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星球》读书笔记

笔记原作者:Vivien

四月,纪录片《绿色星球》

3月、4月看了BBC纪录片《绿色星球》,“世界自然纪录片之父”大卫•爱登堡爵士前往美国、哥斯达黎加、克罗地亚和北欧,以92岁高龄从沙漠到山区,从雨林到冰天雪地的北极,呈现了植物五彩斑斓的故事,展现了地球四十年的变化,在博物学老师的讲解下,我也对生态学和地缘政治学有了一些认识。本笔记记录了3、4、5集的视频拓展内容,偏口语化。

绿色星球3SEASONS220312

1、一个地区的气候特点,决定了一个地区的风土人情。内蒙这样的环境,降水少,蒸发量大,就能长草,永远都是畜牧文化,出不了农耕文化,直到今天有了灌溉系统,才在降雨量低于400mm的地区慢慢有了农业生产地区。有这样的常识和概念,更容易理解今天地球上的变化,我们很骄傲,我们生活在多灾多难但丰富绚烂的国度。如果搜全世界自然灾害,没有一个中国没经历过。世界灾害多样性中心,很多灾害都是中国特有的,比如沙尘暴,整个欧洲没见过。泥石流、洪涝灾害,夏天经常听到,到欧洲没听过,均温均雨,这两年她们也尝到恶果,全球气候异常,一开始发洪涝灾害,欧洲人就慌了,因为没有好的应急预案,中国有紧急措施,有应急指挥部、物资仓库、成吨的沙袋、全新的冲锋舟、粮食,我们遇到灾害,说东亚人聪明,有道理,费脑子,生活在快速变化的地域,需要老百姓脑子要聪明,要学习抵抗这样的变化,欧洲五十年都不变,吃的食物也很一致,我们的食物多样,到春天青黄不接的时候,挖点野菜得想办法吃饱了,菜式丰富多样,一个面食,到山西100多道。地球稍微发生点变化,她们压力比我们压力大多了,大自然不是更热爱中国人才创造中国这样的环境,这是反过来的结果,正是因为中国在这种特殊环境下,中国人才衍生了这样的特点。在自然演化中,没有国家、民族这样的概念,只有大自然对一个地区赋予的结果而已。

2、泰加林:所有的印第安人都叫它泰加林,全世界北方唯一环地球一周的森林,物种是连续的,加拿大北部一直延申到北欧到中国,中国的大小兴安岭一直到新疆的阿勒泰山都属于这个山系,叫亚寒带针叶林带。再往北就是荒原和苔原气候,不长植物,再往里就是冰原气候。全北方这个林带都有一种鹿,叫reindeer,驯鹿。北极、北美、中国新疆都有,鄂伦春族养这种鹿,驯化的鹿,狐狸、猞猁、狼都是泛北方丛林带生物群,鄂伦春人、挪威的萨米人、俄罗斯、加拿大人叫驯鹿名字基本一样,这些少数民族也是环球游牧,几乎都是黄种人。日本北海道、俄罗斯、加拿大都有北方民族博物馆,赫哲、鄂伦克、鄂伦春都是这个族。

3、枫糖树:糖槭树,这个翻译是准确的,枫树是个俗名,没有枫树这个概念,五角形叶子都叫槭树科。北京常见的元宝槭、平基槭,当红叶看,典型的四季变化,实际上香山看到的是黄栌,不是槭树,槭树在长江流域。槭树科树脂含量高,含糖、营养高,很多汁水。日本最喜欢的独角仙,喜欢槭树。糖槭树糖转化能力最强,春天真的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这个过程叫春化。比如香椿,春化是植物对寒冷冬天的适应,如何响应生长的过程,如果在室内就不长了。这是非常棒的休眠机制能量转化,这个可以减少特殊情况下,回温造成的干扰,比如冬天这几天忽然很暖和,树叶没有发芽,因为没有达到它真正发芽需要的光周期。温度可以改变,而光每天的变化是不一样。比如国庆节需要菊花提前开,就可以提前给菊花打光,忽然关灯,花会误以为自己进入秋天,在国庆节的3-5天迅速提前开放。很多种子都需要春化的过程,有些家里常见的种子也需要春化的过程,因为在野外就需要这个过程,冻一下就长得好。种东西前查一下是否需要春化的过程。很多啄木鸟不是以虫子为食,而是以树汁为食。

