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与六便士》《乌合之众》书摘

MAY,2016

今天和大家分享我的一些书摘。选取了这几天看的《月亮与六便士》和《乌合之众》。这两本一本作为毛姆的代表作,一本作为社会心理学的必读著作,非常推荐大家阅读。

1
我认为有些人诞生在某一个地方可以说未得其所。机缘把他们随便抛掷到一个环境中,而他们却一直思念着一处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坐落在何处的家乡。在出生的地方他们好像是过客;从孩提时代就非常熟悉的浓荫郁郁的小巷,同小伙伴游戏其中的人烟稠密的街衢,对他们来说都不过是旅途中的一个宿站。这种人在自己亲友中可能终生落落寡合,在他们唯一熟悉的环境里也始终孑身独处。也许正是在本乡土的这种陌生感才逼着他们游远异乡,寻找一处永恒定居的寓所。说不定在他们内心深处仍然隐伏着多少世代前祖先的习性和癖好,叫这些彷徨者再回到他们祖先在远古就已离开的土地。有时候一个人偶然到了一个地方,会神秘地感觉到这正是自己栖身之所,是他一直在寻找的家园。于是他就在这些从未寓目的景物里,从不相识的人群中定居下来,倒好像这里的一切都是他从小就熟稔的一样。他在这里终于找到了宁静。via毛姆《月亮与六便士》

2
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爱的环境里,淡泊宁静、与世无争,这难道是糟蹋自己吗?与此相反,做个著名的外科医生,年薪一万镑,娶一位美丽的妻子,这就是成功吗?我想,这一切都取决于一个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他认为对生活应尽什么义务,对自己有什么要求。但是我还是没有说什么;我有什么资格同一位爵士争辩呢?via毛姆《月亮与六便士》(最后一句话本来不想加上去的,但觉得加上去大家可以思考地更多)

3
应试教育的结果是:工人不想再做工人,农民不想再当农民,而大多数中产阶级,除了吃国家职员这碗饭外,不想让他们的儿子从事任何别的职业。学习的唯一目的不是让人为生活做好准备,而只打算让他们从事政府职业,在这样的行当里想要获得成功,根本无需任何必要的自我定向,或表现出哪怕一丁点儿人的主动性。via勒庞《乌合之众》

4
也许有人会认为,以上对于教育制度的批判,已经严重脱离了群体心理学的主题。然而可曾有人想过,那些今日正在群体中酝酿,明日就会出现的各种想法和信念,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它产生的土壤究竟又是怎样的呢?

当我们了解了现实之后,就更有理由知道,那些被恶化的群众头脑,究竟是如何由当前的制度培养出来的,冷漠而中立的群众是如何变成一支心怀不满的大军,随时打算听从一切乌托邦分子和能言善辩的暗示的。

如果我们不能认清这一点,还任由我们的学校培养一批批狂热的暴徒,无知的民众,那么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为我们的民族走向衰败铺平道路的,必将是我们的学校。

via勒庞《乌合之众》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月亮与六便士》《乌合之众》书摘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