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原作者:高小猫
三月,《星际战争》
之所以重温这本书,是因为这几天重温了一部豆瓣评分不高的电影《世界之战》。电影内容后面再说。
《星际战争》作者H.G.威尔斯,这是一部中篇小说。
本猫小时候第一次看这本书的时候还是在小学二三年级左右,当然看的也不是原本,而是改编缩写的故事版,两本黑色书皮,厚度类似《读物》的《XX科幻小说选》,《星际战争》的改版故事在里面名为《大战火星人》。回忆起来,其实在当时来说,这两本书的改编程度已经是非常先进了,那应该是第一次创建了本猫对“科幻”的基本认知,而不是之前那种带着插图,头上悬停一架挑战者号和一坨飞碟,下面站着个穿宇航服的地球人与一个大头小身子一样的火柴状外星人欢快地跳舞。
对于当时那本书内容的具体印象已经只剩下故事梗概,但本猫确实记得一处比较精确的词句:一颗炮弹砸在外星机械(←是不是这个词不确定)的一条腿上,机械倒了下去,里面的外星人从驾驶舱里滚出来,摔的头破血流,但更多的炮弹没有对机群(←是不是这个词不确定)造成什么严重的伤害,两个小时后,炮兵阵地沦陷了。
之所以会在这个地方有印象,是因为在之前本猫的认知中,炮弹与目标接触的结果应该是爆炸,而不是依靠动能(当时当然不知道这个名词,但有类似这个概念的认知)去砸出战果,就感到十分的新奇。现在想想,作者所处那个年代,可能炮弹也是会以本身动能造成敌方损害的。
同一本书中,给本猫印象最深刻的其实是《隐身人》,天知道本猫接受科幻小说启蒙时竟然用的是这么深刻的教材。除了技术水平的局限以外,H.G.威尔斯的小说到现在都还具有非常强的文学性。
当然,后来再看正儿八经译文的时候,就又是另一种感觉了。
说到《星际战争》的小说,当然就不得不说斯皮尔伯格的电影,其实本猫主要就是来说电影的,这个月作业的主要内容就是本猫从前写的影评。
首先说,本猫在豆瓣上给这部电影打了10星,实际上真实评价是略高于8星,之所以打个满分,是因为我觉得豆瓣评分太低了。
打开评论区,看到各种五花八门的分析,有说科幻老套的,有说斯皮尔伯格拍娱乐片、缓冲片的,有说虎头蛇尾的,有反驳说并不是虎头蛇尾而是因为XXX等剧情的,等等不一而足。
本猫只想说一句:一部剧情片、亲情片,披上科幻的外衣就没人能看懂了?
还是说只有科幻影迷才会来看这部电影?
当然,出现上述的评论偏差不怪大家,只需要看看豆瓣给这部电影的分类就知道舆论导向了:动作/科幻/冒险/灾难。
但不得不说,《世界之战》是一部剧情片,它要表现的既不是外星人的科技,也不是地球人的人性劣根、反抗精神、冒险历程,而仅仅是在讲述灾难发生的时候一个父亲所应担当的责任以及他实际上的选择罢了。
就像《诛仙》之于“仙侠类小说”一样,对于《世界之战》这部电影来说,“动作、科幻、冒险、灾难”统统不过是一张皮,你要是以这四项元素来评价这部电影,它能得6.5分简直已经是奇迹了,遑论更高?
那么还是要回到原著本身,H.G.威尔斯于1938年创作了科幻小说《世界大战》,篇幅很短,也就是个中篇小说,故事发生在1894年左右的伦敦,火星人乘坐“圆筒”入侵地球,男主带着家人到处逃命,短短几天之后,火星人统统死于细菌感染。原文:“转眼我就爬上了土墙,站在半山腰,脚下这座多棱堡内部尽收眼底。里面奇大无比,到处堆着庞大的机器,还有一大堆材料与稀奇古怪的栖息处。四周散布着火星人,有些躺在翻转过来的战争机器里,有些躺在已经僵硬的机器人里,有十几个赤身裸体,静静地躺成一排——死硬了——是被腐烂性病菌杀死的,因为火星人的生理机制对病菌毫无免疫力。火星人遭到了与红草同样的灭顶之灾;人类对火星人黔驴技穷,无可奈何,但火星人却栽在了上帝英明地赐予地球的最卑微的生物手里。”
这篇小说在当时看来是十分领先,但好几十年以后当然就没什么脑洞大开的感觉了,这个时候斯皮尔伯格拿出来翻拍一下,并且并未将原著中的“热光、黑烟、种血草”这些外星人科技提高太多,各位以为他真的在拍科幻片吗?
