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啃完700多页的《利玛窦中国札记》,总觉得必须得写点什么才对得起这书的厚度啊。总的来说,《利玛窦中国札记》记录了一位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中国的传教经历。本文主要讨论第一卷。
2
书本的第一卷主要描写了中国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社会风俗等内容。看完第一卷,“天朝上国”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在这位来自欧洲的旁观者看来,中华帝国富饶而美丽,物产丰富,欧洲根本无法与之相比。然而,即使物质繁盛,利玛窦还是直截了当地指出了当时(明朝万历年间)中国存在的“奇风异俗”,而在我看来,这些当时的“奇风异俗”,仍然存在于现代中国社会。
首先,利玛窦认为中国的建筑仅仅着眼于自己这一代而不考虑后代,相比于欧洲建筑的永世不朽,中国建筑就显得目光短浅。仔细一想,好像确实有这么一回事。放眼望去,中国多少新楼盘,多少地方在搞拆迁,也不说古建筑了,都市化所带来的结果就是旧建筑都快被消灭了。而在农村,比如我们村,父母总是对孩子说,等你以后成家了,房子再重新造过。这种一代一代建筑的“革新”所带来的后果是历史这坛酒虽沉却不够香。
与此同时,在利玛窦看来,中国人文科学虽发达,但伦理学这门科学只是中国人在理性之光的指引下所达到的一系列混乱的格言和推论,整个思想没有逻辑规则,互相之间也没有内在联系。关于这个结论,归根到底,还是两种文化的哲学方法不同。中国的伦理学或者说哲学,在某种程度上看起来像玄学。用梁漱溟先生的话来说就是,中国哲学需要“用直觉去体会玩味,才能得到所谓‘阴’、‘阳’、‘乾’、‘坤’。”而西方哲学更多的是以理性为主导,逻辑鲜明。
但第一卷中最让我震惊的当属利玛窦对中国“繁文缛节”的描述。生活在现代的我,已经深深地感受到中国社会存在的各种繁琐的礼节,比如说今天的饭局。我也曾听闻古代中国社会礼节的复杂,但我万万没想到竟复杂到如此程度。例如,原文中提到“第一次见面或久别重逢,或者在隆重的节日相互祝贺以及其他特殊原因,则在上面讲过的鞠躬行礼之后,他们还要跪下来用额头触地。第一次跪倒后,他们又站起来再鞠躬行礼,然后再屈膝下跪,这样可以做三遍或甚至四遍。”再比如,做客的时候入座,主客双方都得给对方的椅子撢土,虽然椅子上啥也没有。这一部分繁文缛节很成功地被继承下来,因此,现代的人际交往仍旧使我头疼。一方面,我怀疑自己的交际水平,另一方面,我对目前中国社会的人际交往模式也持怀疑态度。在风风火火的交际环节中,我们作为“自己”还能占到多少比例?无数人对我们年轻人说,“这就是现实,没办法改变。你果然还太年轻。”看穿多重套路之后,我们究竟还剩下些什么?
当然,作为一名基督教传教士,利玛窦对中国的信仰或者说迷信是嗤之以鼻。他认为中国讲究良辰吉时,考察风水,求长生不老的秘诀,从别的金属中提取银等等这些行为是及其愚蠢的,尤其是后两者。其实这些行为都带有宗教或者说类似宗教的色彩。所谓宗教,它总是建立在超自然的基础之上,同时也超绝于现有的知识体系,最终落脚在人类的情感诉求。所以,从宗教角度来说,这些行为都是可以被理解的。基督教也存在这些特征,书中不止一次提到,由于上帝的缘故,很多身患重病的人在皈依基督教之后就康复了。因此,即使是精通数学天文地理的利玛窦,作为一名传教士,他的理性其实是带有双重性的。所以只要人类存在,宗教或类似宗教的信仰就会存在,它无关文明的发展,无关知识的进步,它的存在,仅仅因为我们是“人”,作为人,我们总是有情志问题需要解决,良辰美景,风水宝地,终归有它存在的理由。
3
综上所述,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当时的中国社会,再对比当今社会,启发还是颇多的。有时候,靠的太近,反而看不清楚,距离产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