4、凿眼喝,一棵苹果树能活100年,基本上25年后就要砍掉,苹果树从第7年开始是挂果期,7-25年间是挂果高峰期,过了这段时期后,就可以砍掉了。啄木鸟凿树,本质上人和啄木鸟是一样的,都是果农。没有对错之分,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平和的接受。啄木鸟在养护这片森林,维持了稳定的生态,老树再见,年轻小树苗存活。凿一个洞,树干上面就会有形成一个包,树会生病,北美的啄木鸟种类50多种,有的吃虫,有的吃树汁。

5、鸡爪子三个爪子在前面,啄木鸟是两个脚趾在前两个脚趾在后面,鹦鹉也是这样的,他们有个独特的名字,攀禽,紧紧抓住。啄木鸟的后面尾巴特别硬,尾羽像一个凳子一样,支撑着啄木鸟的身体,所以啄木鸟可以长时间的抓在树干上。

6、悬钩子,树莓,小浆果,上面长满倒刺,攀缘植物,叶卷须,没有特别高,草本植物,没有木质化的茎。

7、褐色很干的毛毛虫,加拿大杨,容易生虫,苏联喜欢种,后来种钻天杨,整个是一个花序,狗尾巴草、水稻、老玉米、菠萝(聚合果)都是花序。草莓是一个巨大的花序,每一个草莓果子,吃的是花托,中间有白色的轴,一个丝就是一个水果。向日葵外一圈和内一圈都是一支植株上的,外圈吸引昆虫传播花粉,内圈安安静静结果实。

8、演化永远是随机的,筛选定向的,由动物习性筛选的,不是有人设计的,站在人类角度,不得不惊讶大自然的神奇。但是历史长河那么长的时间轴,一个世代二十年,一个演化就是一千万年。这事就有道理,进化学家要顶住压力。谁认为花漂亮,是由摘花的那个虫子决定,每种昆虫喜好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同,现在保留的是人类看到的植物,可能有些我们觉得不好看的花,对于特定昆虫来说就超美。人类何尝不是筛选者,农作物就是定向筛选。生物学要坚定生物的随机性。南非着火是个常态,植物含油量高,很多植物传播方式依靠火。比如firelily。

9、无法预判这个季节会发生什么,之前的二十年都没见过这么多雪,也许明年没有一场雪,不担心极端天气,可怕的是不知明天变成多少度。海南,海口连续超过一周零度,老人出现心脑血管疾病增多。买不到电暖器、羽绒服,网上买,低温造成大浪天气,物流停了。温带压力小,因为变化大,对于特别冷的地方来说,温度热也是挑战。比如昆明,今年下了一场雪冻死很多树,园林局负责人说不可能,百年一遇,听到很多“百年一遇”。全球地球变暖,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变成日常,想恢复正常,成了奢望。

10、大家看到变化,我们小时候有规律可循,物候志(植物开花、动物回归)和之前上百年总结没有关系了,农历二十四节气,没有了,变化太大,比如惊蛰那几天昆虫出现,但现在不是,原因不知道。中国维持经久不衰,总结系统应对灾难,四大文明古国,只剩中国,文化人种都没有断层。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渺小到必须手拉手延续,人都是从非洲肯尼亚走出来的物种。这个星球让人类生存下去的就是学习科学,需要更多的人提高科学素养,未来中国会引领世界,我们为什么胜出,因为我们生活在四季更替的环境,为什么我们要团结,四季更替不再是常识规律,这才是人类这个物种面临的新危机,人类永远不知道下一个阶段迎接我们的到底是什么。

绿色星球4DESERTS220402

注:荒漠(有植物)沙漠(无植物)沙地(有植物,不流动)

1、有植物、有沙子的不叫沙漠,叫沙地。植物有个重要意义,是阻止沙丘流动。没有流动沙丘的,一律叫沙漠。景观没有大差别。北京正北,过正蓝旗,中国沙地之一—温善达克,周围有巨大沙山,五年十年后去,还是在原位,周围有大量植物生长,史各峰无法推动沙地移动。如果沙丘移动,会淹没村庄、铁轨等。核心区别在于水的含量,沙漠有水,相对丰富的地下水,不能上升到地表,沙漠也下雨,靠近地表的水都蒸发了,沙子越往下挖越湿润,相对来说。很多植物是被迫适应环境的,突变是随时发生的,比如康乃馨,基因突变个体,一轮花瓣,重(chong二声)瓣花瓣是基因变异,重瓣浪费能量,但人类喜欢,就保留了下来。水稻如果重瓣,稻米很小,就被人类放弃了,突变会随时发生,人类不选择,但也会出现。不是主动要长成这样的。