如果上面说的还不够清楚,那么有数据如下:1977年《第三类接触》,1982年《E.T.》,1993年《侏罗纪公园》,1994年斯皮尔伯格成立“梦工厂”,1997年《侏罗纪公园-失落的世界》,2001年《人工智能》、《少数派报告》总结:斯皮尔伯格就是好莱坞的神(之一)。然后,他2005年翻拍了《世界之战》。
讲场面讲特效,《世界之战》之前,斯皮尔伯格已经玩过更高端的了吧,讲科幻,上面那些除了1977年的《第三类接触》可能很多人不熟悉之外,其余哪个不是经典?到了2005年,各种技术更加成熟,老斯会没事做花了1.2亿美元翻拍一个科幻元素、大场面都不如前面那些作品的无聊电影出来炒冷饭浪费时间?
说完导演,再说阿汤哥,如果你认为这货只会演“碟中谍”这样的片子耍帅卖酷靠脸吃饭你就错了,看过《雨人》、《香草天空》甚至《最后的武士》之类电影的话你会承认这货演文艺片同样在行,这不但不是一个单纯靠脸吃饭的家伙,反之你看他的片子还往往需要多用些脑细胞。
所以说,斯皮尔伯格+汤姆克鲁斯不一定只等于《少数派报告》这种炫片儿,我们应该好好理解这部《世界之战》。
从《E.T.》到《侏罗纪公园》再到《人工智能》,斯皮尔伯格用童星用的得心应手,但童星出场不代表就是儿童片,《人工智能》被划到限制级13岁以下儿童不能单独观看就是明证,《世界之战》这么血腥同样也限制级。达科塔-法宁的演技当时不如海利-乔是事实,但她在《世界之战》中的主角地位也不如阿汤哥,所以只需要表现出她应该表现的东西就OK,这部电影要表现的仍然是阿汤哥出演的“父亲RAY”。
关于RAY这个人的历程:
1、此人不务正业,导致离婚并且一双儿女都归了女方,离婚后仍然没有积极进取发愤图强,面对“劳动创造人生价值”这件事他表现的很“淡然”,够吃穿就行了,就算有门不错的手艺(龙门吊的老板认为他的效率是别的吊车工的两倍)也没打算在工作上干出一番事业来,继续混日子,生活没有目标,得过且过,典型的垮掉一代。结论:他是个没有英雄光环的普通人。
2、子女被托管到他身边时,他虽然有过一些自发的责任感(比如督促儿子写论文),但还不够强烈,直到外星人降临后,他看见别人抱着孩子跑路,才想起自己的孩子来。
3、他与自己的子女有较强的疏离感,他不懂怎样哄女儿,也不知道女儿的心理疾病情况,逃亡前期一直是儿子替他照顾女儿;儿子虽然在承担自己作为哥哥的家庭责任,但不代表其就看得起父亲,并且父亲对其无可奈何,而这种无可奈何其实表现了RAY这个人知道自己并不是儿子心中的榜样,没有起到表率作用,自然没资格要求儿子对自己贴心贴肺。
4、花生酱事件并不真的指RAY连自己的女儿花生过敏这件事都不记得,而是在那样一种历程之后,不但小孩崩溃,大人也崩溃,RAY手上张罗晚饭,嘴上打着哈哈,心中想着的是别的事情。其实从前面的剧情就可以看得出来,这个时候他也是在迷茫着“何去何从”,一个没在孩子身上花过什么心思的男人,忽然两个孩子在灭世灾难中来到他的身边,他既无能照顾(没一个能乖乖听他话的),又缺乏习惯性的责任感(饿了叫外卖就行),恐怕真的是在彷徨是否该带着孩子去丢给前妻。生存希望的渺茫,责任的加重,在这一刻使这个从前没有担当的男人无所适从,所以,他情绪爆发了,把面包片摔在了窗户上。
5、世界在毁灭,社会在崩溃,RAY在带着孩子逃亡的过程中一步步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各种细节镜头上他对照顾孩子表现的越来越积极,生存方面是基础,然后他试图不让孩子接触到人性的黑暗,保持一些好的内涵,当然这可能不是他力所能及的,但他一直努力在做,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渐从“一个不务正业的挂名父亲”转变成“用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保护孩子的父亲”。
