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承”与“师承”
史飞翔
“师承”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1、效法某人或某个流派并继承其传统。2、师徒相传的系统。新版《辞海》则解释为:一脉相承的师法。如:学无师承。并援引了例句:黄庭坚《次韵秦觏过陈无己书院观鄙句之作》“我学少师承,坎井可窥底。”此外,《后汉书·儒林传序》:“若师资所承,宜标名为证者,乃著之云。”宋祁《宋景文公笔记·考古》:“王弼 注《易》,直发胸臆,不如郑玄等师承有来也。”王闿运《曾孝子碑文》:“少无师承,能自得师,信道执德,秉志不回。”黄侃《论学杂著·礼学略说》:“今文、古文,往往差异,姑置勿谈;即同一师承,立说亦复不齐壹。”可见,“师承”指的是学术上的一脉相承。
古往今来,但凡有志于学的人无不看重师承。因为这将涉及到学术渊源、学术宗主、师承授受、师门户限、师法家法、学术流派等一系列问题。“师承”重要这是毫无疑问的。叶嘉莹先生就曾表示,师生之间的感情,比血肉的亲情更加密切,因为文字的姻缘超过了骨肉,骨肉只是肉体上的传承,而文字的因缘是精神上的传承。此话可谓一语中的,师承关键在于“精神传承”,得先师“真传”、续圣哲“余脉”。由此可见,一个学者“师出何门”,是多么的重要,学问也要讲“出身”。常言道:虎父无犬子,名师出高徒。一位追随大师多年的人,即使成不了硕学鸿儒,只要他能写一两篇《先师某某记》也足以扬名。正是因此,不少的学人才挖空心思地去“攀龙附凤”,借以抬高自己。这点于今尤烈,几成恶俗。
近年来有一个词频频出现于一些学人的简历中,那就是本人“私淑”某某,而这个某某往往是开宗立派式的一代名家。据说,“私淑”之说最早见于《孟子》一书。《孟子·离娄上》 “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赵岐注曰:“淑,善也。我私善之于贤人耳,盖恨其不得学于大圣人也。”孟子以未能亲炙受教孔子而抱憾,想必是发自真心,而后世蹈袭者却大可怀疑。无论如何,未受业而尊为师总叫人觉得多少有些牵强。
与“师承”及“私淑”相比,吾更倾心于陈俊民先生所说的“学承”。以我的理解,“学承”是指一种自觉地继承。所谓“自觉”,用梁漱溟先生的话讲,就是一个人整个生命的向上自强。一个人有了这种“自觉”的学术追求,即使不耳提面命他一样能学有所成。这不仅因为他清楚他的学业志向、肯自我努力、自悟亲证,更因为他有自己的独立思想、自由精神而不轻陷窠臼。知识分子大约可以分为三类:低级的知识分子人云亦云、毫无主见;中级的知识分子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但只有那些真正的大师级的人物才能自创学说、开宗立派。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承”比“师承”更重要。
史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