2、胡杨林,两边有浅浅的山,中间有河道,延河边生长,胡杨根系很发达,遇到足够的水就迅速长,基因选择的结果。植物对水高度敏感,可以判断是沙漠型植物。沙漠植物对热不敏感,但水生植物对热很敏感。比如睡莲,要注意保暖。有些沙漠看着不像沙漠,但蒸发很快,不怕热,但存不住水。幼小的孩子从生物学来讲,氧化肌很多的时候,保湿能力就很强。补水不难,但保湿难。被氧化肌抓住的水,才能留住。植物的保湿能力和人类没什么关系。。。别被商家的广告欺骗了。。。

3、仙人掌褶皱随着环境变化而打开或更紧,水深就涨平,褶皱深说明水少。黄瓜的机制不同,但确实是荒漠型植物,在空气中会蔫,这也是为什么卖黄瓜的人拿个瓶子不停喷水。仙人掌会吸收沙子里的灰质,形成刺。吸收硅,形成硅化细胞,细胞壁上都是硅,非常硬。

4、小老鼠搬走了仙人掌的果子,不是每个仙人掌果子长这么多刺。仙人掌的果子有种奇怪的味道,比如火龙果,含甜菜红素,仙人掌果子里面也是红色的,酸酸甜甜的,里面暗藏一个刺球。用芽球繁殖,所有仙人掌都来自于美洲,中国没有仙人掌家族。美洲没有猪,也没有野猪,西猯长得很像野猪,但不是野猪。

5、石生花需要强光,因为光合作用机制发生在内部,需要强光穿透进去。

6、黑斑羚,屁股上有个M,“狮子的麦当劳”。很多动物都吃它。

绿色星球5HUMANWORLDS220409

1、一方面平常对于小型物种的忽视,鸟、兽看得多,虫子没人关心,其实未必没有新东西,第二是认知的差别,去年成都发现一个新物种,成都壁虎,成都校长说,我占了科学的便宜,壁虎满成都都有,一直以来大家都认为这是跟其他地区一样的物种,但是在成都,大家判断出来这是新物种。因为他们用了新的理论,生物地理分布理论,成都平原一圈都是山,一只壁虎不可能翻过海拔3500米的高山,特别是雪山,来到成都,所以这种壁虎是成都独立演化方式,所以他们把成都平原大量物种重新用DNA分析了一遍,筛出了新物种,这种壁虎是一种新物种,叫成都壁虎。四川省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多的地方。脊椎动物和非脊椎动物在国际上的影响因子是不同的。我认识的一个大三学生,发现两个新种,他从初中开始就是博物爱好者,从小学开始抓虫子,一直到大三,他在北京农学院,二本学校,现在直保,在行业内很牛,很多教授希望他报自己的研究生。这样的科学家有好几个,比如黄超,他爸是中山的一个老板,他休学两年,专门去研究螃蟹,在中国发现了十几个新种,各种各样非常漂亮的溪蟹,现在报送去澳大利亚读博士。

2、城市化高大上,环境丰富的基础上,草越来越少,一是填缝技术越来越好,基本没地可栽植物,二是工人的辛勤劳动,甚至很多物业给小区园林工人有检查指标,包括一些公园,西城区园林局绿化队说,市属公园规定一平米不超过三棵草,如果一平米生存一千棵草,这1000棵草里的容错率是千分之三,这是极其苛刻的事,解决方案就是养了一堆老年人,跪在地上趴在地上,一颗一颗除草。社会都富裕到这种程度,可以雇这么多人干这个事情,再过三十年,这些人走了,还有谁会来干这些事情,草依然还是会长,第二个是草为什么要被拔掉,是干扰谁的生活了吗?没有北京城的时候,这些草就已经存在了至少200万年了,这植物过得挺好,那为什么建设一个国际化大都市,我们需要把她们赶尽杀绝?