本片的冲突点:
1、孩子到来,处处棘手,大的视RAY如无物,小的基本无法沟通;此时对“父亲”身份感生疏。
2、到达俩孩子家后,父亲茫然无从,儿子怀疑父亲要把他们甩给母亲;在经历逃亡的过程中,此时已经代入“父亲”身份但并不算合格。
3、逃亡过程中遭到人群抢车,RAY放弃了车,带着更为重要的孩子离开现场并目睹后续的一系列血案;此时RAY已经成了一名“父亲”,父亲与子女之间的身份关系确定,但随之而来的是“父亲应负的责任”与“父亲的实际能力”之间的冲突。
4、儿子在河边高地上坚决加入反抗力量,RAY在女儿将被好心人带离的时刻最终放弃了儿子,而选择了更需要他保护的女儿;这次冲突是前面所说“责任与能力冲突”的体现,家庭责任与社会责任,小义与大义,“家庭成员”与“地球人”身份的孰重孰轻,回头看着呼喊的女儿,RAY放任儿子走掉去履行作为一个地球人应尽的义务,而自己选择了坚守“父亲”角色,以自己的卑微之能,成为女儿唯一的倚靠。
5、在外星人的扫荡过后,致力于反抗的救护车司机精神崩溃,成为了一个可能随时使临时据点暴露的不安定因素,RAY让女儿蒙着眼睛唱歌,然后杀死了帮助过他们的救护车司机;这个时候,RAY的人格升华了,他不顾一切的保护自己的女儿,哪怕自己背负了杀死同类、忘恩负义的罪行,这时候他已经是一个合格的父亲,是孩子坚强的生存后盾。
6、父女俩被外星人抓到笼子里之后,就在外星机器再次“择人而噬”的时候,RAY不是像其他人那样躲闪,而是奋力把女儿压到身下,首先保证这次被杀死的不是女儿,而将自己置之度外;这是全片的高潮所在,RAY在保护女儿而被吸入机器之后,不但被同类们救了回来,还奇迹般的炸毁了一艘外星飞船,成为英雄的同时,他也完成了自我的救赎,在这个崩溃的人类社会中,他以微弱的力量坚定的保护着自己的孩子,就算面对最强大的敌人也毫不退缩,这个时候的RAY与影片开头的RAY根本不是同一个人。
与RAY逐步进入父亲角色的历程想必,影片中的其他因素:遭遇强敌时人类社会的脆弱、社会崩溃时的人性黑暗、夹杂在人性黑暗中的善良因素、逃亡与反抗的选择和思索、各个影片元素的象征性……这些统统都不重要,没有一条是作者要着力表现的,不管是科幻,还是社会,都无足以主导本片的走向,而整个影片的演进过程,无非是RAY越来越像个父亲了、女儿越来越离不开RAY了等等这些量变或者质变,所以,《世界之战》不是科幻片,而是剧情片,它要表现的不是外星科技、不是人类进步、不是充满肾上腺素味道的反抗战争,更不是烂大街的狗血“爱情”,而是一个父亲的成长。
为什么叫《世界之战》?
世界是由什么组成的?人和其他物种。人类社会是由什么组成的?是由一个个的人,而联系这一个个自然人的第一个纽带就是家庭。
如果外星人入侵导致了70亿人全体灭亡,那么这绝不是一个故事,而是70亿个或长或短或精彩或沉闷的故事。
在地球面前,病毒(细菌)是最微观的存在,但是无数的微生物加起来就能杀死外星人的身体,而在整个地球人类面前,RAY一家也是最微观的存在,但无数的人类个体加起来,就组成了可堪与整个外星人群体相提并论的一个种族。
在席卷整个世界的战争中,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人的故事,和一个家庭的故事,它左右不了世界战争的局势,也灭亡不了外星人,但它依然坚定的存在着。
RAY不是英雄,也不是这场战争的主角,比起两个星球、两个种族的冲突和碰撞,他与他一双儿女的存在感可谓渺小而卑微,但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的自我救赎合在一起,就是整个人类的自我救赎。
三月作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