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杉讲透孙子兵法》读书笔记

笔记原作者:兰琳
三月,《华杉讲透孙子兵法华杉讲透孙子兵法》

因为惫懒,也实在没有兴趣,诸子经典只读过一本《道德经》,这次读孙子兵法,算是第二本,也巧,是同一个人推荐的。
一般来说,“XX”注解的经典多少都有自吹自擂、哗众取众之嫌,加上华杉是知名“洗脑广告公司”华与华的创始人之一(另一个“华”是华楠),这层身份让这本经典译注更显可疑。好在此书的底本为《十一家注孙子》,即历史留存的十一家《孙子兵法》经典注本,其中就包括曹操、杜牧等耳熟能详的大家注本,才让本书有了可信度。有了经典打地基,华杉在其中渗透的企业经营方法论也显得合理了许多。
通读全本,虽不求甚解,但仍然收获良多。
孙子兵法共十三篇,既体现了用兵之法,也体现了中国古人的思考方式。
第一篇为“计”,开篇首先阐述,“兵者国之大事”,需要慎重对待。总结起来,影响战争胜负的有5点:道(即民意)、天时、地利、将(即人和)、法(即制度)。用“计”的核心,即隐藏自己的意图,迷惑敌人。此外,“庙算”即是前谋划,是战争胜利的根本。
比起具体作战,国力的基本盘更为重要。真正的强国,蚍蜉所不能撼。
第二篇为“作战”,即阐述战争对物资的巨大消耗,若是持久战争,极有可能会使国家陷于破产,故而“兵贵胜,不贵久”,战争不能贸然发动,军事将领更需要慎重对待战争。典型的负面例子就是旧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的入侵,以及拿破仑即纳粹德国妄图吞掉苏联的傲慢。
同时由于补给的困难,“因敌于粮”(从敌人处获取粮食,即取之于敌,以战养战才是更理想做法。
第三篇为“谋攻”,阐述了发动战争的目的不是摧毁敌人,而是为了达到自己的意图,核心结论即著名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用兵的最高境界从高到低分别为“伐谋”(使用谋略),“伐交”(使用外交及内部瓦解等手段获胜),“伐兵”(打击敌人的军事力量),“攻城”(进攻敌人据守的城市或据点),使用时应先上后下,即通过不战、速战,达到目的方为最高境界。
而战争胜利的条件有五点:一,了解这仗能不能打;二,了解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三,全国上下团结一心;四,准备周全;五,最高领导人支持。总结即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且比起知彼,知己无疑更加重要。
第四篇为“形”,阐述了取得战争胜利,应先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观察敌人漏洞,后发制人的思想。“故善战者,无智名,无勇功”,即那些所谓的神机妙算,不如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第五篇为“势”阐述取胜道理,即要调动敌人而不要被敌人调动)实现己方的意图而不让对方实现意图),并且阐述了如何操作。
第六篇为“虚实”,阐述应用自己的“实”去打击对方的“虚弱”,通过谋划,以逸待劳,消耗敌人,并且要找准敌人最脆弱的点实施打击而不是硬碰硬。
第七篇为“军争”,阐述用兵方法“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略入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讲什么地方不能去,什么仗不能打。
第八篇为“九变”,核心是要灵活多变,不可拘泥,主将要克服自身性格弱点,不被利用,不然后果严重,“覆军杀将”。
第九篇“行军”,教授行军之法。
第十篇“地形”,教授如何根据地形使用军队。
第十一篇为“九地”,描述了九种地形用兵的一般原则,也是九种心态的处里方法,根据环境,对手,双方资源,综合运用。
