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框架感知,细节处品味
——再教《藤野先生》的一点心得
教而不思则罔,思而不教则殆。在教与思的和谐共生中,我发现了很多课文新的亮点,更找到了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快乐感觉。这次与大家分享的是再次教学《藤野先生》的一点心得。
一、大框架教学
1.文体、内容、情感
①这是一篇 1 (文体)。
②这是一篇写 2 (什么人、事、景)的 1 (文体)。
③这是一篇写 3 (形容词)的 2 (什么人、事、景)的 1 (文体)。
④这是一篇写 3 的 2 (什么人、事、景)的 1 (文体),抒发了作者
4 的情感。
【分析】这一大题的填空题,意在带领学生逐层深入,步步提升。学生整体上对于文章有了一个大框架的感知,由粗线条逐渐细化,由故事梗概深入到中心思想。看似一个问题,实则是由文体带出写作对象,进一步归纳写作对象的特点,再由对写作对象的梳理深化到理解作者情感。
2.文章记叙了鲁迅与藤野先生相处的那几件事?这些事情分别突出了藤野先生的哪点性格特征?
3.鲁迅先生两次改变(离开东京到仙台,弃医从文)的原因是什么?
4.文学鉴赏。
①精准生动的字词
②传神的修辞方法
③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④全文构思的亮点
⑤情感的自然抒发
⑥你从写作方面受到的一点启发……
二、学生的鉴赏亮点:
❀韩舒同:
文中有三处相关藤野先生“抑扬顿挫”的回忆。自己看过一句话:如果你忘记一个人,一定会先忘记他的声音。反之,记住一个人,一定会记住他的声音。
1.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2. 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
“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3.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足可见藤野先生对于鲁迅先生的影响之深远,所以鲁迅先生记得如此深刻。
❀胡楠:
文中不动声色的愤怒的语言: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看似平静的语言,掩藏着鲁迅先生深深的愤怒,为自己,更为国家!
“当然”“便不是”“无怪”,仔细读来,你会发现这些冷峻的词语,越读越能够感受到鲁迅先生内心涌动的愤怒之潮在澜翻絮涌,那种情感如同火山喷发,是谁也阻挡不住的。只有一个对于国家带到深沉地步的人才会这么愤怒,这么痛苦。就像艾青的诗中说:
三、师生共悟: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开篇第一句,就为全文定下了愤怒、悲哀、无奈的抒情基调。这个“也”字,一定是和其他地方相比的。随和学生推测,和哪里比呢?——国内!在国内看够了很多青年的不思进取,醉生梦死,来到日本东京,还是这样,对于爱国的清醒者而言,怎么还能够平静下来呢?
到了东京特别愤怒,白天是在樱花下游玩,傍晚是在跳舞。哪里是来学习救国的呢?
2.结尾与阿累的《一面》相似点。
《藤野先生》最后两段“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议论抒情,强调了藤野先生对于自己一生的重要影响,也体现了鲁迅对他的感激之情,点明了文章中心。
阿累的《一面》最后一部分“这到现在,已经隔了四年……在前进中,我不能自已,写下了上面的话”亦是如此。
由此,给学生讲到记叙文的结尾表达方式:议论抒情。抒发情感,点明主旨,使文章的写作目的更加清晰,给读者更加明晰的方向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