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作家侯文咏的《顽皮故事集》 ——童年的滋味

台湾作家侯文咏的《顽皮故事集》是一本很好看的书。这里所谓的“好看”,一则在于阅读的轻松,作品叙述的是作者童年的经历,没有繁琐的叙事和深刻的感悟,用不着读者绞尽脑汁地领略深奥和枯涩;二则在于语言的诙谐幽默,每篇故事都能在一定的时候让你或者会心一笑,或者开怀大笑。作者虽然本业是一名医生,但驾驭文字的功夫还是很为深厚的,动挫之处拿捏得极准,这或可归结于作为医生对人的心理的把握。
作品首先吸引人的地方,毫无疑问,在于故事的趣味性。我所看到的版本,是《顽皮故事集》和《淘气故事集》的合集,从书籍名称上就可以获知,作品叙述的应该是童年顽皮和淘气的事迹。顽皮和淘气是儿童的天性,也是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学家一直研究的课题。我们知道,顽皮和淘气是与生俱来的,归根结底,它是一个自然的人在适应成人社会的规则的时候与之发生矛盾从而发生碰撞后闪烁出来的火花。我们说到“顽皮”和“淘气”时基本上是带着褒义的,这就反映出一个成熟的社会对孩童这方面表现的容忍和悦纳。儿童的顽劣和使气是令人难以忍受的,但顽皮和淘气则不同,它显现的,是孩子天真、可爱、单纯、坦诚的一面,由于这一面的存在,自然地与成人世界的规则产生龃龌,当这种“不和谐”在一定的可接受的范围内、在一定的限度之下的时候,就成为吸引人关注并且赏心悦目的事件。而且这一面之所以显得可贵,就在于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它是呈递减趋势的,而人生的经验却告诉我们,我们之所以不快乐,不幸福,我们之所以活得很累,很沉重,就在于我们无可奈何地丢弃了童性。

在给妹妹看蛀牙的时候,欣赏够了妹妹的声嘶力竭,作为哥哥的“我”百般呵护和劝慰,但在作示范的时候,却被牙医阿姨按住在椅子上,因为“我”也被发现患了蛀牙,于是,角色立刻掉转了过来;考试成绩低得惨不成睹,被老师斥责教训,却反唇相讥,于是,老师提着鞋子追赶而来,鞋子扔出去时候,适逢校长带着一群督学来到,开始校长在口若悬河地夸耀学校卫生,结末发现了天外飞石般的臭气熏天的鞋子;到别人家做客,紧记着母亲的话,不主动地去吃人家的东西,但无论是哥哥和妹妹,心思却全放在了那些越来越少的西瓜上,最后实在忍受不了西瓜的魅力,搞得脸面全丢,“看到妈妈生气的脸,涨得比西瓜还要红”;老师气愤之下让一位同学罚抄复杂的姓名,这位同学为了报复,在墙面上写了辱骂老师的话,老师开始调查,在没有结果的情况下,让每个同学将骂人的话写一遍,这已经令人啼笑皆非了,聪明的骂人者改用左手写字,试图混淆试听,可仍将写在墙面上的错字原样写在了纸张上,狐狸尾巴很容易地露了出来……
我们之所以对这些事情很感兴趣,之所以带着欣赏的目光和愉悦的心情去阅读它,就在于,我们对这些事件既极为熟悉,又极为陌生。熟悉,是因为这些事件中具有童年的共性。我们都曾顽皮过,都曾在学习适应世俗的规则时与之发生过矛盾。里面的有些事情我们许多人就亲身体验过,比如,在学习骑自行车时好不容易上去了,车也开始欣喜地运动了,却下不来了;比如,将作业本上的纸撕下来折叠各种小玩意,把个本子搞得惨不忍睹,等等。有些事情我们不一定去做过,但我们的同学和朋友却做过;有些事情曾经出现在我们的脑海中,但因为环境、能力和胆量的关系,我们却“可惜”地被迫放弃了,但那个念头多年以后想起来还会存在,并且引领着我们去设想那样进行了之后的结局,然后在想象中为之一笑。因此,看着作者的描述,隐隐地能窥见自己的影子,那个影子模糊而亲切,似乎我们把自己的一部分留在了过去然后在阅读这些文字的时候,它又悄悄地潜了回来。说陌生呢?是因为,虽然心性是相通、相同的,但经历却自然地拥有了不同,这,可以归结为所处的环境,可以归结为家庭的组成,可以归结为教育方式,但不论怎么看,最主要的原因,大概还是在于作者的叙述方式,它把所有的时光中的尘滓全部滤去,只剩下那些单纯而明艳的事件,你所要做的,就是只专注于那些事件本身好了。而经历过成长的我们深切地知道,每一个事件都伴随着许多在我们眼里不能被自身意志所控制的东西,而正是那些东西,辖制着我们的童年。

