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随笔:国富论(上)

第一次看国富论是在97-98年,恰值亚洲金融危机以及大洪水,天灾人祸都齐全了,那会是作为经济管理本科生的必读材料,结果读来读去也没有深切体会,仅仅是作为被问到读过没有,可以回答说读过了而已。

第二次看国富论是2019年下半年开始,一直到疫情期间。当然感触颇多,这会才理解了为什么要看原著,看原文。

就好比当时喧嚣不已的国内网圈一样,同样是对疫情下的同一件事,一会义愤填膺,一会开心麻花,一会豪情万丈,一会自觉无趣——得来的信息往往是第三手剪裁批发来的。

一定得看原文,原文说明了一切。

Heilbroner说过,关于国富论,我们感到第一个惊异的事实是,斯密居然能够从如此混乱无序,贫穷落后的国度和社会里,窥见一个良好有序运转的自然秩序,它竟然还能够促进所有人幸福生活和社会福利。

斯密能够窥见这样一个自我运转、自我管理、自我平衡的自然经济秩序,究竟是凭借他超出常人的想象力,还是非凡的理性推理能力,还是凭借前辈们的研究启发,至今还是一个谜。

其实,亚当斯密的十六世纪,英国还是一个相对贫穷落后的农业为主的国家,虽然英国东印度公司已经存在了100多年,但其掠夺与财富与英国国内经济和老百姓的生活关系并不大。

伦敦、曼彻斯特和利物浦还只有一些很小规模的手工作坊,大规模的机器制造业还在半个世纪之后。

英国各地还有那么一些煤矿,普遍雇佣童工,报酬是6便士以下,没有任何劳动保障和福利。

农村也普遍贫困,贫困问题一直都是斯密时代的困扰。绝大多数人都生活于肮脏、混乱、残酷和低效的生活状态中。

相比之下,中国正处于乾隆盛世,GDP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全球贸易集中地,白银持续流入,刚刚征服了西部新疆,把领土面积扩大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江南沿海,私营工商业正在初发。

伟大人物之强悍,在于能够透过这迷雾般的现象,直视现实——亚当斯密评价当时的乾隆盛世——已经到达了其生产力所能容纳的人口极限,也到达了其统治机制所能达到的极限,社会发展已经停滞,并且将持续停滞。反过来,对于表象落后的英格兰,他却看到了败落背后的勃勃生机。

如果说斯密的时代精神最多处在商业资本主义的最初阶段,那么斯密的人格个性则更难以与其著作的涵盖面协调起来。

国富论写作之前,斯密没有任何商业经验,也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他做过长期的经济调查研究——那时候有什么经济现象是值得研究的吗?

即便是国富论发表之后,斯密也就担任过苏格兰海关关员,这一唯一与经济有点关系的职业。

按照今天我们的标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一切理论来源于实践,那斯密可谓十足的书呆子,不值一提。

一个完全没有商业经验,也没有过任何调查研究的人,写了一本历史上最伟大的经济学著作,应该说是开创了经济学这门学科的基础,是否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经济学与实际生活的关系呢?

至今我们还在强调理论来源于实践,斯密应该算得上这个说法的反例,其实还有一个反例,那就是马克思。

马克思的实践,都是在他写完主要内容之后的实践,他在写之前,可能唯一的实践动作,就是大英博物馆图书馆桌前用脚擦地。

再联想下之前我们屡屡谈到的,好产品都是按市场需求生产出来的这个话题,真的是这样吗?

斯密是一个遗腹子,性格孤僻,沉默寡言,酷爱读书,所有人说他天生就是用来当教授的。

14岁就进入格拉斯哥大学学习,之后又到了牛津大学。他的学习过程与马克思是一样的,废寝忘食地读遍天下书——他甚至因为读了休谟的人性论而差点被牛津开除。休谟得知之后,与斯密成为终身好友,休谟遗嘱中的执行人就是斯密。

28岁斯密就出任了母校格拉斯哥大学逻辑学教授,之后又成为道德哲学教授,36岁写出了道德情操论,对人的德性这个精神领域的秩序进行探讨,并在最后一章描述了他还将继续研究社会与生活的秩序——政治与法律的秩序,从国民收入和军备的角度来论述社会的正义。

