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by Li
人们对一些哲学家的箴言耳熟能详:
当盲目前行时,苏格拉底警示你:“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度过。”
当一个人无所事事时,尼采告诉你:“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当你困惑幸福时,亚里士多德告诉你:“幸福是把灵魂安放在最适当的位置。”
哲学,在普通人眼里,多少是个有些“高大上”的话题。看看古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皆是贵族,不愁吃穿,谈论哲学纯粹是精神消遣。人们不禁要问:普通人平时生活已经够累了,何必拿那么深奥的问题折磨自己?
有则笑话,一个哲学家去探访朋友,走到小区门口,被门卫随口问了几个简单的问题: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到哪里去?几个问题恰恰是哲学中的基本命题,又叫“终极三问”,这俨然触动了哲学家思辨的灵魂,让其变得“呆若木鸡”,陷入沉思……当然,这毕竟是一个玩笑,但它同时也反映了一个事实:哲学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并不远。
今天的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关注幸福。媒体、网络的各种“幸福论“让人眼花缭乱,但都反映了当下人们对于“幸福”的渴求。哲学的诞生,恰恰是为了指导现实生活,帮助我们变得更平静、快乐。问题在于:不是哲学远离了生活,而是许多人的生活,偏离了哲学。
《生活的哲学》的作者朱尔斯·埃文斯,没有专注思考深刻的哲学命题,而是致力于研究古代哲学如何在现代生活和心理学中的应用、如何与我们现代生活的联系。你会发现:哲学不仅是一门学科,它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埃文斯在大学时,曾经患上一系列严重的心理疾病,包括社交恐惧症、抑郁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等,他几乎每天都生活在痛苦、焦虑之中。这时,他通过叫作“认知行为疗法”的方法,慢慢从疾病中走了出来。可以说,他是“哲学生活”的践行者和受益者。
这个疗法简单来说,有一个基本前提:人的情绪,来自他对一件事情的观点和看法,并非事情本身。例如,一个孩子写作业拖延,被家长狠狠骂了一顿。有的人会认为:这是家长的严格要求,孩子应该多理解;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孩子写作业拖延很正常,家长用不着发那么大的脾气。(这里姑且不谈高效时间的管理者)
同样一件事,不同的认知,导致了人们不同的情绪,不同的应对方式。
所以“行为认知疗法”的治疗思路是:不要拘泥于发生什么,而是从自身出发,从事物的看法出发,改变自身情绪。比如:当下疫情,长期“隔离”的生活方式,让我们觉得焦虑,变得郁闷。其实,可以试着改变注意力,我们也许就不会感到那么压抑难熬了。
心理学家还为此提出了一个“ABC情绪模型”,把生活中的事件称为A,将人们对事物的看法看作B,将最后的情绪结果看作C。也就是说,A在很多情况下是难以改变的。而且,即使你能改变A,如果不能调整B,不能改变自己的看法,你的负面情绪,也就是C,仍然会一直存在。正是这个方法,帮助埃文斯治愈了一系列心理疾病,从阴影中走了出来。有趣的是,在实施“认知行为疗法”这个过程中,埃文斯慢慢发现,它似乎和他自己读过的古希腊哲学,有那么一些相似之处。比如“ABC情绪模型”就来自哲学家,爱比克泰德的一句话:人不是被事物本身困扰,而是被他们关于事物的意见困扰。
行为认知疗法,最初来自大哲学家苏格拉底。他认为:一个人的哲学,其实和人的精神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不同的哲学,造就了人们看待世界的不同方式,由此就引发了不同的情感状态。问题在于,很多人没有意识到,他们被父母所教导,被从小生长的文化背景所影响,甚至被身边的人所同化。人们并不知道自己的情感,其实完全可以通过哲学训练来控制。
正因为这样,埃文斯才会把那些古代贤哲的思想介绍出来,通过对古代哲学思想的回溯,去联系现代生活,寻找那些值得借鉴的思维方法,给予我们面对现实生活的力量。
斯多葛学派:坚毅的“美德战士”
斯多葛学派,是在西方影响力很大的一个学派。“斯多葛”本来是一句希腊语,有石头的意思,后引申为“画廊”或者“门廊”。当投票选举或举行节日庆典时,古希腊人就会在广场上集会。每逢此时,斯多葛学派的人,就会跟别人讨论、聊天,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个派别。这个派别在希腊语里也有坚毅、坚强的意思,所以后世也经常用这个词,指代那些意志力很强的人。
