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沟通无处不在。
女儿慢慢长大之后,不像小时候那么依赖自己了,甚至她有些事情和朋友们说,也不和自己说。作为妈妈,似乎找不回那种温馨的感觉了。
周围朋友中,12~13岁这个阶段孩子的妈妈们都有类似的感受。一本书让自己了解到,其实,每一个沟通难题背后,都对应着生活中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生活中大大小小的苦恼和问题,很多都是因为我们没有处理好关键对话而导致的。
文 | Ruby Li
今天介绍的这本书,就是为了解决日常生活中那些影响重大的沟通问题。它提出如何有效地、在关键时刻表达自己的看法,让生活中的沟通变得顺畅、关系变得亲密。当然首先,我们要了解关键对话是什么、怎么识别生活中的关键对话,然后学习关键对话中正确的处理方法:控制自己的想法、明确对话目的、维护对方的安全感。这本书有四位作者,他们把培训企业组织行为中看到的成千上万个沟通案例,提炼总结成《关键对话》,这些行为置换到人与人之间、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处理上,也毫无违和感。给每一个看到这本书的人,都能安全有效地在关键时刻表达自己的看法,提出了建设性观点。
将全书概括为三个部分加以分析。
1.什么是关键对话?
简单地说,就是你和对方观点不同、整个对话充满风险、双方有可能出现激烈情绪的对话。其被称为“关键对话”的原因,不仅仅是这种沟通具备观点差别很大、高风险、情绪激烈的特点,更是因为,这种对话通常会对当事人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
关键对话的过程中,身体会突然分泌大量的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让我们的情绪变得激动、紧张。与此同时,大脑也会下达各种指令将更多的血液流通到四肢和面部,以便做好‘战斗’或者‘逃跑‘的准备。这就是我们经常看到争吵双方脸红脖子粗的原因。在这种状态下,更容易出现一种很反智的情况,负责思维的脑组织因为缺血而无法正常的思考。换句话说,在面对充满挑战和危险的关键对话时,我们的理智会大大降低。
2.如何在生活中及时辨认、控制关键对话
情绪是一种互动的产物,是因为外界环境的改变,让我们产生的一种感受。这种感受,就是一种情绪。在《关键对话》中对情绪的特征,做出了两点声明:
一):情绪不是任何人或者事情强加给你的,而是你自己产生的。
二):在产生负面情绪后,我们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控制情绪,要么被情绪控制,这就等于要么是白色,要么是黑色,基本上是不可能出现灰色的。当我们认清了这个事实,就更有必要学会如何控制情绪了。
在和对方展开一次棘手的对话时,必须小心翼翼地应对,这就好像进入布满地雷的危险地带一样。努力把控住整个谈话的方向,不让一场对话变成毫无意义的情绪对战。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关键对话中,不同对话能力的人对情绪的处理方法也是不同的。对话能力差的人,总是成为了负面情绪的俘虏,经常会出现语言暴力,而且自己还浑然不知。比如,一些家长看到孩子成绩不理想的时候,就被愤怒、失望绑架,说了很多带有攻击和侮辱的话,给孩子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创伤。
对话能力一般的人能够意识到,如果自己无法控制情绪,事情会变得越来越糟,但往往只会压制情绪。从表面上看是在管理情绪,但实质上是在压制情绪,这等于是在压制一座正在喷发的火山,看似暂时压制住了,但最后只会喷发得更凶猛。
情绪“对决”中,有三种情况比较常见。
一):是受害者想法。在这种想法中,对方是邪恶的、错误的、愚蠢的;自己是善良的、正确的、聪明的。当人们提出受害者想法时,目的是要掩饰自己在问题中的责任。
二):是大反派想法。在虚构这种想法时,人们会把理智而正常的人变成十恶不赦的坏蛋。把问题都归咎于对方的邪恶目的。
三):是无助者想法。这种想法的特征是,人们总是认为自己做不出任何有帮助的事儿,把这个当做自己不作为的借口。比如有些人会说:“不要对孩子大喊大叫,他根本就不会听你的!”
