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Ruby Li
心理学家有过粗略统计,每个人每天至少要做上千次的选择,而且绝大部分的行为都是无意识下做的。
无数次下意识选择,久而久之,我们就习惯性地认为,我们的选择是对的,可事实并非如此。
– 1 –
心理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Daniel Kahnemsn 著写的这本书,从心理学、生物神经医学、认知判断、逻辑思维等等方面列举了大量实例,论述了这样一个事实:选择的差异性会导致不同的思维行为模式,甚至影响我们的人生轨迹。
一本既烧脑,又让人脑洞大开,且有些艰涩的书。
作者在前言中指出:识别和为别人的错误贴上标签,要比承认自己的错误容易得多。人的这种直观的信念和偏好通常是有道理的– 即使我们错了,我们也常常表现得很自信,客观的旁观者比我们自己更容易发现我们的错误。
当面临困难抉择的时候,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是否自发地期望周围的人评价我们的选择?我们的选择是否很容易受到环境、情绪和他人的影响?
在这本并不薄的认知思维著作中,作者从五大部分做了事无巨细的分析。一言以蔽之,本文主要分析第一部分:两个系统。即:快速、慢速反应能力,只有合理有效地运用大脑中的两个系统 (Two Systems),才能更近一步开启和转换人们的思维模式。
– 2 –
两个系统
【一】特性 The Characters of the story
快速反应能力:(所指系统1)不言而喻,是一种直接的反应,称为:视觉与直觉思维(Seeing and intuitive thinking)
基于猿人类祖先和自然规律的演变过程,训练出人类应对外界环境变化以此遵循、预测的模式,继而产生判断的能力。这种能力似乎与生俱来,无需专注力和努力。
当然,系统1 还包含着一些人类必需掌握的基本技能。比如:我们从出生开始,渐渐地运用简单语言的能力。这种能力并不会因外界环境的干扰而影响我们正常的节奏。
慢速反应能力(系统2)比如:对于一道多进位乘法,我们第一反应,就是拿起笔,验算,得出结论。(或是运用快算法)不论难易,这是个脑力加神经必须集中的过程,而非仅凭直觉就能解决问题。
关于这两种系统,最初是由心理学家Keith Stannovich 和Richard West 提出来的:
系统1,快速自发地、没有经过任何大脑思考的过程。
系统2,强调在脑力劳动之下的一种专注力。
两种系统,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学之中。书中,作者更是从一位心理学家的角度去思考这两种系统的特征。生活中,当我们自己面临问题时,系统2 让我们更加舍身处地思考下一步该做什么。而不是像系统1 盲目直接地作出决定。
围绕在我们身边的客观因素,常常让我们将两者既单独分开,又相互结合在一起分析各自的利弊。只要学会使用,人生就如站在开满鲜花的原野中一样 — 充满期待和遐想。
作者形容系统1 就像一本书中描绘的英雄:是未经过努力而存在的印象和感受,是为系统2 作出清晰、仔细选择前的重要因素;系统1 组成了问题的结构和框架,系统2 完成了逻辑思维的步骤。
比如:在拥挤的人群中,我们听到一个奇怪的声音,系统1 让我们本能地做出回头,并朝着声音的方向探究。当我们认为是无关紧要时,系统2 会帮助我们转移注意力和视线。
无意识(系统1)及有意识(系统2)之间的冲突,在现实生活中时有发生。如系统1中,强烈失控情绪下的意识,常常被强调用于系统2中,即:自我控制能力。联想到生活中,处理好任何关系,使其和睦共处,离不开良好的自我情绪控制能力。
I【认知错觉 Cognitive illusions】
著名的Muller-Lyer illusion(穆勒库尔特认知错觉)告诉我们,并非所有的认知错觉都是可见的。认知思维错觉同样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人们只有推翻自己认知上的错觉,才永远不会被错觉所蒙蔽。(尽管仍存在视觉上的错觉)
我们的主观判断是偏颇的:我们太愿意相信基于证据不足的结论,更倾向于我们自己主观意念中收集太少的信息。
就如书中的例子:医生对待病人,仅仅同情是远远不够的(夸大了系统1 ),而应将认知停留在重复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上。系统2给了人们提高认知偏薄的思考空间。
如何克服认知错觉?大多数时候,系统1 造成的认知错觉,在所难免。而系统2
有时强调专注力远远不够。太慢、没有经过实践的想法,并不能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切问题和困难。
作者提出的建议是➡️妥协。学会识别可能出现错误的情况,在风险高的时候应努力避免重大错误的发生。比如:做金融投资的专业人士,在风险不可预测的投资项目前追求投资利益的最大化,并非明智之举。而是应把稳健的投资收益考虑进去,做出合理的判断。
