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威尼斯》读后评

《迷失威尼斯》集合了托马斯·曼早期杰出的关于艺术与艺术家的小说《迷失威尼斯》、《托尼奥·克律格》、《特里斯坦》《菲利克斯·克鲁尔》四部中篇小说,以围绕“困惑与迷失”这个主题而展开。

1

《迷失威尼斯》里,阿申巴赫是一个高级法官的儿子,他的祖辈都是军官、法官,在为国王和国家的服务中度过严谨、体面而朴素的生活。而他诗人机灵和敏锐的特质则来自他母亲的一方。他的母亲是一位波希米亚音乐指挥的女儿,这也带给了他具有某些异国特征的相貌。官僚的朴实、责任感与热情、冲动的结合造就了这位独具一格的艺术家。

他孤独地长大成人,其实他已经认识到自己属于哪种类型的人———这种人不缺少才能,但缺少才能发挥所必需的健康体魄。不过,他最喜欢的格言是“坚持下去”——这句话集中体现了工作中美德的本质。

由于他的才能既不同凡响又毫无怪异之处,因此赢得了大众的信赖,也同时赢得了更具识别力的阿谀奉承之人及过分苛刻之人的信赖。从青少年时代起,各个方面的人都希望他能够成就一番非凡的事业,因而,他从来就没有年轻人的闲散无聊和疏忽大意。他并不是天生精力旺盛,只是由于职业要求才会老是勤勤恳恳地努力工作。

过去——至少从他有机会享受到遥远的乡村逗留的种种好处时起——他一直把旅行当做一种必需的养生之道,有时不得不违背心愿去享受一下。由于自我和欧洲人的责任感以及作家创作的重任压在身上,他忙得喘不过气来,因此几乎无法拿出点精力和时间让自己享受外面的世界。有时,他完全满足于不离开自己的圈子甚至从来不必离开欧洲就可能获得地球上的任何知识。

一次,在公共汽车站,不知是一位外国人所散发的旅行者的气息对他的想象力起作用了,还是某种精神因素对他产生了影响:他惊异地发现内心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有点混乱不安,同时滋生出想到远方旅游的幼稚的渴望,这种感觉非常新奇也非常强烈,这种意愿好像早已经被磨灭而消失殆尽了。但它确实来得那么突然,那么强烈,令人心悸,甚至达到了幻觉的程度。作为他能够想象出的对人世间多样性的所有惊奇和恐惧的尝试,他看到了一幅巨大的山水画,一片热带的沼泽在烟雾弥漫的天空之下延伸,雾气蒸腾、广袤无边。这是一片人迹罕至的原始荒野,到处都是泥泞的沼泽和死水……

他非常清楚到底是什么使他产生了这么深切的痛苦。那是对距离和新奇事物的渴望,对自由的渴求,企图摆脱重担、达到忘我境界的热盼——他不得不承认,这是企图摆脱工作和刻板、冷淡及繁重日常事务的一种渴望,是逃避现实的一种冲动。没有什么不可逾越的障碍,令他精神怠殆的原因是情绪低落、踌躇犹豫,这种情绪表现为对事物永远无法满足。

一个成功的作家,对自由的渴求,企图摆脱重担、达到忘我境界的热盼—令他情绪低落、踌躇犹豫,最终,他决定逃离。

谁能揭开艺术家的内心感受和外在表现之谜呢?作为基础的自律与内心放纵的两种秉性根深蒂固地融为一体的困惑呢?

