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研究的几个途径
史飞翔
一、人物研究的几个途径
怎样研究人物?面对一个历史人物我们应采取何种手段、何种途径,从何处入手?
研究人物最简单、最便捷的首选方式还是阅读原始著作,这是最基本的,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途径。原始著作最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整体思想,是研究人物的基本依据。著作最好是看全集。为什么要看全集?因为全集能看到很多别的地方看不到的东西。需要说明的是,任何一个人的全集都是相对的,不可能是“一网打尽”。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重视遗稿和未刊稿。一方面我们要重视原始著作,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认识到著作的缺陷。即使是最成功、最真实的著作,也未必能完全反映出传主的“真思想,真个性,”因为著作中不乏矫情、曲笔或饰伪之处,更别说“身不由己”或“言不由衷”。(例如:冯友兰晚年写的《三松堂自述》)基于此,在研读原始著作的基础上,我们还应该重视以下几个途径:
1、传记作品。公认的权威选本。(例如:《胡适口述自传》)
2、年谱。学者的严谨作品。
3、日记(含日志、记事)
“传记不如年谱,年谱不如日记”
日记是个人心灵的独白,它不但真实,而且包含着许多个人的生存哲学和处世智慧。读日记,往往会读出一些独特的人生体悟。我读过的日记有《曾国藩日记》、《鲁迅日记》、《周作人日记》、《郁达夫日记》、《巴金日记》、《胡适日记》等。其中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吴宓日记》、《顾准日记》和《胡适日记》。读《吴宓日记》我甚至有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愤慨。吴宓一生要不是为情所困,他会取得更大的成绩,也一定会有东西传世的,可惜。读《顾准日记》我泪流不止,却又没法言说,只能叹一句——毕竟是书生。胡适日记,是一部浓缩的近代史。
4、书信
书信。“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古代书信作为唯一传达信息的方式,在人们的心目中弥足珍贵。时代变迁,今天我们身处信息时代,只怕是很少有人再写书信了。然而书信却是最值得阅读和琢磨的一种东西。一封信札就是一段历史、一个心灵。《报任安书》、《与山巨源绝交书》、《曾国藩家书》、《郑板桥家书》都是很好的书信。赵清阁编的《沧海往事: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书信集锦》,收录了现代文学史上50多位名人,如:胡适、茅盾、郭沫若、老舍、冰心、许广平、巴金、施蛰存、丁玲等的书信211封,具有很强的阅读和收藏价值。书信中要特别重视家书。
5、演讲
演讲是特定场合下面对特定受众而作的即兴发挥,故常常会有一些神来之笔。例如:最能体现鲁迅风骨脾气、才情学识的不是他的小说、也不是他的杂文,而是他那为数不多的几十篇演讲。在鲁迅先生的讲演中,你找不到一点手比脚画的煽动和激昂。他低弱的绍兴口音,平静而清明,不急促,不故作高昂,却夹带着幽默,充盈着力量,像冬天的不紧不慢的哨子风,刮得那么透彻,挑动了每根心弦上的爱憎。鲁迅的演讲绝对是一个真实、饱满的精神世界。我曾阅读过泰戈尔、罗素包括胡适的老师杜威来华所做的演讲,从中感受到的益处真是“此事岂可对人言”。此外,近世以来,特别是民国时期的一些学人的演讲尤值得关注。
6、访谈、对话、问答录、创作谈
我读书有一个偏好,喜欢读一些学人访谈、对话,以及一些作家的创作谈。思想因碰撞而精彩,好的对话、访谈最能启人心智。如:李泽厚与陈明的《浮生论学》、《余 英 时访谈录》等。这里我想给大家推荐两本好书:一本是评论家朱竞编的一本《世纪印象——百名学者论中国文化;一本是2000年出版的《精神的田园—东方之子访谈录•文化学人卷》。
7、口述史。
唐德刚口述史系列、陈远的口述史系列以及美国哈佛大学博士艾恺关于梁漱溟晚年的口述等都值得一看。
8、学案。
民国学案(1-6本)、百年学案(上下两册)、中国学案史等。
9、其它的一些私人档案。
二、人物研究走向成熟的标志
一个历史人物研究走上成熟,或者说成为一门学问的标志有三:
1、一套全集;
2、一部记载翔实的年谱;
3、一部公认的经典传记。
三、人物研究的几个注意事项
1、一定要将人物置身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要还原一个相对真实的历史场域,千万不要想当然,更不要将自己的思想强加给传主。
2、要对历史人物报以“温情与敬意”,要有一种“理解之同情、同情之理解”,提倡一种宽容,反对“威权主义”。
3、研究人物一定要坚持“人性的标准”。
4、研究人物一定要溶于个人生命的体验,提倡“生命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