II【有益的虚构 Useful Fictions】
做决定前,作者给出的建议:不妨试试将两种系统从特性、能力、局限性方面来考证。
系统2,被定义为“产品产出的累计”作者用了一个很幽默的词句“The butler Steals the petty cash” “butler” 意指” 为富人服务的人” 。系统2是作为努力的过程,而非仅仅只是开车时的一个左转弯那么简单。
每一个人存在着有限的识别能力,这些有限能力从不同程度限制了我们行为活动的发生。比如:当你行驶在一条狭窄的道路上,一辆货车试图超越你,这时你必须全神贯注,以避免危险的发生。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是老子在道德经中的一句话。揭示了这样的道理:事情,总是不断地在有和无之间转换。从一个思维的角度来说,我们是在不断地转换我们的思维。
【二】专注和努力 Attention and Effort
只有在努力和自我控制下运用系统2,才能完成重要性的工作。避免系统1 直觉和冲动所造成的损失和不足。作者强调的重点是➡️努力;相对应的是懒惰。而事实是,大部分人往往不愿意投入更多的努力。
I【 心智上的努力 Mental Effort】
一种被称为Add-1的方法,这是一种四位数不断累加、转换的刻意练习。它不仅仅可以增加记忆力,还可以很好地提升你的专注力。
大脑的研究表明,随着技能的增加,与动作相关的活动模式也随之改变。作者定义为“Law of least effort” 意即:达到某种目标。如果现实存在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人们通常选择最为省力的那一种。努力,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成本的。懒惰,是人类的天性。
这里的努力,是将记忆中几种不同想法组合成一种单独、有效的方法。系统2的一个关键功能就像是一个任务集:它可以编程内存来遵守指令,重写习惯性的响应。
心理学家谈到“执行控制”来描述任务集的采用和终止;神经科学家已经确定了大脑的主要区域为执行功能服务,人类大脑的这种职能,是人类优于其他动物的特征。现代工作学习中,要求个人在多种工作的切换中,具备良好、高效的记忆储备能力。
然而,控制注意力的能力并非仅仅是衡量智力的标准。这里强调了注意控制效率的措施。比如:空中交通管制员和以色列空军飞行员超出智力影响的预测性能。
‘时间压力’是努力的另一种驱动器。任何工作中,同一时间,要求大脑储存几种的记忆方法,都存在时间压力的特质。比如:快速反应的棋类对弈比赛。
II【关于专注和努力 Speaking of Attention and Effort】
借用作者的这样一句话:”The law of least effort is operating here. He will think as little as possible” 这里有最省力的方法,他尽量想得少些。
大多数人必免让自我处于一种’负荷记忆状态 overloaded working memory’,而选择了更为舒适的方式。
人唯有逃离舒适区,把困难看作是迎刃而上的挑战,并从中发现兴趣以及所带来的快乐和满足。
【三】懒惰的控制 The Lazy Controller
即使在没有时间压力的情况下,大多数时候,对连贯性思考的维持和努力,也需要合理有效地加以自我约束。比如:跑步,大家都知道是对抗懒惰,保持专注的有效手段。随着跑步时速度的加快,大脑中就会专注在跑步这件事上。大部分人,这时都避免深度思考,无形中这也是造成懒惰的一个原因。
心理学家将人们日常生活中这种流畅的、毫不费吹灰之力的参与程度定义为“乐观的经历”。流畅性,又将两种形式的努力区分开来:专注于任务和深思熟虑。比如:毎小时以150英里的速度骑摩托车;进行一场完整的象棋比赛,属流畅性中的专注力范畴。
个人理解为自律与自由间的平衡吧。
I【系统2 的繁忙和损耗 The Busy and Depleted System 2 】
自律和认知上的努力构成了脑力劳动的形式,这是公认的命题。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在同时要求认知任务的挑战和诱惑时,更可能屈服于诱惑。比如:当我们正准备专注地完成一项工作时,可能会被一首歌曲、一则新闻中断,然后毫不犹豫地放弃原打算专注的工作…越忙越做出一些自私的选择。
自律需要专注和努力。换句话,控制思维和行动,是系统2 所强调的重要性。
研究证实,当你不得不面对一项挑战性的工作时,人们总是不愿或不能很好地发挥自律。这种现象叫做“ego depletion”.(act of decreasing something)
持有这种特性的人,通常很容易迅速地放弃做一件事的能力。
举例:
She did not have to struggle to stay on task for hours. She was in state of flow.