后来斯密成为巴克勒公爵的私人教师,随同公爵到访欧洲发达国家,与伏尔泰、魁奈这些顶级学者有了交集。回到英国之后,就开始潜心写作国富论,用了12年写成。

你可以看到,这就是一个宁静到极致的学者,他的生活可谓闲适优越,与社会现实的差距还挺大。

熊彼特在《经济分析史》中描述斯密:第一,斯密从内心深处是一个地道的苏格兰人,简单纯粹;第二,他的家世都是公务员,对商业活动持批判态度;第三,他天生就是用来当教授的;第四,他身边唯一的女性就是他的母亲。这四点构成了斯密对人性的基本看法之来源。

简单就是本质吧。

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国富论应该是唯一一部经济学著作,从来没有得到过负面评价的,任何一点负面的评价都没有。

整整两百年来,对国富论的正面评价,一直都在加强,从来没有减弱过。两百多年来,国富论一直是人类思考经济问题的起点和参照物——可能唯一能跟它比肩的,就是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了。说到这里,又不得不敬仰一下近四百年来的英国人,尤其是苏格兰人,参见下敝号前年五篇随笔《苏格兰人发明现代世界》。

但是从发明新概念,新理论,新名词角度来看,国富论并没有做到,甚至它也并不是一本原创性很强的著作。国富论里面的分析方法、理念,即便是在1776年,也不是新的了。

人们拥戴得多的,应该就是国富论的结论,自由贸易、自由市场、自由放任、殖民地等等。

斯密的学说和结论,应当与当时绝大多数人的信念是一致的,没有不符合的地方,只不过没有人像他那样,也不具备他的能力——逻辑的,文辞的那种惊人力量,把大家都懂的理念,前辈们这里亮一点,那里亮一点的研究和发明,全部整合起来,精密地提炼要素,成为一个消灭了国别和阶级差异的世界图景。

顺带说一下,这个神人对文学修辞的研究也登峰造极,敝号前年随笔过他写的《修辞学与文学讲义》,感兴趣的可以翻出来看看。

斯密在国富论了提到的前辈和同辈学人,有一百多个,他正是整合了所有人的杰出观点,融合大众的普通认识,成为一个整体的清晰理论视野。所以说,国富论并不是原创性著作,而是一部大师级著作。

有些思想他清晰论述,有些思想他顺带提到,即成为后世所有学人的灵感来源——价格理论、价值理论、交换理论、贸易理论、货币理论、金银本位制、分工、增长、人口、资本积累等等。

从全人类的角度来看,国富论总结醋了人类社会运行的三大基本机制——市场机制,社会秩序,经济增长。应该说,过去两百年经济学的发展,就是围绕着斯密总结出来的市场机制有效性,进行正面和反面的论证和研究。

从文笔来看,他充分运用了英语精确和幽默的特点,能发明“看不见的手”这种比喻的学术性著作,我个人认为应该没有几个。

后世的经济学著作,一般都是用高深的数学理论来证明,推导和检验,把经济学这门学科尽量做成实验报告的样子。再也没有了斯密这种散文诗般优美经看的文字了。

从内容来看,国富论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追逐私利是人类经济行为的基本动机,自私才是社会运转的动力。这个结论看起来平凡,在当时可是石破天惊之语——斯密可是道德哲学教授,一直强调人的节制和规范生活的人,却认为自私其实是社会前进的动力而不是相反。

其实,直到今天,我们仍然不提倡私利,即便是使用了人家总结的市场经济体制获取了社会进步,我们依然在宣传上否定这些,大家就可以想见,能在两百多年前,宗教势力还很强大的时代,能平静地提出这么一个洞见,就足以说明斯密之伟大和深刻是独一无二的。

承认最简单,最直接的事实,这对于日趋复杂的人类社会而言,是越来越难。一方面是当代社会发展的理路可能出现了大问题,引致了人类在智性上的混乱;另一方面则是越来越强大的政治权力对人们认知事实的干扰。

斯密作为一个道德哲学教授,可以从一统天下的基督教体系最否定最贬斥的幽暗角落里,找到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商业经济活动增长的原动力,我想,除了他精深的逻辑和敏锐的洞察力以外,还有一样最基本的东西,那就是为人起码的良知。

书虫小记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书随笔:国富论(上)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