情绪的背后其实是安全感的缺失。比如说,在对话中经常打断对方的发言,过度强调自己的观点,大量使用绝对性字眼,类似于一定要怎么样、必须要怎么样,或者总是以下命令的方式来沟通。很明显,我们都不喜欢这样的对话,会感觉很压抑;在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就是地域歧视或偏见,这种贴标签的行为往往属于人身攻击。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在《三体》中有段话:“落后不会害死我们,傲慢和偏见才会。所以,不要轻易给其他人贴标签,这就是一种很典型的傲慢和偏见。”
3.学会识别关键对话和控制情绪的小技巧,三个技巧分别是:
一):明确对话的目的
实际情况中,很多对话之所以会转变成毫无意义的情绪对抗,就是因为对话双方在过程中都已经远远的偏离了自己的目标。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改变一个根深蒂固的错误观点,不要认为自己的烦恼是他人造成的。事实上,在很多情况下,我们自己反而是给自己带来麻烦的主要原因。
在激烈情绪的影响下,人们往往会走向两个极端:要么沉默不语,要么疯狂发作。在对话过程中,不仅要求我们观察对话内容,也要观察对话的气氛,就是自己和对方的反应。如果你能弄清楚对方为什么生气、为什么保留自己的观点或者一言不发,就能想办法把他们拉回到正常对话中来。
对话过程中,对话高手不论对方什么反应,出现了多少可能转移注意力的情况,他们依然能坚守自己的目标。他们从来不会像那些错误地认为只能“逃避或对抗”的对话低手一样,做出非黑即白的“傻瓜式”选择。
二):维持对话的安全感
为什么在对话过程中,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情绪产生,导致目标偏离呢?这是因为,谈话的安全氛围受到了威胁,安全感的缺失,会大大阻碍双方观点的自然交流,让对话变得生涩无比。
只有在安全的对话气氛中,人们才可以畅所欲言。安全气氛中的交流,可使对话双方实现观点中的自由交流,所以对话高手总是密切关注安全问题;阻止观点交流的最大凶手就是恐惧感,一个人觉得自己安全感受到威胁的时候会做些什么?沉默不语拒绝交流,或者大喊大叫、口出狂言?这种情况下,坦诚的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
因此,维护对话的安全感就变得尤为重要,只有这么做才能让对方毫无心理压力地和你展开沟通。在具体的对话中,消除对方心理包袱的方法是无穷无尽的,但都需要人们怀着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的心态,说话的时候先仔细想想,思考后再说出口。
我们在生活中都经历过那种一方喋喋不休、自顾自地说个没完,可对方早就不想听了的情况(这是女儿常常指出自己的问题)。维护对话的安全感,要保持着互相尊重的心态,在必要的时候道歉、善用对比法。在具体的对话中,要真诚的聆听对方的想法,探究对方这么想的原因,而不是自己先入为主的评判对方。比如:在孩子的成绩上,可以运用对比法。如果,孩子所有的学科成绩优良,固然很好。鼓励她在培养兴趣爱好上不要放弃;如果孩子有偏科,先消除误解,稳定对方的安全感,肯定她在其他科目上的天资和付出,同时,提出你自己孩子的期待。
作者认为,其实人们不会因为你表达的内容而感到气愤,他们表现出抵触情绪是因为在对话中失去了安全感。因此,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对话内容本身,而在于对话的方式和气氛。
如何让对方也能大方地分享自己的想法呢?想要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我们已经捋清楚了自己的想法,很明白自己在这场对话中应该呈现出什么样的状态,但这并不容易。在关键对话中,只有对情绪保持敏锐的觉察,在一次次的实际对话中学会驾驭情绪,自己的安全感才是坚韧的,才有能力在关键对话中掌控全局,获得想要的结果。
看看对话高手们吧,他/她们既不会成为情绪的俘虏,也不会隐藏或压抑自己的情绪,而是通过一些方法来控制情绪。举一个典型的例子,桌子上有半杯水,乐观的人看到,会开心地说,太好了,还有半杯水,而悲观的人看到,只会沮丧地抱怨,怎么只剩下半杯水了,运气真不好。《关键对话》这本书解释说,我们会对观察到的事实赋予某种意义,赋予的意义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想法。就拿上面这个例子来说,我们看到了半杯水,有的人给这半杯水赋予了幸运的意义,自然就会产生一种很幸运的想法,而有的人是给半杯水赋予了倒霉的意义,也就自然产生了一种很倒霉的想法。
中国作为礼仪之邦,从小我们就学到了:说实话和要面子不可兼得。这个想法背后隐藏的逻辑是,有些信息是根本不能和别人共享的。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西方人在行为学上的领先观念,让其总是能顺利地展开关键对话。对比的事实是,如果我们想要改善现状、解决问题,就要进行充分的信息交流。
三):构建共同目的策略
举个例子:因看电影还是去公园散步,你和家人的意见不统一。这时,关注策略背后的目的,做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全家人享受宁静的时光——既找到了有趣的活动度过休闲时间,又促进了父母和孩子间的亲密关系。
总结
在关键对话中,要学会观察对话的氛围。我们往往只关注对话的内容,却忽视了对话的氛围。而对话的氛围往往比对话的内容更能决定对话的结果。
关键对话的起点,是对话双方能够建立共享点,而前提是自由、平等的交流,而阻碍交流最大的障碍就是缺乏安全感。安全感就是关键对话能够正常进行下去的基础。如果丧失了安全感,关键对话就像是建立在流沙上的房子,很容易就崩坍了。而营造安全感最常见的做法,就是对话双方能够建立共同的对话目标,能控制好情绪,彼此尊重,绝对不应使用语言暴力。
在《Summer Hill 夏山学校》中,作者A.S.尼尔在书中这样写道:“人类的希望在于父母愿意为最佳选择展开行动,那样他们就能够觉醒,站在孩子那一边,让孩子在工作、学习及爱情等方面,都朝着自由的方向发展。” 他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极具魅力的教师在各种压力面前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保持自己的判断,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和风格,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真正的发展。
有人问,怎样才能让孩子获得快乐?尼尔的答案是:“消除权威。让孩子做他自己,不要教导他,不要教训他,不要勉强他上进,也不要逼他做任何事。这也许不是你喜欢的答案,但是如果你不采用我的答案,应该自己找出更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