在威尼斯,阿申巴赫近乎于病态般的尾随着美少年塔齐奥出现在威尼斯的各个角落……就像艺术家面对着一个杰作拼命掩饰自己的喜悦的心情一样,因为激情让他振奋,爱恋是他的期望,是他的渴望。阿申巴赫不愿静下来剖析自己的动机,对于自己的变化无常甚至不清楚自己的意图感到有点困惑不解。

他更渴望充满生机、丰富多彩的生命,不愿意平静地思考事物,寻求什么永久的概念。

可就像威尼斯之游因为没落女王唯利是图的精神而失去了魅力一样,他笔下如希腊神话故事中的美少年塔齐奥也并非完美:他的牙齿长参差不齐,颜色暗淡,缺少健康的色彩,他的躯体有点虚弱,看上去有点病态。

这种种似乎映射了现实的不完美。当完美的意念与现实相抵触,便产生碰撞,甚至让感官艺术本身失去了魅力。

从另一个方面,全心全意地致力于寻求客观世界和外在美的东西,使严谨勤勉的艺术家高贵的灵魂迷离沉醉——深陷在这种不适宜的生活经历中不能自拔,而这正是古希腊美的严谨所抵御和抛弃的。

人们拒绝坠入深渊,但即便如此,它依然吸引着我们。人即使达到了知识的巅峰,仍然可以保持道德上的坚定性。

对于一个艺术家而言,过分渲染艺术而脱离现实的感受,尽管道貌岸然,确有虚妄与胡扯之嫌。真正伟大的作品来自各种各样的境遇中,情感的交织中。这不仅仅是观察,更多的是个人生活的经验。

生活中英雄应该是“充满智慧,有男子汉气概,宠辱不惊,危难之中巍然屹立,镇定自若”。这种说法虽有点过于被动和消极。但在痛苦中保持着优雅的风范是一种积极的成就,一个确实的胜利。

2

《托尼奥·克律格》

十四岁的托尼奥和同学汉斯是好朋友,他爱汉斯,首先是因为他英俊潇洒,其次却是因为汉斯在各方面都跟自己完全不同,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汉斯·汉森是个优秀的学生,又是个完全快乐的家伙,在各方面都出类拔萃。而他确实是这样的人,无法改变自己:粗心、任性,专想一些别人不想的事情。

他的父亲是一位个子高大、衣着讲究的绅士,有一双深沉忧郁的蓝眼睛,总是在纽扣洞里别一朵野花。他的母亲是一个漂亮的黑发女子,她对于托尼奥的成绩好坏完全不当回事。 他经常想:“为什么我这样与众不同,跟一切事物都有抵触?为什么我总是无法同老师们搞好关系,在别的孩子当中像个陌生人一样?瞧瞧那些好学生,那些规矩的多数人——他们不觉得教师们可笑,他们不写诗,他们所想的正是别人所想的,因此可以大胆地说出来。知道每个人都有和他们同样的立场,他们一定感到自己非常正常、非常舒服!而他来自领事克律格的家, 理应规规矩矩,值得被尊重的人家。可事实不是, 他想一定出现什么问题了,这一切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呢?

在他十四岁的心灵里,生活已经给了他这个艰难而简单的教训。他的性格偏偏又是这样,他非常敏感地获得了这些经验,并把它作为本质的东西记载下来甚至以某种方式从中获得乐趣。当然,他并不从这些经验中获取行动的指南,他认为这类经验教训远比在学校里要他学的知识重要得多,也有趣得多。因此,在学校哥特式的穹顶下的教室里上课时,他大部分时间都用在感受和探索这种直觉,并对此进行深入思考。这种思想活动给他带来了快乐,跟他拿着小提琴在房间里走来走去练习时的满足感很相像。

他有一个小本子,专门用来记录这些东西。他弹奏着曲调,并跟花园里老胡桃树荫下跳跃飞舞的喷泉的淙淙声和鸣,形成他所知道的最柔美的音调。 喷泉、老胡桃树、小提琴和大海——假期里用来消磨时光的喃喃声,这些都是他所热恋的事物,他用它们来包围自己的精神,在它们中间,他内心的生命才得以延续。所有这些事物在书写诗歌时都是动人的素材,也相当频繁地在托尼奥偶尔所写的诗歌里得到反映。 由于自己的大意,这件事不小心被人知道了,结果遭到了老师们和伙伴们的奚落,为此他内心受到了很大伤害。领事克律格的儿子既觉得他们有点大惊小怪、愚蠢之极,又因此看不起他的同学和老师。他那敏锐的观察力看穿了他们的弱点,他认为他们缺乏教养,难于接近。可是,另一方面,他自己也觉得,诗歌创作是荒唐和不合时宜的事情,在某种程度上也赞同写诗是一种无聊行为的观点,可是,所有这一切都不能阻止他去写诗。