然而,既然是对往事的记述,所以,作品不免会对当时的想法进行回顾,这种回顾因为是站在童年的立场和角度上的,所以,读来觉得特别可爱、可亲。每一段话、每一句话,都会把一个带着天真的儿童的心性表露出来,里面包含的是孩子对这个世界、周围成人的看法,它们是幼稚的,但幼稚的东西,往往又是真实的,真实得我们成年以后不敢再去触摸它,不敢再去挖掘它。“我还听到掌声,久久不绝。这世界总是这样,我自觉做了一件窝囊十足的事,他们却把我当作英雄。”“哎呀,又是这套‘天才儿童’的游戏,为什么大人都不肯背书,总是要听小孩子背书呢?”“孔子说的没错,女孩子、小孩子是最不好对付的家伙,我的妹妹正好具备了双重身份。”“反正大人不管说什么,只要问知不知道,懂不懂,我们就点点头。”“如果你有什么事想用最快最有效的方法向所有的人传播的话,只要在下课的时间,轻轻地告诉旁边的同学:我告诉你一个秘密,你不要告诉别人。说话的声音愈小愈好。这时候保准所有的人都竖耳朵。然后只要轻轻地说话,保证这件事传播得又远又久。”看着这些“人生经验”,我们首先会觉得可笑,然后觉得可近,最后往往觉得确切而真实,确切真实到带着一缕不愿深究的苦涩。
虽然作者写作的目的非常明确,那就是让人们记住“简单而美好”的东西,但成长的过程就决定了有些部分会不自觉地变得复杂而严肃起来。童年诚然非常简单而美好,作者的叙事也努力地向着这个方向靠拢,但从以上列举的语句里,我们还是可以窥见成长的痛苦所在。你愿意童趣童真永远定格,而外界却强迫着你接受那些本不愿意接受的规则;你愿意单纯明澈永远伴随,而社会却逼迫着你适应、遵守甚至维护那些成人世界的“法律”。张开眼睛看世界的经历,注定会带着困惑、痛苦、惶然、不解,等等。而长大后的我们知道,这些东西,正是促使一个人赶快成熟的要素。

处于事件本身的人是明净的人,但当一个人能从这些事件中总结经验和教训的时候,我们分明就听到他的骨胳拔节的声音了。你不可能远离这个世界像驼鸟一样的把头埋在沙堆里只露出屁股,于是,你自然地也就会学会坚强,坚强到用理性的总结来代替感性的体验。这本书里,有一则故事,“我”跟着祖母去坐公交车,祖母让已长得足够高的“我”逃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祖母不惜一切代价与卖票的乘务员发生战争,而“我”呢?就那么被夹在中间,尊严尽失,无所适从。故事令人感到非常好笑,但问题的提出却是严肃的:是的,我们要适应规则,然而,这种规则却又是那么模糊难辨,那么不值得推敲,那么无法取舍,你难以在成人的认真和坚守中判定哪一种才是真正应该履行和敬仰的。成长赋予的理性本来应该让我们明确地偏向一方,但现实却把我们投掷在矛盾之中,而人,也就从这一刻被驱赶出童年而进入成人世界之中,伴随着他的,是许多不能用非左即右、非黑即白、非美即丑就能判定的问题。
这是一本很好看的书,还好看在,它与现在的读者非常贴近——我们与作者一样,童年被各种因素牵拉着离开了自然,离开了土地,所以,从中可以寻找到属于城市中的童年的美好;还好看在,随着教育形势的变化,随着人际关系和家庭组成的变化,哪怕是那么简单的故事,也难以幸运地发生在我们身上了,它明明是那么容易发生,容易得就像我们的呼吸,但对于我们却偏偏成为了令人向往的传奇——有了距离,也便有了魅力。对于阅读,这是一种幸福,对于人生,它却绝绝对对是一种不幸。
还是带着欢笑上路吧,毕竟,这才是作者的初衷!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台湾作家侯文咏的《顽皮故事集》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