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英籍钢琴家傅聪先生(1934.3.10~2020.12.28)庚子岁末因新冠并发症在英国去世。回看往昔画面中,大师那行云流水般的指尖划过琴键带出的美妙旋律,让人陶醉意犹,叹逝者如斯……
文|Ruby Li
读到其父傅雷先生关于治学的严谨箴言:“世惟有学殖湛深之士方能知学问之无穷而常惴惴默默,惧一言之失有损乎学术尊严,亦惟有此惴惴默默之辈,方能孜孜矻矻,树百年之基。” 在教育子女上,傅雷十分严格。德艺俱备、人格卓越,是他培养两个孩子的目标——培养出了钢琴家傅聪和优秀教师傅敏的傅雷夫妇堪称典范。在《傅雷家书》这部时间跨度1954~1966年的家书中,父母给孩子们写信并非毫无缘由,这是傅雷夫妇教育孩子、与孩子传递情感的一种有效方式!这本家书针对两个问题作出了解答:教育子女如何把握严格与慈爱之间的度,与孩子沟通可以有哪些方式方法。
死水般的生活,不值得一过
庸碌的人生,是傅雷最为抵触的。他认为,人生本就如大海一般,潮起潮落才是常态,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句耳熟能详的经典话语:“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 : 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为人卑鄙、生活庸俗而愧疚。”
傅雷对孩子们十分严格,生活上要求他们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吃饭行走皆有礼法,始终如警钟长鸣一般教导孩子做有教养的人。学业上,傅雷要求孩子们肯下苦功,投入时间与精力。他会亲自为孩子制定学习计划并监督他们按时完成,学习时不得嬉戏,玩耍时便可自在玩耍。傅雷的严格是出了名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没有温情慈爱的一面。翻开1954年他写给傅聪的信,随处可见他内心的柔软和对孩子的爱。信中,他说:“我从来没爱你像现在这样爱得深切,而正在这爱得最深切的关头,偏偏来了离别。”
要升华,不要沉沦
《说文解字》中讲“毅”的两层含义——“妄怒”和“有决”是深有根据的。当我们说“毅力”的候,“毅”字的含义是“有决”。有决断力的人,往往行动力也很强。傅聪便是如此。
离别后的傅聪在国外潜心学习,并颇有成就。仅在1955年一月间,他在波兰琴斯托霍瓦举办了多场音乐会。凡到场的,都被他所弹奏的萧邦迷倒。甚至有人流着泪不无遗憾地对他说:“为什么你不是一个波兰人呢?” 盛况与美誉并没有引起他的骄傲,相反,傅聪认为自己并没有做到完美,也知道艺术家永远不会完美。但父亲傅雷在随后寄去的信件中依旧鼓励他力求完美,并说:“唯其如此,才需要我们日以继夜,终生的追求、苦练;要不然大家做了羲皇上人,垂手而天下治,做人也太腻了!”
为了将孩子雕琢成器,傅雷会时刻提醒傅聪不要偏离人生方向。例如在恋爱问题上,他认为学问第一、爱情第二。在傅雷看来,巴哈、贝多芬、萧邦,在傅聪心中的地位,理应高于恋爱对象。他提醒儿子:一个艺术家的情感应该在艺术中得到升华,而非在生活里沉沦下去。少动感情,多用理性,凡事克制。
比起傅雷的严格,其妻朱梅馥给孩子更多的是温情。他和傅聪探讨诗词,也借诗词提醒儿子,李白是罗曼蒂克式的天才,禀赋极高,不是学习能获得的。杜甫则不然,至情至性,浑厚古朴,向他学习,可以避免曲高和寡的弊端。
傅雷夫妇给傅聪的,除了鞭策,还有不断的“唠叨””与“管教”。甚至,对一个并不会骄傲的孩子,傅雷依旧随时送上善意的提醒:“我知道这用不着嘱咐,今日之下,你已经过了这一道骄傲自满的关,但我始终是中国儒家的门徒,遇到极盛的事,必定要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格外郑重、危惧、戒备的感觉。”
人的潜力究竟多大?在未经挖掘之前,谁也难下定论。而傅雷从不强调儿子傅聪的天赋多高,他所在意的,是他够不够努力,有没有以完美为目标来自我要求。明知不能完美而力求完美是傅雷给傅聪上的最重要的一课。恐怕正是这样“防患于未然”的先见,和不厌其烦的唠叨与管教,才让傅聪想要露出头角的缺点与毛病一次次地被“扼杀”在摇篮里。这样做之所以没有引起傅聪逆反,与傅雷对他从小就严格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另外,也与傅雷不时的自我批评有关。在傅聪面前,他所扮演的,除了父亲的角色,还有朋友的角色。