他并没有尝试着变得像汉斯·汉森,或许他从来就没有认真考虑过这样做。可是他殷切地、痛苦地期盼着,汉斯给予他一种友爱的回报。汉斯很敬佩托尼奥善于表达复杂、深奥思想的卓越能力,而且也体会到托尼奥对自己异乎寻常的真实情感,并对此心存感激。他的这种回应给托尼奥带来很多快乐,可是,也带来不少嫉妒的痛苦,以及清醒地认识到无法在两人之间建立精神联系的所带来的悲痛。奇怪的是,托尼奥尽管羡慕汉斯·汉森的为人为事,但却总是想方设法把汉斯拉向自己一边;当然,在这方面,他最多只能暂时收到成效,而且,也只是表面的成效而已。

金发碧眼的英厄堡,是托尼奥·克律格十六岁时爱上的姑娘;了不起的老师弗朗梭·克那克,让他那颗孤独的心充满了喜悦。他知道,爱情能使人变得生机勃勃、丰富多彩,而他渴望充满生机、丰富多彩的生命,才不愿意平静地思考事物,寻求什么永久的概念而金发的英厄堡呢,从来没有让他坐在身边,看上去是那么遥远和陌生,因为他们俩没有共同语言。可是——他仍然很幸福。因为幸福,他告诉自己,不在于被人爱——那只是一种对空虚的令人厌恶的满足。幸福在于爱,他把这个想法铭记在心里,反复思量其内在含义,从灵魂深处去体会它。

随着家庭的家长,托尼奥祖母的逝世,不久以后,托尼奥的父亲,那位个子高大、善于思考、衣着讲究、纽扣洞里经常插一朵野花的绅士也跟着走了。克律格家历史悠久的大房子等待出售。他美丽的母亲,那弹得一手好钢琴、对一切都无所谓的母亲,一年以后就再次结婚,嫁给了一个音乐家,后来跟随他到不知什么遥远的地方去了。他觉得她这样做有点太随便了,但他是谁,凭什么去阻止她?他自己在写诗甚至连自己到底准备怎样生活都回答不出来,凭什么阻止她?古老的克律格家族逐渐衰败了,一些人也相当然地认为,托尼奥·克律格本人的存在和其生活方式也是这个家庭衰败的一个迹象。

于是,他离开了故乡,离开了潮湿寒风呼啸穿过的曲折弯曲的、有尖顶屋的小巷;离开了童年时代的亲密朋友;花园的喷泉和老胡桃树;也离开了曾经热爱过的大海,不过这次离开,他并没有感到痛苦。因为他已经长大了、理智了,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境况,实在看不起在这些环境中,那些长久以来羁绊他的庸俗狭隘的生活。

他就这样沿着他注定要走的路走下去,有点懒散,东一步、西一步,吹着口哨,歪着头注视着未来的世界。如果说他走错了路,那是因为对于某些人来说,根本就不存在一条正确的道路。如果有人问他到底打算在这个世界上做个什么样的人,他会给出各种各样的答案,因为他习惯说(甚至他已经写了下来),他有这种能力,可以走上千百条不同的生活道路。

早在他离开故乡的狭窄街道以前,那些把他羁绊在故乡的缰索,早已慢慢松开了。

他完全献身于在他看来世界上最崇高的一个力量——文字的力量,威风凛凛地统治着那些无意识的、不善于表达的人。他把青春的全部热情贡献给它,而它则给予所有能给予的一切来回报他,反过来,又毫不留情地从他那里拿去它想要拿走的东西。

