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志雄
“人世里的波折其实也和果树一样。有时候我们面临冬天的肃杀,却还要被剪去枝桠,甚至流下了心里的汁液。那些懦弱的人,就不能等到春天,只有永远保持春天的心情等待发芽的人,才能勇敢地过冬,才能在流血之后还能满树繁叶,然后结出比剪枝以前更好的果实。”
这段话摘选自林清玄先生的散文《发芽的心情》,记得我上小学六年级的时候,马祥松老师在我的一篇作文后写下了这段话。每当遇到困难想要退缩时,就是这段作文评语给我鼓励,让我心怀希望,勇敢面对生活的波折和风雨。
是的,我们应该有这样一颗心:柔韧,坚强,并且永远不失去希望。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相信一定会“柳暗花明又一村”。在人生旅途中浮沉颠沛的时候,我们也能淡然说:“莫问天涯路几重,青衫侧帽且从容。”
后来我产生这样的疑问:同样面对果树的花开花落,生死枯荣,作家能够感触很深,并由此引发对生命的思索,我们为何却没有这般感触呢?所谓触景生情,我们触的是同样的景,生的却是不一样的情。
我依稀记得有人说过,其实风景或所见物事也是一种情感状态。这大概点出了所见风景与我们内心情感的一种感应关系,一感一应之间,才见风景,才见真心。如王阳明南镇观花时说的:“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易经》咸卦有辞说:“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止而说,男下女。是以亨利贞,取女吉也。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传统文化中,感应关系到处可见,我们从否卦和泰卦的卦象来看,否卦是乾在上坤在下,阴气下沉阳气上升,没有交感,泰卦相反,坤在上乾在下,阴阳可以交而有感,故而为泰。
感应,重要的是一颗敏锐的心,我想,诗人和艺术家的心是最敏锐的。比如我们经过一条樱花大道,诗人感慨说:“多美啊!这已是整个春天了,我的生命在这里融化。”而一个做测绘的工程师经过,只会得出一组诸如长宽之类的数据。
我常常感慨,当下人们的感应是很迟钝的,匆忙出没于花海之间却也未必知感花的存在和芬芳。人们似乎是习惯了人造物的存在,习惯了感官上的无端节制或放纵,渐渐的,自我意识和对自然的感应钝化了。也许这个时候,我们内心最希望有片刻的闲暇去凝望天空,去亲近自然,真切,简单,毫无保留,可以消除灵魂与生命相互厌倦的部分,与自然万物建立一种关系,一种生命之间的相互观照。
进入同济大学哲学系,我跟着老师研习佛学,更能读懂林清玄先生的文章,他受佛教思想的影响也是很深的。在读《金刚经》的时候,一句“应无所住生其心”让我有了新的体悟,我们应该持守一颗怎样的心呢?是之前的柔韧坚强的心,怀着希望的心,还是后来我所觉知的敏锐而善感的心?佛陀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如果一定要有一颗心,应该是一颗纯粹的心,也就是清净心。
纯粹的心离垢离障,安乐无染,远离贪著,远离颠倒梦想,无有挂碍。有这样一颗心,纵使深处尘世,纵使面对的人事都粗糙不堪,我们仍然可以像庞蕴居士说的那样:“身现凡夫事,内照自分明。”
可是啊,在这个时代里,持守一颗纯粹的心是非常难得的,就像纯粹的生活已渺不可得。同时又是最简单的,就像僧人所说:“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平常无事,着衣吃饭,困来即卧,愚人笑我,智乃知焉!”愚者笑我,不解我所修行只是平常无事;智乃知焉,所知者何?知我拥有一颗纯粹的心。
庄子说:“于事无与亲,雕琢复朴,块然独以其形立。纷而封哉,一以是终。”同样是说我们应该持守一颗存粹的心,对于世事不分亲疏没有私念,丢弃一切修饰,恢复原本的质朴和纯真,安然地把自己的形体立于世间,我的内心已经安定,面对世事纷扰,恪守真实的自我,不惑不移,不困不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