这个学派的一个代表人物:爱比克泰德,希腊人,原本是一个奴隶。古代的奴隶没有人身自由,生命权都在主人的手里。他很小的时候,就被卖到罗马。他的第一任主人,还把他的腿打断了。幸好,第二任主人很开明,发现了爱比克泰德的哲学天赋,于是允许他到街上与斯多葛派学习,渐渐地他成了一位哲学家,还当过罗马皇帝尼禄的秘书。后来主人恢复了他的自由。他还创办学校,专门给贵族讲授哲学,就连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也是他的学生。后者喜欢斯多葛派关于德行的学说,因他在位期间灾难连年,不仅有战争与叛变,更有瘟疫、地震这样的天灾。这就需要皇帝非常有毅力。在其著作《Meditations-沉思录》一书中,奥勒留谈到了自己肩上的压力与负担,还谈到了自己的苦恼。他一生中许多伟大的抱负都没有实现,现实中的种种欲望让他渴望安静的乡村生活,但是这个愿望也没有实现。
回到爱比克泰德,他一生清贫,长时间住在一间小屋里,一张床、一张席、一盏灯,但感觉也挺满足。为收养一名孤儿,他于是和一名女仆结婚,一起照顾孩子。后来的罗马皇帝,认为斯多葛学说不利于国家发展,于是爱比克泰德又遭受驱逐,流落尼柯波里,直至死去。后人把斯多葛引申为“坚毅”。因为,在他看来,无法忍受的糟糕环境,无法面对的困难,比如吃不饱、穿不暖、没有钱花,就是常态,这就是他每天的生活。这源于他对这个世界的“分类”:
一类是我们无法控制的,比如:生命,我们很难控制。像爱比克泰德自己,小时候被打断腿。或者我们身边的某个人,突然得了某种疾病。还有生活中各种情绪的宣泄;一类是我们能控制的,唯有一点:我们的信念。除此之外,都不可控。所以爱比克泰德得出一个结论:人生的大多痛苦,都源于两个“致命错误”:
第一个错误,就是妄想对不能控制的东西行使“主权”,总想掌控那些不属于自己的;第二个错误,就是不愿对自己的信念负责,当消极的事情发生,负面情绪袭来,我们会把这些归咎于外部原因。这两类错误由此造就了一个可怕的“循环”:因为不能控制的外部因素,影响了我们的情绪信念,我们又继续把这些负面情绪,归因到客观世界,由此变得愈加消沉、抑郁。为解决这类问题,斯多葛派提出了一则经典“祷言”:“接受我不能改变的一切,改变我能改变的一切。”我们的情绪、我们的冲动,在外界刺激和个人反应之间,还是有一个空间——这个空间叫作,信念。
早期在叙利亚人之间流传,后来在罗马人之间流传的、斯多葛主义并非完美。在我们眼中德行应该是一种手段,比如在疫情流行时期,医务人员不顾生命安危救治伤员,这便是有德。但是在斯多葛主义中并非如此,他们认为德行是一种目的,而并非手段。他们不会去用行动阻止罪恶,还认为这种罪恶会循环发生,这种观点令人绝望。斯多葛派的道德观是无情的、自私的。他们排斥任何感情,包括对别人的同情心。
伊壁鸠鲁的快乐哲学
伊壁鸠鲁,他也是古希腊一个影响力极大的哲学家,生活在公元前341年~前270年,被称为“花园哲学家”。他住在自己‘与世隔绝’的庭院内,很少出门。按他自己的说法,他在“享乐”。他的哲学主张就是达到宁静的状态,不受到打扰,然后学会享乐,因此,伊壁鸠鲁的思想也被很多人称为“快乐哲学”。他在自己的庭院门口竖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陌生人,你将在此过着舒适的生活。在这里享乐乃是至善之事。
当然,伊壁鸠鲁说的享乐和我们今天的认知不同。他眼中的享乐,是满足人的自然需求,过简单的生活,摄入简单的事物,接受必要的劳动,然后保持健康;相反,如果沉迷物质,反倒没有快乐。所以在“快乐哲学”看来,先摆脱复杂的物质世界,开始简单的生活,才能找到那种回归自然的快乐。伊壁鸠鲁的哲学传到现代,掀起了一阵“快乐运动”。那些伊壁鸠鲁的信奉者,只做必要的工作,摄入简单的食物,其他时间就闲待着,每天阅读、思考、陪伴家人等等。
就像伊壁鸠鲁说的,人的快乐,有自然而然的快乐,也有外在的感官快乐。
我们不必像他那样,活得离群索居;但也可以和忙碌嘈杂的生活保持一点“距离感”,在闲适、恬淡的生活中,找回一点归属感。在2000多年后的今天,仍有很多人受伊壁鸠鲁的影响。比如美国的国父托马斯·杰斐逊,他称自己是“伊壁鸠鲁主义者”。所谓“快乐”,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复杂,关键在于,要通过什么方式寻找快乐。
亚里士多德:幸福源于自我调适
亚里士多德,希腊人。于公元前384年左右,生于色雷斯的斯塔吉拉。他的父亲是马其顿王的御医。他十八岁到雅典拜柏拉图为师,在雅典待了二十年,直至柏拉图去世。此后他开始游历,相传他做了亚历山大的老师,当时亚历山大十三岁,已经被指定为马其顿王位继承人。
亚里士多德之所以有名,不仅是因为他的哲学,更是因为他还是一个博物学家,开启了学科分类——研究各地的物产。他一个巨大的成就,就是教出了著名的亚历山大大帝。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没有激情主义,语气平凡而富有内涵。他的学说后来还被教会接受为正统学说,几乎成为宗教教条。