它使他的眼光更犀利,让他看透熄灭人类内心火焰的大话;它为他打开了别人和自己的灵魂,使他洞察其中的奥秘,把世界的内在本质和隐藏在人们语言和行动后的根本事物展现在他的面前。他所看到的可以归结为两个词:生活的滑稽和苦难。

知识给他带来了痛苦和自负,也随之带来孤独,因为他无法忍受那些自得其乐、理解力低的人,而他们厌烦他呈现在额头上的种种迹象。可是,他对文字的爱、对形象的爱好却愈来愈甜蜜、越来越深切了。他常说,如果拥有表达的能力所带来的快乐无法使我们保持清醒和开朗的话,那么对灵魂的认识肯定会使我们变得忧郁、烦闷。

3

《特里斯坦 》

 

“爱茵弗里德”疗养院的邂逅,古怪的作家史平奈尔先生给了科勒特扬夫人思索的资源。奇怪的是,从本质上说,女人们真是难解的谜。举个例子,有一位出色的女人,来自一个古老的家族,一位窈窕淑女,一个虚幻的幽灵,一位神话梦境中的人物,她做什么呢?她嫁给了一个市集上健壮的大力士,或者屠夫的徒弟。她挽着他的胳膊走着甚至还把头靠在他的肩上,顽皮地笑着四下张望,仿佛要说:‘如果你们愿意,好好看看,你们就为这事去伤脑筋吧!’于是我们就伤起脑筋来。” (这个例子,碰巧发生在科勒特扬夫人身上,市集上健壮的大力士便是科勒特扬先生)

在史平奈尔先生写给眼科勒特扬先生的信中,他把科勒特扬夫人看成是迦伯列勒·埃克霍夫故事中,唯一的一位与众不同的少女,她的眼睛像陷入不平静的梦境,但她纯净的嘴唇上仍旧挂着笑容,她在唱歌。她向喷泉扬起小脸蛋儿,看着它弯成迷人的弧形溅落到地上——轻柔清脆的歌声在四周荡漾,喷泉跳跃着、舞蹈着……当一个古老的家族的后裔,生活和行为太过疲惫,正在接近末日。它最终表现在艺术上,她拉小提琴的琴键上,充满了心明眼亮走向死亡的悲哀……她的眼睛——那被小提琴生死的甜蜜诱惑而噙满泪水的眼睛, 应当作神圣的、不容亵渎的圣物,一辈子都保存在灵魂的深处,直到走向生命的终结。

而他,科勒特扬先生,就像是一个卑俗的美食者,一个有品味的农夫。仍处于最低下的进化阶段,财宝和已经习惯的生活让其神经系统突然达到了史无前例的堕落;这种堕落同时让其产生享受欲望的贪精求美。

而她,被诱骗着她离开长满青苔的精神花园,走进丑陋的生活中去,让她为称之为“本性”的愚痴、可鄙和笨拙的不可磨灭的形象而牺牲。

史平奈尔先生无法忍受这一切无趣的、无意识和无感觉的生活和行为,无法忍受他周围的那种天真得令人发狂的世界!它折磨着他。当然,比起史平奈尔先生,科勒特扬先生是一个强者。前者无法拿出盔甲和后者斗争,能拿出来应战的只是语言、弱者的工具。这是一种报复——在史平奈尔先生看来多么值得尊敬——如果他的哪句话太过尖锐、鲜明、华丽,他会欢欣鼓舞。

这是一位为艺术而献身的唯美主义者与现实唯物论者的一次宣战,终以史平奈尔先生的仓皇逃走而告终。

 

4

《菲利克斯·克鲁尔》

 

