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蒲松龄所写《狼》一文的五个思考题

原文: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我设计了以下五个问题:

❀1. 请细细分析第一自然段“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它是如何体现第二自然段屠户的“惧”字的?

❀2.狼的“黠”在文中的具体表现是怎样的?

❀3.文章中的三个重点词语“其一犬坐于前”中的“犬”,“一狼洞其中”的“洞”,“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中的“隧”分别应该如何理解?从这三个词中你有怎样的发现呢?

❀4.文章结尾段“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一句的表达方式是什么?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5.如果让你结合本文夸赞蒲松龄的文采,你会从哪个角度予以夸赞呢?

这五个问题,从五个角度入手:

第一题是内容理解,紧扣屠户的“惧”,来深入理解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铺垫作用,同时也可以很好地感知屠户心里的“惧”,进而正确把握全文。

第二题是对狼的品性进行分析,“黠”在文中的具体表现。

第三题是重点字词的理解,“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洞”,此处作动词,打洞;“隧”,名词作了状语,从隧道。词类活用的词语,也让我们深入感知了狼的“黠”,情感体验更加丰富。

四是从表达方式入手来分析文本的中心思想,前文重在记叙和描写,最后一个自然段重在议论抒情,画龙点睛之笔,点明了作者对于狼的态度,表明了文章的中心,对于狼的蔑视。

五是全方位地感知一篇文章的文采所在,夸赞作者,实际上就是夸赞全文的各个精彩之处。这一点更好地帮助我们从阅读的角度欣赏作者在写作此文方面的诸多精彩,比如用词准确了,描写细腻了,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恰到好处了,等等。放给学生的思考空间更加宽泛,学生可以自由地思考,更加深入,全面。

精心设计问题,是教好一篇文章的必要前提,希望我的这些问题设计可以给大家的教育教学一点启发,将不胜荣幸之至。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关于蒲松龄所写《狼》一文的五个思考题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