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者》(The Giver) 读后感 | 在别人的回忆中生活,并不是我们此生的目的。

文:Ruby Li

这部荣获1994年Newbery 金奖的作品, 给人们这样的思考空间:生命所有可以获取的记忆里,格式化思想意识、行为方式背后,什么赋予我们生命的意义?

-1-

故事的小主人公Jonas,成长在这样的社区环境中… 孩子从出生到步入老年,一代代人恪守既定的规则,这类规则诸如:

Use precise language

使用恰如其分的语言

Wear the assigned clothing

穿被指定的衣服

Obey the curfew

服从(严禁的)戒规

Never lie

永不撒谎

……

人的一切感知,公平、痛苦、嫉妒、怨恨,在这里没有栖息之地;没有胜者和败者的竞争;不允许有任何思想的不同。人人似乎被训练成计算机中的程序,只有名字。(没有姓)

美国作家David Foster Wallace,曾在Kenyon 大学毕业典礼上,做了一个主题演讲——《This is water》。

演讲以一个小故事作为开场:有两条年轻的鱼游来游去,碰巧遇见一条年长的鱼从另一边游过来,老鱼向小鱼点头示意,打招呼:“孩子们,早上好。这里的水怎么样啊?”

而这两条小鱼继续游了一会儿,其中一条鱼儿终于忍不住问另外一条: “究竟什么是水啊?”

可见,生活在水中太久,已经不知道什么是水了。

人的思维模式,很容易固化,甚至是退化。

【反思】:父母或许可以给孩子’定制’一条更好的路,让他们少一点坎坷,少一点挫折。就像Jonas 生活的社区,上一代将定制好的记忆模式,一代代沿袭下去。

可是,作为接收记忆的下一代,他们失去的是为自己做选择的能力,这种能力的缺失总有一天会让他们品尝一种更大的痛苦。Jonas 居住的社区,人们刻意选择逃避这种痛苦。

没有一个父母能永远陪伴着孩子,当你成为拐杖,他们也就失去了为自己做选择的能力。

-2-

Jonas 眼里总是看到不一样风景,冥冥之中有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世界召唤着他… 尽管心底深处的那个声音,让他想成为那个真实、不一样的自我,可社区长辈人的榜样和行为模式,让他即使拥有好奇心和渴望,终是难以言辞。

人性精神的潜意识里,都试图超越自我,去寻求一种不一样的东西。

Jonas 在十二岁庆典这天,作为“receiver -in- training “的当选人,接受了社区为他安排的 “predetermined Life Assignment”。一位神秘的老人,将传递给他生命的记忆。

老人称他自己是“The Giver

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冥想、意象写作手法,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在记忆的传递过程中,坐着雪橇在雪地里滑行,畅游在冰雪的世界里,给Jonas带来无比的快乐。可同时,腿部受伤引起的疼痛,让他感受到生命中无法预测的意外和危险。好与坏,悲与痛,总是存在我们的生命中。任何事都存在两面性,像是镍币的正反面;像是天平的两端,需要保持一种平衡。

Jonas 在大海中航行,金色眩目的夕阳让他惊叹。他懂得了生活中,并不只有一种色彩,人们每天看到的各种色彩,隐喻着生活中真实的一面:时而明亮,时而晦暗;有善意,也有谎言。

-3-

意愿和认知,取决于看风景的人。

“人,首先应是个体的自觉人。” 弗洛伊德《理想的冲突》中如是说;同样,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也提到:不是让一个人,成为什么样的人,而是一个人, 成其为人。

Jonas 从“The Giver”那里获得了不一样的记忆:那是一种冲破几代人固有思维模式的思想的跳跃:发现内心呼唤着他的、真实的自我。他,不再压抑自己。

只有跳出思想意识禁锢的牢笼,人的身心方能畅游于广阔天地间,去发现小小的惊喜。

-4-

在别人的回忆中生活,并不是我们此生的目的。

试想,假如生命即将终结,我们最想做什么事情?一定是尝试自己想做但不敢做或是一直没有做的事。

在电影《The Bucket List》(遗愿清单) 里,两个身患绝症的老头儿就做到了。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开启了一段隆重的冒险之旅:跳伞,开跑车,纹身,看金字塔,去中国…随着清单上的列项逐一被划去,他们明白了生活的含义,也发现了那个一直隐藏起来的真正自我。

回到书中,最终,Jonas反其道而行之,带着新生儿Gabe选择了出逃,去寻求一个全新的世界…人,冲破一成不变,被设定的思维行为模式,是需要何等的勇气!

Jonas的逃离,是一种自我识辩能力的觉醒。

人的天性能够长期潜伏着,而到有了机会或被诱导的时候就复活起来。就好像《伊索寓言》中的猫变的女子一样,她坐在餐桌的一头,坐得端端正正地,可是有一只小鼠在她面前跑过的时候,她就不如此了。

现实生活中,人应有意识去发掘一个重要能力:思维能力。

不同的思维方式,会产生不同的行为方式,继而产生不同的结果,最终才会表现为不同的生命状态。

世间有那么多不同的高度、不一样的视角,这么的丰富和复杂,每个人的解读都会打开一个新的世界。

用毛姆在《月亮和六便士》中的一段话,作为结束语:“一般人都不是他们想要做的那种人,而是他们不得不做的那种人。我们都是一般人,不得不做的那种人。但是现在,我想要改变了。我想要说的,我想要做的,我想要成为的那种人都应该慢慢在我的行动下实现。”

愿我们做自己的摆渡人。

附女儿读书笔记

***(个人拙见:作品主题“The Giver”,背后隐含的哲理,对于9~11岁孩子的理解能力,有一定的深度。建议父母们同孩子阅读时,从简至深,给孩子一些指导)

摘录原文:

“Sometimes I wish they’d ask for my wisdom more often– there are so many things I could tell them; things I wish they would change. But they don’t want change. Life here is so orderly, so predictable– so painless. It’s what they’ve chosen.”

Jonas reached the opposite side of the river, stopped briefly and looked back. The community where his entire life had been loved lay behind him now, sleeping. At dawn, the orderly, disciplined life he had always known would continue again, without him. The life where nothing was ever unexpected. Or inconvenient. Or unusual. The life without color, pain, or past.

What did that matter? If he stayed, his life was no longer worth living.

All of it was new to him. After a life of Sameness and predictability, he was awed by the surprised that lay beyond each curve of the road.

When the memory glimpses subsided, Jonas was left with the gnawing, painful emptiness. He remembered, suddenly and grimly, the time in his childhood when he had been chastised for misusing a word. The word had been ” Starving.” You have never been starving, he had been told. You will never be starving.

The memories had fallen behind him now, escaping from his protection to return to the people of his community. We’re there any left at all? Could he hold onto a last bit of warmth?

Did he still have the strength to Give?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授者》(The Giver) 读后感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