小说以第一人称“我”讲述自传。

我出生在莱茵河边,一个尽管有点放纵但却是上流社会的家庭中,我的教父麦高特森是一位备受尊敬的艺术家,小城镇中的人都称他为教授,尽管大家只是出于礼貌而不是什么机构正式授予了他这个令人羡慕的称号。我和教父关系亲密,几乎天天接触。麦高特森透过他那圆形的大眼镜观察着风土人情,把大大小小的事物收集在他那艺术家的灵魂里。

我可怜的父亲是英格贝特·克鲁尔厂的老板,该厂生产的“罗莱特酿”葡萄酒已不复存在了。当年,工厂的酒窖坐落在莱茵河岸边,距码头不远。少年时,我经常去地窖里玩耍,或者沿着高大架子间纵横交错的小石路散步,看着两边一排排倾斜的酒瓶,浮想联翩。我的父亲尽管身材臃肿,但却极富个人魅力,讲话时思路清晰,分寸把握得当。

我是一个充满幻想的孩子,这种想象能力给家里人增添许多乐趣。

我仍然记得,常常有人跟我说,当我穿上衣服,装扮成皇帝时,我会多么快乐。这种游戏,我一玩就是几个小时。我坐在一辆推车里,我的保姆推着我在花园里或者房子的一层四处游玩。如果他们不配合我的古怪念头,我便会受到深深的伤害。我那爱开玩笑的教父麦高特森每次都会想方设法迎合我。“看啊,他来了,白发苍苍的老英雄来了!”他一边说,一边夸张地深深地鞠一个躬。接着,他便假装成平民百姓,站在我要走的路旁,在空中摇晃着帽子、手杖甚至眼镜,嘴里高呼着:“好啊,好啊!”笑得几乎喘不过气来,而我则由于情绪过分激动,眼泪不由自主沿着拉长的脸往下流淌。 这种游戏,我一直做到后来的童年时期。

我内心拥有的这种赋予自己优越感的奥秘给我带来了无法形容的骄傲和快乐。想象力是一种多么美好的天赋!它能够带给人们多么微妙的满足感啊!在我看来,我认识的那些忽视我拥有的这种无价的优势的男孩是多么无趣,多么愚蠢啊!他们无法进入这种我不费吹灰之力、不必采取任何外在动作,只需运用一下自己的简单意志力就可以得到快乐的王国。

我个人身体上拥有的一些优势,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一些无法衡量、即便具有很高文学能力的人也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东西,只能通过其产生的效果进行断定。

我经常问我自己:“把世界看得渺小好,还是看得伟大好?”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在于:我认为,那些竭力凌驾于人们头上的大人物,如统帅、政治家、征服者和领导者,必然是一些把世界看得像棋盘一样微不足道的人,否则他们不可能冷酷无情地根据自己的意愿行事,而全然不顾人们的幸福和安危。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讲,这样一种把世界看小的态度很容易使他们一事无成,因为如果你轻视或不尊重世界和人类或者看破了红尘,那么一定很容易陷入冷漠无情和好逸恶劳的懒散状态,宁愿轻蔑地采取无动于衷的态度,而不愿去对人们施加你可以施加的任何影响。

除此之外,你对人类的懒散的超然态度肯定会触怒世人和这个世界,从而切断自己成长的道路。接着我就会质疑,那么把世界和人看成是某种伟大的、美好的、重要的东西,值得为它努力奋斗,从而获得威望和好名声作为奖赏,这样会更好吗?” 然而,这种观点是多么容易让自己陷入自我诽谤和丧失自信的境地啊!这样的话,这个浮躁的世界就会把你当成笨蛋一样舍你而去,转而寻找更自信的热爱世界的人!尽管从另一方面来看,这样一种真诚的轻信和天真烂漫也有好的一面,因为你敬重某些人,他们必然会满足于此,并提携你。如果你致力于加深这种印象,就使你的思想作风充满严肃认真的态度,使你的存在变得有意义,并推动你不断前进。我就是这样思索着、权衡着利弊。