第十二篇为“火攻”,阐述用火对敌的原则,使用条件、方法,以及成功了之后的配合方法。
第十三篇为“用间”,因为战争耗费特别巨大,所以不能吝啬使用间谍,间谍的五种用法“乡间”,是利用敌国居民中的普通人做间谍;
“内间”,是指利用敌方的官员做我方的间谍;
“反间”,就是是利用敌人的间谍来为我们做间谍工作;
“死间”,用间谍的死来放出假消息,迷惑对方
“生间”,是指能亲自活着回来报告敌情的间谍。
总结来看,《孙子兵法》绝非厚黑学,或“奇技淫巧”的百科全书,更非三十六计的集合本,而是兵家宏观战略思想的集大成读本。
孙子认为,“善战者,无智名,无勇功”,“先胜而后战”。即基本盘决定了战争的结果,真正的(至少大部分的)战,早在战前就分了胜负,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战,通常只是最后一步。
故而,《孙子兵法》是将以强胜弱,不是将以弱胜强。
若硬要战,须知战争是对资源的极大消耗,即便赢了,也要付出代价。因而凡是参与其中的人,都必须有敬畏之心,需得战前做好充分的评估与准备,不打无把握之战。
此也佐证了“战”,讲究“一战而定”,而战也终究是为了“不战”。
具体到战的过程,知道并修炼自己,永远优先于度人,因为作战者都熟读兵法,你会算,对方也会算。此与“先胜而后战”,基本盘决定结果的思路想通。再进一步,比起主动出击,敌人的失误往往更趋近制胜之法,所谓“不作就不会死”,以逸待劳,耐得住寂寞。
以少胜多的终究是少数,却有人把幸存者偏差视为人生常态的鼓舞。“精神”背后多少算计,非天才不能知晓。
再细化到术的部分,兵法之诡谲,题中之义非我这般傻白不甜所能洞悉。仅录下几点我所认为的妙趣——
1、兵法讲究“以正合以奇胜”,即“分战法”,此为基本的战术原则。
。正是“明兵”,奇(ji,乃暗阵),两者需配合无间,且能随时互相转化。如韩信背水一战,其实整个战争经过周密策划,同共分十余步,有千变万化的正奇之变,才是此战的核心。背水一战的精神,只是文人的臆想。有时,幸存者偏差也源于没有人能洞察全貌。
2、兵法讲究乘胜追击,但要“网开一面”。不是因为宽仁,而是困兽之斗很容易激发敌人斗志,最后哀兵必胜。不如故意给敌人逃跑的机会,趁敌军归心似箭、无心作战之际,从后追击,高频小规模作战,分批次一截一截吃掉敌人。
3、赵括纸上谈兵并非全是“理论有余而实践不足”,赵括一届新手,在战场上徒手指挥40万大军而队形不乱(赵括死后才乱),实属奇才。赵括之败,源于对战争没有敬畏之心;而赵国长平之战之败,在于国运已矣,即便不用新鲜且富有“可能性”的赵括,继续用保守但有“确定性”的廉颇(有时候大家难免低估了确定性),赵国覆灭也大概率是迟早的事。(但赵国和秦国也不得不打,以秦的个性,即便赵国降了也是被屠城的命运)
4、兵法的痛苦在于你会算,别人也会算。道理都懂,实践中要看谁能算清楚,这简直难于登天。
而且有时候你明知有诈,依然选择上当,因为对方的障眼法符合你的预期,当然,通常是傲慢的预期。即便再精明的人,也免不了会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
5、题外话:关于读书的方法。华衫说,读书不可有好胜之心。
历史上十一家在注解都是在前人基础上的做注,为了标新立异,难免要指出前人的问题,甚至夹带私货加以攻击(杜牧就多次攻击曹操)。这种“纠错型读书”其实极为常见但并不可取。读书贵在有收获,而非专注于想胜过别人。“无为而为”“萧规曹随”“韬光养晦”“反观自我,心向内求”的深意,或许大部分人穷其一生不能领悟。
最后,以作者一句话作结——
《孙子兵法》不是教你打赢,首先是教你认输。
认输才会赢。
如果你在这兵法中,学会了接受失败,你才真正进入了智慧之门。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读书笔记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