3、欧洲的植物园追求物种的丰富性,在标准的植物园驻足的时候,她们希望我们一眼看过去的一定是从最前面浅浅的草地到不同高低的灌木、花卉到最后的高树,层叠的,而我们的看过去特别整齐,一眼过去就没了,一层高。现在有的公园开始学,先把原来的都拔了,然后种,一层层种,不开花怎么办,园艺工作者有办法,培育很多植物,即使不开花,也是花的。现在培育很多紫叶型植物,叶子是紫红色,上面有绿色、白色、黄色斑点,洒金类的,这在野外是高度突变个体,是得病了,不好的物种,说明这个环境不适合这类植物,但是就得种这里,因为能够完成绿化任务,让人们开起来这个世界不是绿的。我们想象一下,疫情刚开始的那一年,小区旁的工地停工了,下面长了各种植物,很好看。如果我们利用一些传统的乡土植物,比如我们最近和贵州省园林科学研究院合作,从当地在种的物种中挖掘可以利用的绿化植物,但我们遇到的最大的一个制约,其实来自于政府,政府不希望我们做成功,这个园林研究院成立了20年,苗圃里一棵赚钱的东西没有种出来。我和三位中科院华南所的博士后去,他们什么都没想,就开始写贵州适合土生改造的园艺植物名称,因为他们在英国最顶级的秋园植物园里有非常多的园艺植物都是从贵州引的种。我们都有引种记录,但这些种我们当地都不用,为什么不用呢?因为这个植物它不死啊。不死就只能种一次啊,那第二年种什么呢,第二年不种,政府这笔钱花在哪里呢?所以政府喜欢年年种,年年死。我经常发些有些地方种一棵树,长不好,明明知道不适合种,还种,比如银杏是特别常用的造林植物,北京郊区只要搞一个公园改造,一定有一个银杏大道。银杏是个特别不适合北京栽种的植物,但是贵啊,一棵树4、5万元,第一年种,第二年死一半,然后补种,后年又死三分之一,补种,这就是个产业。我小时候流行种国槐,北京市市树,耐病性强,小时候都是街道办事处、社区组织种,家家户户自己弄树苗,肯定投资不爱死的那种,榆树、桑树,现在想找个榆钱、桑葚都很难了,园林都替代了。加拿大杨,黑色树皮,生长速度相对慢,几乎不生虫,不长杨絮,现在都换成了速生杨,加拿大杨几乎没有致敏原,花絮是红色的小肉粒,软软的,东北种很多,可以吃,更适应北京。

4、在中国不能不讲政治。下午去环境科学院开会,我同学有个白薯项目,光长秧不长白薯,没块茎这育种应该算失败了,他说没失败,这个项目可以用来做矿坑修复,迅速覆盖矿区,阳光充足,长得特别快。同时可以做碳株,它的固碳能力是一般植物的两倍,做矿区修复,不仅可以抑制尘土飞扬,还能做固碳用,矿区通过自我修复,还能吸收碳。我们觉得这是好事,就去地方政府推广,地方政府回复,你们一群研究植物的人,怎么会懂碳中和呢,你们这不是外行人瞎搞吗?碳中和这是环境部提出来的,只有环境科学家可以做,所有绿色植物生长过程中吸收二氧化碳,就叫碳固定,这些政府领导连基本理论都没搞明白,跑来给我们讲,而我们跑去给环境科学院沟通,能不能出两个专家,告诉政府我们做的是对的,环境专家也很尴尬,你们在育种方面是我们的老师,但是这事你们的确办不了,得我们签完字你们就能种了。固不固碳领导说了算哈哈。我们有足够多的绿化带,但不能供应粮食水果,相当于就是绿色荒漠。

5、在原始森林,一条小小的河可以阻隔物种的迁移,陆生植物因为这个就会变成另外一个物种,河谷的切割会完全改造环境的变化,会变成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这也是当地人要急于改变的现状。蜜蜂不是为了养蜂蜜而养,而是专用蜂,我们吃的绝大多数东西都是靠工具蜂授粉的。北京五年前唐各庄种西瓜,每一个瓜棚里就有两箱蜂,专门用来干活,这种蜜蜂不产蜜,还需要用白糖水喂,要养很久,挂果期很久,五一摘到九月份,每个棚每个月开花数目有限,蜜蜂吃不饱,饿的几周就去采蜜,剩下时间就是人工喂养白糖水。人工授粉太累了,每一朵花只能沾5朵花,没经验的沾1-3朵就不能要了。现在果园没有人工对花,1.4亿棵树,传粉主要依靠工具蜂。现在吃的量大,但单一性,多样性少。小时候西红柿是近郊产业,现在四十环都种不出西红柿,一定是挑选过的几个种,小汤山全部机械化,凳子自动,算工作时长。三个月秧子扔掉,一年三茬,大棚的维护成本很高。上海现在周边开始出菜,北京现在被封会更惨。以后要对蜜蜂好点。

