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阅读《四世同堂》

一、谈谈瑞宣

《四世同堂》塑造了中国文化转型期在中西文化中徘徊的市民、知识分子形象,深刻地揭示了他们的二重人格,以及他们特有的内心矛盾和痛苦。以祁瑞宣为典型代表。在思想上虽说他接受了先进的西方文化,成了一名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但在他的意识里,几千年的传统思想文化已经以一种沉淀的形态深入他的灵魂,铸就了他与传统的难舍难分。在国难当头时,为国尽忠还是为家尽孝?虽说他早就明白,在国旗下吃粪比在太阳下吃饭强,但传统文化中“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孟子•离娄上》)的思想文化又让他选择了先尽孝。他所处的家庭环境正如丁捷所说:“西方人就像一位未婚的‘姑娘’,她只要照料好自己就行了。中国人像一位大家庭中的‘媳妇’,有数不清的家务在等她去做。‘家务’中最重要的则是‘孝’。” 这种家本位的文化观念没办法让他一狠心把人伦中的情义斩断,只有选择孝,去压抑自己的爱国情感。正因为此,又符合了“父母在不远游”的观点。

在婚姻爱情方面,瑞宣受过西方教育,思想上崇尚婚姻爱情自由,有着对美好未来自由恋爱的向往,但传统的以父系血缘为纽带的中国家族极其重视家族的延续,而长子作为儒家济世理想的承载者,负有继承家族传统的责任,时刻恪守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古训,使“长子”——“继承人”的情结深储于他内心,影响和制约着他的人格和行为。在面对父母的包办婚姻时,为了不让父母、祖父流泪,他别无选择,只有压抑自己的理想、爱、恨去完成家族继承人的使命。面对妻子,虽说没有共同语言可言,但为了孩子、肩上的责任,努力去做一个好丈夫、好父亲。

在师德方面,他对学生负责,却阻止不了纯洁青年变成亡国奴。他不甘心吃“洋饭”,却为了老人、孩子不受饿,一日日去上班。他为冲向一线的战友喝彩,自己却只能守老人度日。这样一位有文化、有思想、有抱负的知识分子,国难当头时知道该怎么做,但身处的环境、传统文化的压抑却使他不能怎么做,最终选择了偷生之路。诚然,经过了“惶惑”、“偷生”,在瑞全的帮助下走上了抗日道路,但这种转变是极其缓慢和富有很大代价的。父亲的惨死、二弟的变节、自己的被捕、钱诗人的家庭变故等一系列打击,才使他摆脱了思想的煎熬,投入自己向往已久的战争。对瑞宣成长之路铺满血的描绘,同时触及到民族文化“家本位”思想这一致命的弱点。

老舍通过对祁瑞宣这一觉醒人物的描写,揭示了传统文化对知识分子的品格塑造方面,肯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一面,在批判中找到了传统文化自豪感,这也是一个民族崛起的必要条件。

二、小人物的透视(以韵梅为例)

韵梅,作为一名家庭主妇,平时操心的是老人和孩子,活动的场所是厨房。在战争刚打响的时候,同爷爷的思想一样,认为只要我们不得罪日本人,就不会受到伤害。可战争的进一步爆发,事情的发展进程并不像她想象的那么简单,先是丈夫的被抓走,这时一个平时以厨房为中心的女人,竟盘算到,就是不幸丈夫真的死了,她必须尽她所有的一点能力养活儿女,侍奉公婆与祖父;再是当儿子被日本小孩欺负时,她竟上去一把把日本小孩推到一边,然后告诉儿子以后再受人欺负时不要只叫妈,要学会还手。这不仅仅是她教育孩子的小道理,更是她对待敌人的一种方法。在北平粮食吃紧时,这样一个从不在街上抛头露面的女子,为了全家的温饱问题,竟然在天不亮时就去几十里远的地方去领共和面。在人群骚动的长队伍中,她的脚像生了根,抛开了个人的无助、无奈,有的只是这时她肩上的责任。在战争吃紧的时候支撑起了这个家,成了家中无形的“脊梁”在默默中奉献着,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和外敌抗争,把自己无私的关怀与爱由家庭扩展到整个国家和民族,她身上更多的是显现出中国传统妇女的美德和不屈的民族精神,正是这种不屈不饶的精神撑起了家的天空,唱响了中华民族不屈的战歌。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深入阅读《四世同堂》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