我的本性让我选择第二种,即把世界看成是伟大的、显赫的现象,它能够给人们提供珍贵的满足感,使我感到为此付出任何巨大努力都是有意义的

八岁时,我随家人一起来到邻近闻名遐迩的朗根施瓦勒巴赫(德国巴伐利亚的一座城市)度假,在这里待了几个星期。那些社会阶层高一点儿的客人像往常一样,自成一团。这样,我们所能接触和交往的人不可能是最上等的。尽管如此,我还是很喜欢这里宁静、井然有序的生活方式和公园及运动场上那些得到精心照料的贵族,满足了我内心最深处的渴望。不过,对我最有吸引力的,还是那些每天由一个训练有素的乐队为疗养地的客人演奏的音乐会。

在音乐的伴奏下,在舞台上表演对话、跳舞和展示剧情需要的动作,在我眼中,音乐、舞台、表演所有一切都是一个教堂,在这里,快乐就是上帝;在这里,渴望受到启迪的人们聚集在黑暗中,目瞪口呆地向着光辉灿烂的完美领域,审视自己内心的渴望。我发现,我们对于厌恶的承受力和对于快乐的容纳力、对世界能给予的快乐的渴望是成比例的。

一个人如果能从虚无中、从对事物的单纯的内在认识和观察中——一句话,如果他能够把想象力和自己的个性结合起来——他一定能够理解一种奇妙的、梦幻般的心满意足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就把自己喜欢想象的强烈欲望和由此而得到的现实快乐,视为我自己的秘密和纯个人的东西,我认为,别的人根本无法理解,事实上,最好还是不要去谈论它。由于没有合适的方式描述它,所以我把所有我的这样的情感与幻想归纳到统一的标题下,即“最伟大的快乐”或“极大的乐趣”,并把它们作为无价的秘密珍藏在心底。

当我还很小的时候,我就已经敏锐地感觉理想与现实的这种敌对的气氛,它同我自己性格中的某些特征结合在一起,给我的一生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终于,可怜的父亲的经营情况到了绝望的关口,我的父亲生性随和、乐观善良,所以宣布破产以来,他无论如何不相信周围的朋友会残忍地将他拒之门外。他如此天真,甚至去当地一家公司毛遂自荐当经理。他的建议遭到了粗鲁地拒绝,他又尝试了几次,希望能够重新站稳脚跟——如果他成功了,无疑他会再次大摆宴席,重放烟花。但是,当一切都失败后,最后,他终于认清了现实。可能他认为自己挡住了其他人的路,没有他也许我们会有更好的前程,于是,他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我站在自己的生身父亲的正在变冷的尸体旁,捂着双眼,眼泪哗哗地流了下来。。。。。。

儿时,我暗自想着为父亲的“罗莱特酿”葡萄酒写广告词·——当然,当时我没有能力把自己的想法用十分贴切的语言表达出来——“躺在地下朦胧的微光中,在你们的里面,涌着泡沫的、金黄色的液汁正在悄悄地净化、醇化,它将使那么多人的眼睛闪闪发光,使那么多心灵因不断涌动的激情而充满活力!现在,你们的外表看上去平凡无比,算不了什么,但有朝一日,你们会见到天日,被装饰得光彩夺目,送到各个家庭的筵席、婚礼和各种庆祝的场合上,你们的软木塞将随着瓶盖打开时的一声巨响冲上屋顶,将快乐、轻松和希望撒播在人们心灵之中。” 这个美好愿望永远无法实现了。。。。。。

我受洗时取的名字菲利克斯(我是随我的教父麦高特森的名字这样叫的)和我优美的体态及幸福康乐之间存在着某种意义。的确,我一直相信我是菲利克斯,是上帝的宠儿。事实上,它成为了我一生的独特之处,不论什么不平和苦难降临在我的头上,看上去都像与自然秩序相违背,好像与生俱来的快乐会穿过乌云,继续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迷失威尼斯》读后评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