她不必挣扎着坚持工作几个小时。她处于流动的工作状态。
明显地,懒惰的思维是自我反省的缺陷,是理性思维的失败。
【四】关联相干 The Associative Machine
当你想到Soup 这个词,自然连带想到了Fork、Hungry、Diet、Cookie..等等词汇。心理学把这一事件的发生叫做“ 联想激活的过程”– 称为“关联记忆。” 在人的大脑中,一连串的想法引发了许多其他想法,继而产生一种自我强化模式的认知、情感和身体的反应。
不幸的是,并非人人都将这种关联记忆运用得当。因为我们所知道的,总是比我们自我感知的东西要少得多。
【五】认知简化 Cognitive Ease
家庭教育、学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使我们的期待值和预期值总是存在着差异,这让大部人陷入无比焦虑之中。
对焦虑的控制,有一个“认知简化 Cognitive Ease ”“认知应变 Cognitive Strained 之间的界定。研究表明,认知简化是基于系统1: 当事物进展得很顺利时的一种表象,从而导致了人们看待一切事物的一种美好心情。只有当问题出现时,受不可预见需求的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会自动跳转至系统2——焦虑程度陷入”焦虑应变”中。
焦虑是一个提醒,它提醒你在这个危机里真正要处理的事情是什么。
当系统2操作功能被完全实施时,便产生了应变的体验。从另一方面,不管认知应变体验的来源是什么,都倾向于最大限度地调动系统2,将人们对问题的处理方式从一种随意的直觉模式转移到一种更为投入和分析的模式。
应变继而引发了人们的创造力。
早在1960年,心理学家Sarnoff Mednick就提出了创造力的基本原理,他的解释既简单,又具有震撼力:创造力思维让一切变得卓越。有一个实验:Remote Association Test(RAT),至今仍用于创造力的研究和应用上。
举例:
We must be inclined to believe it because it has been repeated so often, but let’s think it through again 鉴于它的重复性,我们必须倾向于相信它,但仍然需要再仔细想想。
【六】正常、惊喜和原由Norms, Surprises, and Causes
系统1 何以造成我们思维上的局限性?
I【合理判断 Assessing Normality】
系统1 的主要功能和属性是维护和更新个人世界观的模式,该模式是由其关联的环境、事件、行动和结果组成,并在同一时间或在一个相对短的时间间隔里发生的一些规律性的结果。随着这些联系因素的形成和加强,相关思想的模式将代表你生活中的事件的结构,它决定你对当前的想法以及对未来的期望。
关于“norm theory”– 正常推理。比如:当我们看到一前一后两起交通事故,发生在事故发生频频的同一地段时,对后者的惊讶程度会明显小于前者。
不得不提到惊讶的能力。它是我们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理解我们的世界以及我们从中获取的期望值,惊奇本身给了我们最敏感的暗示。生活中的惊奇包括:预测性以及不可预测性。比如:你期待你的孩子每天下课时,能安全的回到家里;在乡村某个小镇度假,在餐馆就餐时,突然看到久违的朋友的惊喜。
II【原由和意图Seeing Causes and Intentions】
比利时心理学家Albert Michotte,在1945年出版的一本书,独具匠心地解释了“ illusion Causality– 幻觉的起因”一词。幻觉就如我们观察到的颜色一样,人从出生起,便有了这种“幻觉感应”。继而另一位心理学家Frita Heider 证明了“intentional causality– 有意识的因果关系”这一感知: 人类的意图和情感是不可抗拒的,只有孤独症患者才不会有这种体验。存在于人们脑海里的这一切,构成了个人人格特质与特定的意识,既而使其行动上表现这种倾向。
证据显示,我们从小就做好了“有意识别”能力的准备:比如:孩子学会如何识别欺凌者和保护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总希望沿着最快的路径,试图追求他们想追求的人生目标。
2005年,心理学家Paul Bloom, 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说法,即人们从孩提时代,便刻意训练”有意识的储备能力“。成人后行为和意识上因果关系的分离,解释了宗教信仰的普遍性: 物质世界与心灵世界从本质上是不同的。在他看来,进化论的力量分别塑造了两个因果关系的概念。
举例:
She can’t accept that she was just unlucky; she needs a causal story. She will
End up thinking that someone intentional sabotaged her work.
