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时读武志红的《为何家会伤人》,第一次接触到“原生家庭”这个概念。子女的大部分性格、习惯、优点缺点等,都能从原生家庭中找原因,找原因并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了解自己的原生家庭,知道它是如何影响自己,从而可以解决在性格上的重大缺陷,并且,不把这些缺陷延续到自己的新家庭或是下一代。
什么是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family of origin)是指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家庭。这家庭的气氛,传统习惯,子女在家庭角色上的学效对象,家人互动的关系等,都影响子女日后在自己新家庭中的表现。人要认识自己原生家庭的影响,才不致将原生家庭一些负面的元素带到新家庭去。
原生家庭对下一代的影响
以下几张能生动地反映原生家庭对下一代的影响:
这种“有样学样”的例子到处都是,潜移默化的威力实在大。除了表象的效仿,原生家庭的更大影响是,对子女的生活造成几乎难以逆转的糟糕后果。
例如,
很多有网瘾的孩子,不是因为网络、游戏有多吸引,令他们难以自拔,而是家里没有温暖,或者父母给的压力太大,家从某种程度上成了他们的监狱。所谓的网瘾,不过是他们从一个糟糕的监狱逃到另一个糟糕程度较轻的监狱而已。
还有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
一个有“嗜考症”的男孩小丁。他在广州一家省级重点高中读高二,当时每天晚上学习到凌晨两三点,早上五六点就起床,妈妈劝他注意休息,但怎么劝都没用,因为他太爱学习了,不这样做就非常焦虑。上初中的时候,小丁经常考全班第一名,但他对此很不满意,经常发誓一定要考全年级第一、全市第一。初三学习紧张是应该的,所以小丁的妈妈没有太在意孩子的这一做法,但上了高一后,小丁仍然如此拼命,甚至在暑假期间,小丁仍然一如既往地努力学习,他准备“快鸟先飞”,先把高一的知识学好,以保证自己在新学校取得好成绩。他妈妈当时就动了念头,想带小丁去看心理医生,但小丁的爸爸反对,他认为孩子爱学习没有什么不好。但后来,看着孩子日渐瘦弱的身体,以及过于亢奋的神情,小丁妈妈越来越担心孩子会垮掉,于是不顾丈夫的反对,带儿子来找心理医生了。过度奖励让人考试成瘾于东辉说,小丁染上“嗜考症”并不难理解。原来,在家里,小丁什么事情都不用做,他唯一的“任务”就是取得好成绩。有了好成绩,爸爸妈妈会给他各种各样的奖励。不仅如此,小丁的好成绩还是维持这个家的最重要支柱。他的爸爸妈妈关系不好,经常吵架,也闹过离婚,但只要小丁的成绩出现进步,他们就会变得非常开心,起码会有一段时间不吵架。相反,如果小丁的成绩一直原地踏步,甚至出现倒退,爸爸妈妈的关系也会随之恶化。这是双重的压力,小丁不仅要为自己而好好学习,他还要为维持父母的关系而好好学习。因此,他的忧患意识很重。
如果家里的孩子或者自己本人受到原生家庭的过多负面影响,可以看看《为何家会伤人》,里面有很多真实案例,相信能从中找到问题根源及自我调整的办法。
不要把“问题”复制到下一代
认识原生家庭,不是鼓励将埋怨归咎于原生家庭,而是鼓励你去正视家庭遗留下来的问题,从而更加了解自己、克服一些不好的方面、成为更好的自己。觉察到、正视了,是改变的第一步,才有后面的逐步和解,才不至于影响下一代。
我们能轻易发现,优秀孩子的背后几乎都是优秀的家长,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是最好的“教导”,调整自己、自我实现才是重点。用爱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但至于如何探索世界,那是孩子的自由,让他们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
摆脱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认识自己、成为自己的人,也即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说的“自我实现者”。
对希望自己的人生能臻于自我实现的人,马斯洛有以下建议:
1. 把自己的感情出口放宽,莫使心胸像个瓶颈。
2. 在任何情境中,都尝试从积极乐观的角度看问题,从长远的利害做决定。
3. 对生活环境中的一切,多欣赏、少抱怨;有不如意之处,设法改善;坐而空谈,不如起而实行。
4. 设定积极而有可行性的生活目标,然后全力以赴求其实现;但不能期望未来的结果一定不会失败。
5. 对是非之争辩,只要自己认清真理正义之所在,纵使违反众议,也应挺身而出,站在正义的一边,坚持到底。
6. 莫使自己的生活僵化,为自己在思想与行动上留一点弹性空间,偶尔放松一下身心,将有助于自己潜力的发挥。
7. 与人坦率相处,让别人看见你的长处和缺点,也让别人分享你的快乐与痛苦。
(此段摘自“MBA智库百科”)
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也没有完美的人格,但我们可以活出更好的自己。能否摆脱负面影响,认识、成为自己,幸福与不幸福,都靠自己主动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