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资治通鉴》以浴历史长河(五)

消停两年之后的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又一次巡游。这次的巡游,他意在巡视秦朝的东北领土,《通鉴》记载他来到了渤海湾边今秦皇岛西南约80多里的碣石山,在山门上自然又是一番刻碑文歌功颂德。归途中他巡视了北部边境,然后取道上郡还朝。

图片

可能是上一次感受到了威胁,此次出巡中始皇帝倒是没有什么大动作。但之后的两年就开始了北伐匈奴、南征南越。这与此次北方边陲之行有密切的联系,在巡游的一路上他一定在构思如何扩张自己的疆土。可见秦始皇的巡游绝非仅仅是一路逍遥快活,而是在实地调研中酝酿重大政治决策。

秦始皇的第五次巡游是在公元前210年,这次他带上了左右丞相和幺儿胡亥。他先到云梦,再到九嶷山遥祭虞舜,沿长江而下观藉柯注1,过丹阳抵钱塘,渡江登会稽山祭禹帝、立石颂德。然后返程,经吴地,在江乘县过江沿海边北上又到了琅琊、芝罘山,之后由沿海向西,到平原渡口就病倒了。继续走到沙丘平台,始皇驾崩!

图片

这次巡游是秦始皇出巡路途最远的一次,也是他的不归之路。就在归途中,他驾崩之后,赵高撺掇李斯乔诏立嗣胡亥。这是典型的佞臣拥昏君,秦朝的衰亡从此开始了。要补充一点的是,这次巡游路上他也与另一位秦朝的克星相遇过,那就是后来的西楚霸王项羽。据《史记》卷七.项羽本纪记载:“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之也’。”可见项羽这位猛人有多狂!顺便提一下,始皇帝之前也遇到过秦朝的最大克星——刘邦,但那是在咸阳,与巡游无关。《史记》卷七.高祖本纪第八记载:“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kui)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可见,这位猛人的格局更是从来都大得逆天呀!

纵观秦始皇的五次巡游,既显示了秦朝统一六国后的强盛、体现了秦始皇治国的躬亲勤奋和雄才大略,同时也反映出他集权统治的骄纵跋扈,根基浮动。从政治影响来说,巡游在很大程度上巩固了统一的成果、推进了集权统治的开展。但这一成果还是建立在苛律和武力的基础上,对于当时的豪门势力和前朝遗贵这些潜在的危机还没有彻底根除,更遑论得天下人心了。加之尚未来得及培植自己政权的继承系统,所以强势的始皇帝故去不久,秦朝便分崩离析,很快开始了楚汉相争。

注1:藉柯,先开始我以为这是一个地名,在地图集上苦苦寻找,无果。之后我又求助于网络度娘、谷歌,还是没有这个地方。然后查阅相关的史学研究论坛,首先大家都研究过,一致认定藉柯确非一个地名,应该是秦始皇巡游路上的一道风景。但那究竟是一道什么风景呢?基于此大致有两种主流说法:

一种是取字意,认为是一道植物的景观,关联“藉”有“艹”头、“柯”有“木”旁,认为是植物或植物编塑的景观。但我认为这比较牵强,因为汉语的文字在古文中含义广泛、且通假运用频繁,不可望文生义。再说要引得堂堂秦朝一哥嬴政专门观看的景观,那得有多么壮观或奇葩呀?如果是,为何不见《通鉴》、《史记》有专门注释,至少后世的史学家或文人墨客也会多少着一些笔墨才是。

第二种是说法我认为是正确的。那就是“藉柯”中的“藉”通“矶”,即水中礁石的意思。因为礁石的“礁”字是后造字,在《康熙字典》里都没有更遑论《史记》、《通鉴》。“柯”kē,在方言中经常假借为聚集、集中。比如,穆柯寨,柯就是寨,人群聚集的地方。在桐城、枞阳,将松树林称为“丛树柯”,还有不少地名称之为栗树柯、枫树柯。在这里,“柯”大体相当于“窠”,但它不读窠。柯的本义是斧柄,核心含义是柄,柄读若并,合并也,所以“柯”假借为聚集、集中。在“籍柯”中,柯表示“滩”“堆”,“籍柯”的意思就是礁石群、礁石滩,秦始皇看到的就是长江中礁石林立、礁石激水的壮观场景。

搞清楚这个道理,不由让我们想起一个词:磊砢。它的意思就是石头堆积。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磊砢,魁礨貌也。”司马相如《上林赋》“水玉磊砢”,吕向注:“磊砢,相委积貌”,也作“磊珂”。赵与时《宾退录》卷五“百川萃南州,水族何磊砢。”梅尧臣《拟水西寺东峰亭九咏·幽径石》“缘溪去欲远,磊砢忽碍行”。

事情似乎明朗起来:籍柯,磊砢也,指水边的礁石滩,《史记》中表示浔阳至丹阳这段长江干流岸边的礁石滩。它几乎符合一切要求:

(1)“籍柯”两字有合理的解释与出处;

(2)礁石滩在江中;

(3)礁石林立、礁石激水的壮观场景,的确可“观”;

(4)礁石滩(籍柯)与江心洲(海渚)并列非常自然

(该观点引用于“方言分子的博客:《安庆地名考释(五):藉柯(中)》”)

左彧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研读《资治通鉴》以浴历史长河(五)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