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书》是周敦颐读《易经》的心得。他的脍炙人口的名篇《爱莲说》每个上过初中的人都应该背诵过。但想来还有人对周敦颐的认知和我一样,还停留在爱莲说之上,却不知他还是北宋五子之一,宋朝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不仅有《爱莲说》,还有《太极图说》《通书》(后人整编进《周元公集》)。《通书》有《易通》等别名,是周先生学习《周易》的心得,是读书笔记,一共四十章,有些章节还分上下,也就是三十多个主题。
周敦颐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还有一个弟弟,兄弟姐妹们感情极好。在他11岁的时候,还不到十八岁的姐姐姐姐和八岁的弟弟相继离世,只相隔两个月。十四岁时带着简单的行李和一个仆人前往月岩求学,15岁时,父亲又离开了他,和母亲一起投靠了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七年之后,舅舅和母亲也相继去世,其妻陆氏在儿子一岁时病故…… 周敦颐的一生,高开高走,但不乏坎坷不平,然聪慧过人,“述而不作”,话虽不多,但是影响极大。后来的理学家们都奉他为祖师。其实,在周敦颐以前,复兴儒学的,唐代有韩愈、李翺,宋代有范仲淹等,如果不是门户之见,他们都可以算作理学的祖师或先驱。
周敦颐所提出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主静、至诚、无欲、顺化等理学基本概念,为后世的理学家反复讨论和发挥,构成理学范畴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通书》是读《易经》的读后感,是读书笔记,《通书九讲》是冯学成老师读《通书》的感悟。《易经》不好懂,孔子五十之后才开始读易,韦编三绝。冯学成老师将通书的智慧和禅学的知识结合自己的经历糅合在一起,更结合社会现实,贡献出了一部通俗易懂的冯氏通书讲记,适合经常翻看。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命,身体、精神、性格和命运,我们有着怎么样的心性结构?命运的走向又会如何?要追溯源头,根源就在易经上。
圣人的境界,在乎一个诚字。要花精力去料理自己的思维和精神,去提升自己,优化自己,寻找精神原点。情绪升腾起来时,要让情绪“无”下去,懂得放下的妙用,所以“静无而动有”是一种极深的功夫。要懂得养“闲静之气”,要有闲境的修为和性情,在养闲的过程中,会不知不觉地处于诚的状态。返璞归真,明心见性也都是要到达到这个终极目的,就是要归于诚。
“无思,本也;思通,用也”。夜晚在空中写一个“大”字,是有还是无,茨威格在《象棋的故事》中描写那位自我对弈的象棋高手到底有没有下象棋?纳粹时期的囚徒,靠想象与大师对弈棋谱来打发时间,这不正是我们精神中的“无”才能承载无尽无穷的精神内容。这也是精神的最高境界。需慢慢体味,领悟。
“人之生,不幸不闻过”。一个人的一生,如果不知道自己的过错,不知道自己心性上的缺陷是件悲哀的事情。心性的结构是指自己一个人内心的底蕴,所以我们要经常的反省自己的心性结构,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从先贤圣哲身上看到那份通天彻地的人格能量。学习并吸收。
“诚”、“几”、“无”等在本书中反复出现,此外,《通书》还着重讲了艮卦,因为艮代表止,代表山,讲的是如何抑制自己言行的卦,也就是知止,进退要有道,止之道,目所不见。“静则止,止非为也”。以致于后世的理学家常说「读一部《华严》(或《法华》),不如读一艮卦」,明末高僧莲池大师曾在其《竹窗随笔》中加以辩驳。
要修定力,养精神,要更加精彩的人生,更多精彩的通俗易懂的讲解都在此书中,多翻书,多思索,多实践。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够从心底开出一朵幸福的小莲花。
山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