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自己边看书边等待女儿上中文课的间隙,沉浸在书中的思绪却忽然被离身边不远的、一个小男孩儿的抽泣声打断。
孩子一边哽咽地抽泣,一边向他的父母道出了缘由:原来,是因为他在刚刚结束的每周的听写生字小测试中,出现了几个错误,他不敢回教室,怕老师责备。
从侧目的背影猜测,孩子不过7、8岁的光景。双肩因抽泣而不停地上下抖动,他等待着从父母那里寻得一丝温暖和安慰。
妈妈却毫不理会孩子的哭泣,变得有些不耐烦。
“快回到教室去” 孩子的妈妈对孩子严声呵斥。这样的强势语调让一旁的自己有些惊异。
孩子没有得到妈妈的安慰不说,反听到妈妈 “命令” 爸爸”道:“带他回教室去,你陪着”。最终,孩子被“言语相逼”地由爸爸带回了教室,继续上课。
一幕“强势妈妈”的现实剧,表面上算是风平浪静。
自己的思绪却有些波动。
几日前读到在大学里作老师的好友发的一篇文章,标题:命运特别苦的一种人。强迫、命令别人听自己的 … 提到这样一位妈妈,在家里非常要强,家里的大事小情都要听她的,一旦得不到满足,就各种方式迫使家庭成员就范。时间久了,让整个家庭非常痛苦,每一位亲人都有挥之不去的惊悚记忆,亲人之间的隔膜和仇恨也日益加深。 这种心理模式在佛法中有很精确的定义,就是“我执”——凡是“我”认为对的事情,大家都要这样认为;凡是“我”决定的事情,别人就不能更改。就是凡事都要顺着“我”的意思来,否则就不行。
联想到这位妈妈。
首先,孩子因一些小错,就伤心难过,可以想象,平时妈妈对孩子学习分数的刻意追求,容不得半点错误!这样偏执的要求势必培养出一个事事要求完美的完美主义者。
在这种“高压”下,如遇到一个心理承受能力强的孩子,通过自我不断调整,也许可以勉强面对;遇到一个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孩子,便会不堪重负。可能会导致孩子不容易快乐,也许这种不快乐会伴随孩子的一生。
还有一个和强势妈妈相匹配的词,便是“高音量”。
不少人认为家庭是让人放松的地方,无需注意说话音量的问题。其实在家庭生活中更要注意说话音量的问题,特别是对你身边的亲人。与他们说话需注意分寸,而非大喊大叫,用音量不能解决问题。
在家庭的沟通中,对待孩子和伴侣,可能我们以为自己的说话声音很正常,其实我们的声音已经显示出过激的状态。
家庭是给人温暖和爱的地方,但没有一个人能从大嗓门或吼叫中感觉到爱。
作为妈妈,控制好自己说话的音量才能更好地经营自己的家庭、维系好和亲人们的关系。
都说言语是世间最伟大的魔术,透过说话的语气、语调、音量,我们可以看清一个人的内心。
曾读过余秋雨先生的一篇催泪之作《门孔》。笔墨娓娓道来谢晋导演和其几个智障子女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作为父亲的胸襟、柔情和慈爱。
那种爱是,不为一种成功而感动,不为一时的辉煌而感动,也不为一种挫败或者名望而感动。是一种为生命自然形态中所能承载的那些曲折,那些记忆,那些生命的每个日子中坚强面对的点点滴滴,而付出的心血和汗水的感动。为这样一种胸怀,宽容,智慧,豁达,不折不饶的精神而感动。
转到这位妈妈身上。如若她换一种方式呢?耐下性子,给孩子满满的一个拥抱,或轻声细语地说:“没关系,下次努力。” 孩子弱小的心灵便被爱瞬间温暖。
请好好呵护孩子那颗弱小的心灵!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