见识美好,抵制庸俗
按照希腊人的说法,庸俗,就是缺乏对美好事物的经历。翻译家傅雷同时堪称是一位艺术家,他懂音乐、绘画、文学,其妻朱梅馥在中国古典诗词方面有很深的积淀。这样的父母,很早的就将世间最美好的事物展现在了孩子们的面前。见识了美好,就等于告别了庸俗。在傅雷看来,“艺术家”的称号,不应该是某种高不可攀同时又有点虚头巴脑的称谓,而应该指那些拥有艺术技艺,并在艺术中实现完整自我的人。深谙艺术之道的傅雷,始终坚持将傅聪培养成艺术家,从而获得人应该具有的整全生活。
《孟子》有言:“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这里的大人,不是年龄意义上的成人,而是指德行高尚的人。《老子》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赤子之心,指想象力、生命力旺盛的“心”,也指单纯善良、有真性情的心。常怀“赤子之心”的人,才配称真正的大人。而在对赤子之心的诸多定位中,傅雷认为,最不可缺少的是“爱”,唯有内心洋溢“爱”的艺术家,才能将最好的艺术作品呈现出来。
书信中,傅雷与儿子谈音乐、聊绘画、说写作,每一封信件都洋洋洒洒,相谈甚欢。父子二人敞开心胸,经由笔墨,谈学问,聊生活。学问上,勤勤恳恳;生活中,老老实实。这是傅雷所具有的品质,也是他在儿子面前始终强调的。“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真实坦白,永葆赤子之心,才是人之本色,也是艺术灵感的不竭源泉。”
朱梅馥在信中讲起白居易的《琵琶行》,简直称得上是傅聪的学习范本。“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样时急时缓,时高时低的音乐奏鸣,通过生动的比喻表达出来,让人更容易捕捉到激荡人心的韵律。古典诗词,为傅聪的音乐之路提供了更为深层的滋养。
书信的字里行间有父子、母子间的浓浓亲情,也有着朋友般推心置腹的深情厚谊。傅雷用书信的方式将中华民族浩然大气的诗人灵魂注入傅聪的精神世界,让儿子始终记得民族血液是灌溉他成长的源泉。罗曼•罗兰笔下江声浩荡的莱茵河,与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黄河,都汇聚在无边的音乐海洋中滋养各国人民的心。
做个智慧的人
1963年6月份,傅聪在伦敦举行了两场音乐会,《曼彻斯特导报》刊登了批评界的一些评论,其中不乏一些“敌意”。听闻此事,傅雷没有一味呵护自己的儿子,而是要求傅聪多向客观、中立、有高度的音乐人请教,征求他们的意见。“一个自我批评精神再强的人,也难免被一己之见遮蔽,这时候就需要有人能对自己的缺点从旁指出。面对批评,要以君子之心度人,认识到他人的善意。至于一些无端诋毁,则大可不必理会,古往今来受过莫名指摘的人不在少数,连伽里略、巴尔扎克这样的大人物都难以幸免。因此,不必太过纠结。“
结束语
傅雷翻译过罗曼•罗兰的作品,其中有这样一段,简直是对他自己的写照:“你们这些生在今日的人,你们这些青年,现在要轮到你们了!踏在我们的身体上面向前吧。但愿你们比我们更伟大、更幸福。我自己也和我过去的灵魂告别了;我把它当作空壳似的扔掉了。生命是连续不断的死亡与复活。克里斯朵夫,咱们一齐死去,预备再生吧!” 他一生都认为,人应当永葆赤子之心,对这个世界要有好奇,有热情。要以单纯的孩子的眼看这个世界,发现真善美,创造真善美,守护真善美。一生如赤子般的傅雷严谨治学,翻译了大量的外国作品,使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文学和思想巨人,立体地站在国人面前,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宝库。
读此书信最大的感慨莫过于此——这样的家庭教育很难不出人才。傅雷夫妇教育子女可谓后世家长的典范,他们始终秉承这样的教育理念:在有限生命里,展现无限波澜壮阔,实现人生价值,才是值得一过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