他的哲学论调,有许多强调变化、适应的观点。比如,他解释“幸福”:首先来自人类的心理,而人的心理,既有理性成分,也有非理性成分,因此人类的目标,应该是用理性去引导情绪,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调整生活方式,以达到生活的目标。他引进了一个概念,叫作“黄金分割点”。在两个极端之间,如何在恰当的时间做恰当的事情。比如:勇敢是鲁莽和懦弱之间的黄金分割点;幽默是严肃和滑稽之间的黄金分割点。能找到个“点”,我们的生活,将更容易达到目标。而我们获得这些美德的唯一方法,是在生活中去练习。亚里士多德把实践生活比作演奏,演奏者通过练习,变得更熟练。然后臻于完美。
对亚里士多德来说,要自我调整,也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互助”。这个互助,不止是生活中的相互帮忙,而是要让人们,自由地分享知识,交流自己的感悟。通过这种方式,人的信念、哲学的思维都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传播。
看到亚里士多德的主张,就会发现:好像他的哲学,更贴近我们现实生活。斯多葛主义强调坚毅,改变自身的信念,似乎有些生硬;伊壁鸠鲁主义,又过于自我,显得有点自私了;而亚里士多德的“黄金分割点”,似乎比较折衷,更符合大部分人的生活状态。
总结
这本书对古代西方哲学的主要流派进行了梳理和阐释,讲解了各学派的主要观点和他们在生活中的应用。这些学派都为我们展示了古希腊哲学家追求幸福的不同路径。可以看到,古希腊哲学给我们提供了不止一种,而是好几种幸福生活的模型。它们都遵从苏格拉底传统的三个步骤:
一、人类能够认知自己。我们都用理性去省察我们无意识的信念和价值观。
二、人类能够改变自己。我们可以用理性去改变我们的信念。这会改变我们的情绪,因为我们的情绪循着我们的信念。
三、人类能有意识地培养新的思维、感受和行动习惯。
这三步教我们如何驾驭心灵,也是哲学治愈心灵的基础。但当你试图决定什么才是美满的生活时,事情就变得更加复杂了。就涉及到第四步:如果我们把哲学当作生活方式来遵循,我们就能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斯多葛派的哲学告诉我们,我们应该控制自己,而不是被外界控制。当面临痛苦时,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想法,改变我们能改变的,接受我们不能改变的,不要因为那些超出掌控范围的事情而苦恼自责。同时,我们还要学着降低对世界的预期,接纳这个真实而不完美的世界,让我们的心灵远离愤怒的煎熬。
伊壁鸠鲁主义者告诉我们,要懂得及时行乐,做理性的享乐主义者。我们总是习惯于“先吃苦、后享受”,把“享受快乐”这件事无限推迟。快乐的秘诀很简单:学会限制自己的欲望,在简单的“低欲望状态”下,达到一种连续不断的快乐状态。
毕达哥拉斯主义者让我们明白格言的妙用。通过背诵那些富有智慧的凝练格言,我们把一种有意识的哲学原理变成一种自动的思维习惯,使哲学与我们时时相伴。
赫拉克利特主义者让我们明白,我们情绪出现问题,或许是我们的视角发生了问题。焦虑或抑郁的人总是不由自主地放大他们的问题和困难,“把土丘当作大山”,直到每一个很小的障碍都像是巨大到可怕,成为“不可承受之重”。而如果我们学着用“宇宙视角”,想象自己站在宇宙中看待眼前的问题,那所有当下面临的问题,也就不值得一提了。
怀疑论者鼓励我们打破“教条主义”的框架,丢掉对事物确定性的坚信不疑,去除思维里的固有信念,而是用批判性的视角来思考问题,给我们的心灵披上一件防御外衣。
犬儒主义告诉我们,文明社会裹挟了我们内心的自由,让人类产生出种种不满的情绪。不妨学着从主流价值观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学着不去理会社会的期待和别人的看法,而是自然而然、随心随性地生活。不被奴役的内心、随份自然的生活,这才是内在真正的富足。
普鲁塔克主义者告诉我们,我们是我们认识的人,我们更是我们模仿的人。我们的行为源自对榜样的模仿,我们的行为也在影响着周围人。
亚里士多德主义者告诉我们,仅仅强调自立,对于幸福生活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的本性中有对价值、意义、充实和超越的更高追求。我们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和他人产生联系。
哲学,就是一种为人心注入能量的知识。它不需要我们信奉什么,只需要我们去思考,去寻找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当心里的问题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也将迎刃而解。我们不妨回到刚才那个话题:你认为,哪种哲学思想最适合自己?其实这道题没有“标准答案”,关键在于你需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