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老人形象赏析:他是中国传统大家庭的长者代表,奉行中庸之道,恪守礼法,肩负封建宗法思想的沉重包袱,维护整个家庭的秩序,他和他的后代恪守着“小不忍则乱大谋”的人生信条,谦卑、懦弱地生活着。
他处事讲究体面与排场,小羊圈胡同里他住的最久,新来的人必定要先来拜访他,邻居设宴他必坐首席,他什么也不怕,只怕庆不了八十大寿,对晚辈说话总是先愣一会儿,表示自己很会思想,以免被会识文断字的儿孙看不起的尴尬,喜欢长孙媳妇的原因除了她给祁家添了儿女,主要是因为她不识字且对祁老人毕恭毕敬,谨守礼数,祁老人一家之长的权威能够得到体现。
他逆来顺受,安分守己,只求消消停停地过不愁吃穿的日子,他有着固守传统给他带来的底气,所以即使赶上兵荒马乱,他也会关上大门,安心消灾避难,那口装满石头的破缸是他的“定心缸”,一切的变动都可拒之门外,然后诸事大吉。当侵略者的枪炮打碎他的平静,他也只能忍受,挚友钱先生被迫害,他害怕被连累,不敢去探望钱夫人,他对一切都会采取懦弱回避的态度,手持逆来顺受的生活哲学,“他知道什么叫谨慎”!
当残酷的战争现实击碎了他在战火硝烟中安度晚年的美梦,他的心中逐渐萌生了仇恨和反抗的种子,他敢于怒斥侵略者的罪恶和卖国者的丑行,他体现了老一辈北平市民觉醒的过程,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北平沦陷后,普通民众的苦苦挣扎,想要活命,又渴望不失爱国心,体现在小人物人力车夫小崔,知识分子钱先生、还有祁瑞宣等人身上。以祁瑞宣为例,他是祁家第三代长孙,既有从祖上留下来的隐忍,又接受了新式教育,他正直、善良,具有爱国心,却又软弱隐忍,受着传统礼法的束缚,想尽孝,又想尽忠,只得在不能两全的境地中优柔寡断,苦闷不已,但是他的爱国思想还是占主导的,在抗日救亡的洪流中,他不断地摆脱传统礼制的影响,逐渐清除身上的软弱,开始了自救自新的道路。还有以车夫小崔为代表的一批生活在最底层的贫苦市民,在国破家亡的年头,他们有着更多的痛苦和屈辱,但他们身上还有自尊自重、诚实仗义的美德,作者表达了他们心中复仇的怒火,普通百姓身上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闪耀出光彩。
《四世同堂》以小羊圈胡同祁家祖孙四代的生活为主线,辅以胡同里的各色人物的荣辱浮沉,来反映北平市民在八年抗战中惶惑、偷生、苟安的社会心态。再现了他们在家破人亡之际缓慢、痛苦而又艰难的觉醒历程。处事谨慎的祁老人身陷囹圄却坚持操守气节,学生虽被迫参加敌伪组织的游行却不肯举校旗……有些事虽然细小,却以小见大,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甘沦为亡国奴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