6、显示实时位置,几乎没有空地,单一物种种植面临的问题,惹的政府买不同国家的树种,英国植物种类太少,中国植物多样性最多,咱们先把自个儿干好,杜鹃、映山红都是中国的种,现在不种,过两年,再去国外引进。外来引进物种没有天敌,很难控制。不喜欢的时候把它弄死,别往野外扔,温带还好一点,野外不一定活,尤其热带地区。

7、科学是无国界的,但是科学家是有国界的。这是一些有高度认同价值观的国家共同做的,如果有一天我们的农业被他们掌控了,这个国家就消失了。小国家无所谓,参与这件事,反正啥也干不了,美国俄罗斯中国为什么在农业上有巨大的纷争,我们是少有的几个能保有自己的独立国家,我们可以完全不用对外,我们依然进口食物和种子,但是我们也可以不买,我依然能让各位吃饱,这是中国领导一直的目标,这个特别重要,不用去听西方人说的那么牛,那是因为极少数人占据了地球上大多数的资源,而我们国家耕地面积太少,我们是耕地比例很低的国家,美国50%都可以耕地,我们平地只占30%,70%都是山地,平地大量面积做人类生活居住的地方,还有很多河流沙漠不适合人类居住,剩下面积连国土面积10%都不到,谈保护环境保护地球,首先得保证安全,我一方面作为热爱生态学的人,我认同他的理念,另外一方面,作为一个中国人,中国要有粮食安全。有的人说西方多好啊,捐钱给肯尼亚,让肯尼亚做种子碳球种树,那是因为肯尼亚被他们殖民了很多年,直到今天经济还是被殖民着,肯尼亚能够脱离欧洲生活吗?他做不到。所有的物资基础建设都靠欧洲支持,自己没办法独立生活。我们不一样,我们就是独立自主的国家,如果有很多人愿意去做科学家,我更愿意大家去做农业学家。先把种子保留的更安全,如果我们的种子能扩大到全世界的话,我们盟友就会更多,水稻就是中国武器,小麦就是中国的武器,但小麦国外也种,所以争不过人家,为了自保,我们国家只有中筋品系,现在也有高筋和低筋了,虽然有点贵。我们常说世界有三个半国家可以做到真正的独立,那半个就是日本,日本国土面积不大,但是在种子保护上有极大的民族团结性,日本人会优先选择自己本土的产品,哪怕贵一点,本国优先,去日本点一个餐,只要是本国产,肯定贵一点,当地人只要条件允许,会点本国肉,所以日本耕地面积有限,但大米还能出口,不仅做到自给自足,平均产量很高,这个要服气,我们现在在解决更多高产的地,而不是品质问题,现在还是吃饱阶段,还不是吃好阶段。中国现在生活方式也有点可怕,特别是互联网时代,买东西太容易,但是品质不好,日本价格贵,但品质很高,大家也能获得足够多的维生素。确保国家有更安全的农业环境,背后是可利用耕地的回归,退林还耕,14.3亿亩耕地面积,不够,很多被占去了,被房地产开发了,退草还耕、退湖还耕。如果农业被掐脖子,这时候去谈自然保护没有意义。如果老百姓生活标准降低一丢丢,其实中国生活就会好很多,因为人口基数摆在这里,吃水果不用一天吃八种,尽量节约食物,少吃零食,零食加工需要更多食物消耗,如果每个人节约5-8%农业粮食,我们就会非常轻松了,实际上我们的大基数已经做的非常好,但是我们有这么多人,没办法,在保护这件事上,民众生存优于其他事情。学校、社区、家庭可以多做点事。看到很多,持续得做点事。春天收集种子,今年秋天播撒出去,物种丰富,收集两种本土物种。观察花期、记载。鸡蛋托留着育苗。食物越丰富,压力越大,食物越简单,生活越轻松。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绿色星球》读书笔记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