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期过半,说实话,也没完整地看过几本书,但通过上课和写书评,我渐渐有了一点点读书心得,怕睡一觉醒来就忘,赶紧记下。
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以前我读书求快,觉得自己知识面太窄,自己专业领域内的著作也未读几本,故拿到书就看,看完一本接着一本,颇有些囫囵吞枣的倾向,虽有摘抄,但摘抄完之后,笔记就被我打入冷宫,到头来,人家一问:“这本书讲了什么,你怎么看?”这才突然发现,脑海里只有几个记忆碎片,讲不出个所以然来,表达得磕磕绊绊。
这两天看《乡土中国》,看完第一遍我却发现脑子里没有关于全书的逻辑框架,简直是一团浆糊,虽然费孝通先生每一篇都讲得很清楚。于是又仔仔细细翻了一遍,又是注释又是查资料,14篇小文总算是给连了起来。故,书要多读几遍,才能形成完整的思维框架,明白写作者的行文思路是如何以及为何作这般写作安排。
其次,不仅要多读,更要细读。有时候我们读书,一行一行过目就算了,但细细研究一下,一行字里头全是学问。比如《乡土中国》中有一句“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前半句好理解,后半句看似未解释,实则指出了中国古代社会“天命”的思想,即天数、天运、天意三者构成“天命”。这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我们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因为只有拓宽了知识面,我们才能对这些文字产生好奇。第一遍的时候自己完全没注意到后半句,听了萧老的课,读第二遍时才发现这里面还大有乾坤。此外,不单单是中文要咬文嚼字,英文也是如此。今天上英语课,讲伍尔芙的《一个人的房间》,光是第一章的前几句话,老师就讲解了半个小时,短短的几句话,却包含了大量的信息。
二、笔记的重要性
首先是关于笔记的类型,之前自己采用的笔记方式多为摘抄型,但渐渐发现这并不是一个十分有效的读书方法,一来手写速度太慢,二来摘抄并不能将原文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所以现在我更愿意把文章或书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来,在此过程中,不仅理清了文章或书的主要内容和逻辑思维,也使自己的表达更加谨慎规范,因为稍不留意,可能就曲解了原文的意思,我们需要反复的琢磨才敢下笔,不敢轻举妄动。
其次是有关“圈圈画画”。我这个人,在“圈圈画画”上真没一套完整的规矩。每次做笔记,只有三种符号:横线、曲线、圈,对三种符号是任意使用,觉得哪个顺手用哪个,这样一来,就建立不起系统的笔记标志,之后再进行信息检索就会陷入麻烦。比如我在整理《乡土中国》中的核心概念时,我查找的速度非常慢而且遗漏较多,但假如我读书的时候用专门的符号标出这类核心概念,事情就会简单得多。
三、写书评、读书报告是检验读书效果的好帮手
以前几乎不写书评或读书报告,除非是出于课程要求。书评或读书报告的框架虽也清楚,无非就是书本的主要内容、核心观点、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评价等几块内容。但是当自己真正开始码字的时候,却不知从何写起,不知如何措词,往往写了删,删了写,再删,再写,磕磕绊绊之后初稿才出来。
其实这一过程就是对自己读书效果的检验,是和作者的再次对话。理清作者的表达逻辑、对其论证方式进行考察、各种相关内容的联想等等一些列思维工作都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加强。
今天内心忐忑地把《中国官僚政治研究》的读书笔记发给了老师和同门们,勇敢地迈出了一步。这个公众号上的各种文章也是推送给自己人看看,不敢拿出手。但这种做法其实不好,没有交流批评就没有进步嘛!
以上就是近来自己读书的一点点小想法,与大家分享,你是怎么读书的呢?欢迎参与后台留言互动,交流读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