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读后感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有言:人生的本质是诗意的,人应该是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巍巍中华,山河壮阔,每一寸土地,每一缕芬芳,每一处杏花烟雨,每一丛绿叶红花,都浸润着文人墨客的诗情画意。如今再读《爱莲说》,除却文章的诗意美、节奏美、音乐美之外,我读到了更多的人生智慧,人生境界,格调和见识也为此而变。

《爱莲说》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任职南康郡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在夏秋之交,莲花盛开之际,微风吹过,朵朵莲花颔首,不胜凉风般娇羞,田田荷叶轻摇,阵阵清香悠远,作者触景生情,爱莲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于是写下这篇千古佳作——《爱莲说》。

《爱莲说》是用浅近文言写成的,几近白话,共只有一百余字,文辞上非常简单易懂,运用了对偶,排比,比喻,拟人,借花喻人,抒情言志等手法。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其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莲,花之君子者也”作者把莲比作花中的君子,他是要赞美君子形象,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和“予独爱莲之……”,在我看来,各人对于花卉的喜好能反映和彰显出自身的品格、情怀与生活格调,体现着饱满、富足、洋溢着世俗温情的生命状态,寄托着长久以来的生活理想。

周敦颐将莲花比做君子,并赋予了莲高洁、质朴、品行端正、美名远扬、仪态庄重等品格,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慕名利的高尚品格,又通过菊的正面衬托和牡丹的反面衬托突出自己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节操的生活态度。

在此篇中,菊与牡丹,映射出当时社会上人的两种极端:一种是“隐逸者”,即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士。一种是“富贵者”,即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雍容华贵,贪图享乐。在文中,褒贬之意体现明显。

许多人始终记着“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朗朗上口的诗词,却又遵循着“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的人生准则,在如今这物欲横流的时代,人心变得越来越浮躁,时代催逼着我们不断前行,但有很多人还是难免在渐行渐远中迷失了自己,匆匆一生,在迷离的世态中染上了浓重的烟火气息。也许,我们的社会正需要这一股莲香,来搅散这让人浮躁的人世烟火。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该篇文章最为绝妙的句子。也许,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就如同一朵洁净妖异的莲花,在环境恶劣的污泥中保持着始终如一依靠的是自我约束、不受外界环境干扰的自制力,但要做到“濯清涟而不妖”却是更难的,把人放到高雅格调里熏陶,谁能保证永远稳重不轻浮?

《爱莲说》里的莲花,既能享受入世的惊艳与喧闹,又可以忍受出世时的清纯与孤寂,张爱玲就是一个典型的被宋明理学浸泡的人,她将自己活成了文中的莲。本是名门之后,贵府小姐,却悲天悯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的“可怜”,通达人情世故,在行动上我行我素、独标孤高,半生承受着灿烂夺目的喧闹,但也可以在生命后几年承受极度的孤寂。

年少时读《爱莲说》,会很骄傲地觉得爱莲花是一件很高雅的事,长大以后慢慢发现,原来让人很难拒绝的不是莲花的香远益清,而是它清幽高洁的气质: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莲香方行千里。

惊艳入世,清纯出世,看淡诱惑,宁静致远,我们不妨学习莲的品质,修心酝酿高洁,让我们的人生剧本脱俗雅致,从此便自有暗香盈袖。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爱莲说》读后感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