她不能接受她只是很不走运;她需要一个理由,她会认为有人故意破坏了她的工作。
【七】迅速下结论的法宝 A Machine for Jumping to Conclusion
生活中,人们会有这样的体会和经验:如果迅速下结论能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看起来似乎是正确的,或者偶尔犯错的代价是可以接受的,那么下结论便是有效的;当对情况不熟悉,没有时间收集更多信息时,冒险得出结论便是有风险的。这些是直觉错误可能发生的情况,同时是系统2 蓄意干预作出的保护措施。
I 【忽视模棱两可和消除疑问 Neglect of Ambiguity and Suppression of Doubt】
对于不可预知性,我们通常根据系统1– 直觉的经验作出判断。
☝️比如,当看到以上表格中的显示,会让人们陷入模棱两可的境地。这是系统1,无意识怀疑状态的特征。要改变这种模棱两可,需要同时保持不兼容的解释– 即需要心智上的努力,自然转到不确定性和怀疑上,即系统2的领域。
II【从偏执到坚信和确定 A Bias to Believe and Confirm】
心理学家Daniel Gilbert, 在他为人熟知的《Stumbling on Happiness》一书中,提到:如何让大脑相信什么?这种相信程度取决于:如果认为它是真实的,你必须了解这个想法到底意味着什么?
询问自己的过程,是一个从仅凭直觉的无意识到怀疑的过程,就是一个从偏执到确定的过程。
【八】判断如何产生 How Judgments Happen
基本评估在直观判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是启发和偏差的基本思维模式。
比如:从一个陌生人的面部表情、言谈举止等等生理特征,可以快速判断与之交往的安全可靠性。这种基本判断能力,对于将来走向复杂社会的孩子们来说,尤为重要。
-3-
两个系统写到这里,想到了一个心理学中的词,叫做“选择性接受”。你相信什么,才能接受什么。正所谓:一念一世界。
电影《一代宗师》中的一句话: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这里的念念不忘,似乎理解为动态的,更为贴切。因为,一切一切的根源就是自己心中的观念决定,观念也可以改成认知,认知不升级,行动不可能升级。而你念念不忘的是如何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行动,来实现心中的那个目标。
态度,影响行为,而行为又会影响自己的状态。不改变态度,你的行为便永远停留在封闭、自我挣扎中。
改变态度,由改变习惯使然。《习惯的力量》其中有一段话:“一些习惯比起其他习惯在重塑学习和生活方式上更有影响力,它们就是核心习惯,影响着人们的工作、饮食、玩乐、消费和沟通方式。核心习惯能启动一个进程,久而久之将改变一切。”
思考一下,自己的核心习惯是什么?
一个核心习惯,有时可以带动着无数个正确的习惯,就像书中说的,核心习惯能够影响其他的生活态度和方式,进而改变一切。
摘录原文:(自己的翻译)
The hope for informed gossip is that there are distinctive patterns in the errors people make. Systematic errors are known as biases, and they recur predictably in particular circumstances. When the handsome and confident speaker bounds onto the stage, for example, you can anticipate that the audience will judge his comments more favorably than he deserves. The availability of a diagnostic label for this bias– the halo effect-makes it easier to anticipate, recognize, and understand. 人们对流言的希望在于人们所犯的错误有其独特的模式。在特定情况下,可以预见的这种误差被称为偏差。例如,当英俊自信的演讲者走上舞台时,可以预见到观众对他的评价远比他应得到的更为有利。这种持偏见的判断标签的有效性——光环效应,让预测、识别和理解变得更加容易。
This is the essence of intuitive heuristics :when faced with a difficult question,we often answer an easier on instead.,usually without noticing the substitution. 这就是直觉启发式的本质:当面对一个困难的问题时,我们通常不关注取代,而以一个更容易的方式回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