上在与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打交道。准确地识人、用人,其实也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
这本自传很易读,在于其中的故事非常生动形象,而且根据时间脉络,可以从最早期苏世民的成长开始了解,一直到他在雷曼兄弟的工作历程、他的创业历程等等。苏世民相较于芒格、巴菲特这样已经被捧在“神坛”之上的人,有趣的是他“非凡中的平凡性”。他本身不是学习金融专业,误打误撞进入雷曼兄弟后,也不是一心要创业的企业家,甚至几个知名的案子是在紧急之下、迫不得己之时“凭运气”做成的。创立黑石集团也是被迫的选择,经历过许多心酸的历程。这样的“成功投资家”,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成立黑石集团后在人才和文化上的贡献。比如他坚持招“10分的人”用作管理者。10分,意味着人才不仅具备专业能力、布局谋篇的能力,甚至具备高主动性,和创始人的底层驱动力一致。9分的人具备布局谋篇的能力,8分的人具备高执行力。而低于8分以下的人他是不会招聘的。这样严苛的选人标准,给早期的黑石集团精英作战的能力。而在文化上,他宁愿让步决策效率,也要让优秀的人共同决策,凝聚力量、共同作战,也是有别于华尔街顶级投行早期公司管理方式的。这样的管理流程和工作方法让黑石集团在一众公司中脱颖而出。
成功的企业往往难以复刻,并不是方法论的深奥,而是创始人、创始团队的独特性。对于黑石集团同样如此。但是从这本书中,仍然可以学习到一些优秀企业的共性特征,值得去实践、体悟。
玥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