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局外人》的内容与篇幅而言,其内容比起很多作品来说,既不丰富,也不波澜壮阔,只不过是写一个小职员在平庸的生活中糊里糊涂犯下一条命案,被法庭判处死刑的故事,主干单一,并无繁茂的枝叶,绝非有容乃大,但却成为当代的世界文学中一部意蕴深厚的经典名著,给现代趣味的文化界与读书界提供了新颖的、敏锐的感受……
“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在昨天,我搞不清。”这是作品的开头。没有过多渲染的陈述,却如同一朵积雨云,漂在我周遭,瞬间压得人透不过气来。
他对周围人表示“这并不是我的过错。”没有喜悦没有悲伤,什么都可有可无,什么都无所谓,常人最珍视的亲情似乎都无法触动他,“世界与我毫无关系,我的存在毫无意义。”他游离于一切之外。
妈妈在世时,房子大小合适,现在,一个人住就显得太空荡了。其实,母亲仍在世的时候,这个房子也是他自己一个人住,在此期间他从未觉得空荡过,而当母亲离开人世后,他却有了空荡的感觉,大概是因为心里真正有所缺失了,而且是永远的缺失了,这种缺失是无法弥补的。生活仍是老样子,没有任何变化,只是我们变了。
他似乎不大愿意改变改变生活,因为什么样的生活都差不多,只要当下的生活并不使他感到厌烦。也许,默尔索对别人生活是真的没有兴趣,即便对他母亲的死,他是一个形而下的人,一个忠于内心思想的人,他体验的是一个肉体的感官世界。一个局外人,自始至终,他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默尔索是世俗的局外人,也是自己生活的局外人。默尔索的人生,与自己隔离,与世界隔离。而最凄凉的是,这个“局外人”身份角色的授予,不是来自他人,而正是自己。他努力地逃离着这个与他不同的世界,沉默又厌倦地注视着众生百态,从午时天气晴朗到夜半一片漆黑,从人来人往到阒无一人与周遭自然相伴。局外的自我世界仿佛能忘却时间和痛苦。
正应了那句:世界只是一片陌生的景物,我的精神在此无依无靠。
加缪是这样评价默尔索的:“他不耍花招,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他所生活的那个社会里的局外人”, “他拒绝说谎……是什么他就说是什么,他拒绝矫饰自己的感情,于是社会就感到受到了威胁”, “他是穷人,是坦诚的人,喜爱光明正大”, “一个无任何英雄行为而自愿为真理而死的人”。可是世俗却不这么认为,他这样的淡然超脱、与世无争、游离散漫的个性注定不为世界所容。
所以,当对默尔索这桩过失杀人的命案进行司法调查时,调查一开始却并不注意命案本身的事实过程,而是专门针对他本人。
于是,他把母亲送进养老院,他为母亲守灵时吸了一支烟,喝过一杯牛奶咖啡,他说不上母亲确切的岁数,以及母亲葬后的第二天他会了女友,看了一场电影等这些个人行为小节,都成为了严厉审查的项目,一个可怕的司法怪圈就此形成了:由于这些生活细节是发生在一个日后犯下命案的人身上,自然就被司法当局大大地加以妖魔化,被妖魔化的个人生活小节又在法律上成为“毫无人性”与“叛离社会”等判语的根据,而这些结论与判语又导致对这个小职员进行了“罪不可恕”的严厉惩罚,不仅是判处他死刑,而且是“以法兰西人民的名义”判处他死刑。这样一个司法逻辑与推理的怪圈就像一大堆软软的绳索把可怜的默尔索捆得无法动弹、听任宰割,成为完善的法律制度与开明的司法程序的祭品。
所有一切都是真的,但又没有任何东西是真的!
人们常以一个自己的标准去审视另一个人的行为,然后给他贴上标签。默尔索身上挂满了标签——内向、另类、沉默、孤独,于是人们真的开始把他当成了局外人,从而把他排斥在外,批评他的种种错误,人们不需要他表达什么,他要做的就是等待其他人决定他的命运。他被限定在一个圈子里,即使摘掉他的手铐给他自由,他也还是一个旁观者,因为人们对他早已有了一个判断。
他在法庭上面对着对他的人性、精神、道德的践踏与残害,只能听之任之,而自己完全被“排除在外”。在审讯过程中,可以说,他说:“人们好像是在把我完全撇开的情况下处理这桩案子。所有这一切都是在没有我参与的情况下进行的。我的命运由他们决定,而根本不征求我的意见。”是的,当默尔索游离于人情世故这盘局外时,司法程序便也自然而然将他排斥在局外。
有朝一日,所有的其他人无一例外,都会被判死刑。当善良得不到反馈,当真诚得不到回报,我们是否也会同默尔索一样,把自己放在一个局外人的位置,冷眼的旁观这个世界?当世界变得冰冷,我们是否会抛弃这个世界?
世界本就是一个局,我们生活在其中,被很多东西所束缚,规则是约束,道德是底线。但却总有人试图突破约束、击穿底线,想要遗世独立,殊不知当你抛弃了世界,世界也终将抛弃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