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于《芳华》:归属感源自真心相惜

那时芳华,最终要随时代一同消逝,如一春繁花凋零作尘,不再被人记起,当偶尔被人记起的时候,也难免尽是唏嘘,一声长叹被碾碎在时代计程车深深的辙痕里。

蒋勋老师曾说:“快速而进步的通讯科技,仍然无法照顾到我们内心里那个巨大而荒凉的孤独感。”《芳华》历经文革后期到改革开放新时代,也许时代是符合马克思进步史观的,但我更看重的是一个与我们的生存息息相关的问题,即生命的归属感。

何小萍的父亲在农场劳动改造,母亲改嫁,自小就没有感受的家的温暖,她是家庭的“局外人”。后来参军加入文工团,本想,军人不会被人欺负,会受到尊重,却一直受文工团女兵的排斥,她是文工团里的“局外人”。后来,她陷入绝对的孤独,以疯癫的方式弃绝那个曾弃绝她的世界。

有多少人会习惯时代的冷漠,习惯那彼此的排斥,习惯那平庸与粗糙,并不再相信人内心的细腻温润!

那样的境遇里,我没有看见芳华,目之所及,尽是荒凉。

“这些年你还好吗?”芳华已逝,小萍对刘锋一句简单的问候打动了我。影片里说,一个始终不被善待的人最能懂得善良,并珍惜善良。就那样一句问候,一个欠了十数年的拥抱,一直被排斥放逐的“局外人”找到了自己的归属,如漂泊无依的小舟从此泊于港湾。

据存在主义哲学的论断,我们的生存就是一种被抛弃的状态。被抛弃在无滞的时光之流里,命定地随波逐流,慢慢老去,向死而生。被抛弃在深深的红尘中,独自面对生死,独自面对繁华与废墟,独自承受与生俱来的各种惊扰。

既然每个生命都承受着各自的艰难,既然我们生存的境遇难免粗糙暴戾,何故不能彼此善待呢,善待随缘相遇的彼此?

观影有感,感于那时芳华,惟愿每个人都相信真心,相信善良,相信美好,若遇到真心相惜的人,从此泊心。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感于《芳华》:归属感源自真心相惜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