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笔记 :关于意识形态

读完《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首章,虽未彻底解得文中深意,但也有所得有所思。在此引用马克思的一句原话以作开篇:“迄今为止人们总是为自己造出关于自己本身、关于自己是何物或应当成为何物的种种虚假观念。……他们头脑的产物不受他们支配,他们这些创造者屈从于自己的创造物。”(《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序言》)

对意识形态的另一种表述

资产者或者某一阶级,为了获得谋划已久的成功或捍卫已经取得的成果,必然从两个方面做功夫,即话语和行动。当其阶级取得话语权的时候,所表述的思想观念一经重复使用就变成似乎达成社会共识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意识,虽然一致意见也未必是真理,但民众往往酣睡在那些语言编织的美梦里。

然而,所谓的意识形态不过是统治阶级的狭隘利益和独断话语的修辞方式而已,为自己的阶级统治寻求合理性根基,并且还要把自己的阶级属性伪装起来,把自己说成是救世主,是比之前一切阶级都先进的阶级,甚至没有阶级的局限而可以照顾到全人类的普遍利益。正如马克思所说:“资产者的假仁假义的虚伪的意识形态用歪曲的形式把自己的特殊利益冒充为普遍利益。” “每一个企图代替旧统治阶级的地位的新阶级,就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抽象地讲,就是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唯一合理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所以我们要从那些华美的语言修辞中摆脱出来,运用自己的直觉或理性去拨开云雾看清意识形态被掩饰的真实意图。

另一方面,“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是被意识到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意识形态的虚假也在于此,它虽然把派生自身的社会根源遮蔽起来,并把自己打扮得像是派生者一样,从而让人们忽略它自身的真相,但只要我们轻声问一句,意识形态本身何以可能,那么一切伪装会失去根据而瞬间瓦解,从而让那些被遮蔽的真相显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在这一点上是没有疑问的,根据唯物史观的要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只不过是某一特定历史阶段对社会存在的些许反映,这就是说社会意识只有与当下的社会历史阶段相吻合时才具有其自身的根基,也就是在特定历史语境中展现自己的合理性。所谓意识形态是最能迎合历史的,它把握好自身所处的历史情境,把话语权转化为华美的修辞方式,并不知不觉地将自身的根基也就是具体历史前提掩盖起来,让人觉得它是在为真理言说或者它就是代表真理本身。

国家内的一切斗争,不管是为了民主还是专制,还是其他政体模式,其实只是在为一个虚幻的共同体言说罢了,就看哪一种言说更能切合当下历史的语境了。如英国圈地运动时所牺牲的那些人的利益,怎能是资产者的几句话语所能掩盖。我们必须清楚,意识形态作为一种观念,产生于人们自己所创造的社会关系,而社会关系根基于物质生产,所以要回到根源上去揭示意识形态的秘密,以及看清那些“自称为狼,也被人看成是狼的绵羊”的咩咩叫声和那些“同现实的影子所作的哲学斗争”的真正本质。

批判意识的退却

批判意识的退却是当下社会由于批判意识形态崇尚唯物观念而走入的另一个极端。

一方面是社会的力量过于强大,包括智力的和物质的力量,这种力量强大得足以将个人实行完全的统治,个人往往在社会强力下只好被迫选择随波逐流,因而放弃自己的话语。另一方面是国家机器或者代表统治阶级的政党极为强势,它是制度的制定者,并同时操控了新闻提供者,于是很多策略性的话语本来只是作为假设也只能作为假设被提出,但几经垄断性地重复就渐渐变成让人们一致认同的定义或者需要一致恪守的命令。而且,我们之前回到物质生产上去批判意识形态,然而意识形态之病未被根除,却有新病蔓延即物欲膨胀的社会里出奇的沉默。

或许我们推崇唯物观念的时候未曾想到过会有这样的结局,对于意识,我们需要从物质那里寻得其根基,但整个社会成为一个物化的社会,即是一个死的社会。这就是所谓的和谐,大家对统治阶级的观念达成一致意见,并主动或被动放弃自己应有的话语权。我们之前批判哲学,批判那些以语句批判语句的斗争,因为改变世界远比解释世界更好。但现在的极端是哲学的沉默,整个社会的沉默,连之前绵羊的咩咩叫声都在同一化的声音中消失了,那些同现实的影子所作的斗争也在和谐的浪潮中被合理地剥夺了。

科学与经济成为新意识形态

当宣布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的时候,科学技术已经从生产力那里分离出来而成为一种意识操控社会的运行,很多与科学八竿子打不着的学科也跟风似的在前面加上科学的头衔,并得到人们一致的认可;当决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候,经济也已经从物质领域分离出来,成就一种强有力的话语权,并向这个社会宣布自己的合理性,于是人们软弱地被经济这一新兴的意识形态所掌控。当下若是某人在公共场合说科学与经济并不重要,大家会说这人是疯子或者醉汉,因为这两样东西已经成为意识内化于人们心中了。

这是怎么做到的呢?一方面,我们不得不承认科学是代表生产力,为我们的生活创造很多便利,经济是物质基础,是人类一切交往形式或生产关系得以建立的根基,人类社会的进步只有在这两个方面的基础上才可能。但我前面说过,资产者或者某一阶级,为了获得谋划已久的成功或捍卫已经取得的成果,必然从两个方面做功夫,即话语和行动。

话语即是前面所谈论的意识形态,用以宣布自己的合理性,并且是唯一的合理性。单靠这话语还不够,还需要行动,所谓行动即是去制造并操控人们的需要,从而实现统治。然而我们要清楚,很多被创造出来的需要是虚假的需要,并不是我们真实的需要,但我们的真实需要却经常被那些虚假的需要所取代或压抑。

科技与经济都是没有价值维度的,用之善则善,用之不善则恶。我们本来是需要科技创造的核能服务生活,而核能却变成武器,我们还在为这一国防上的安全感而沾沾自喜,我们需要卫星为生活带来便利,科技却使得卫星变成军备式的国际竞争。经济也一样,我们需要改善物质生活,然而当经济跨越发展的今天,各种社会问题难以解决,人们也难以谈及幸福感。

我们的真实需要是什么?我们需要思考和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原以为对意识形态的批判也就够了,但当我们回头时发现,作为行动的依据,我们推崇的科学与经济也从当初的根基里破落而出,抢占了意识形态的领域。正如马尔库塞所说,这样的社会将变成单向度的社会,人将变成单向度的人。

个人陷入更彻底的异化与迷茫

首先是生活目的变成生活的手段,甚至使生活走到自己的对立面。不同于马克思其他地方谈及的异化问题,这里可以说是人们与自己生活本身的异化。生活在于幸福,工作在于生活,而迫于现实的压抑,人们往往陷入无休止的工作状态之中,生活已然变成填得满满的日程表,一切选择仍旧是出于自发或无奈而非自愿,长此以往也就把这状况当作理所当然了。我想,国家是人的国家,社会是人的社会,不管处于怎样的发展阶段,处于怎样的社会分工,将劳动者的地位压得比机器还低,这是社会发展的失败,我们又有何理由沾沾自喜呢!

其次是个性化与同一化的问题。我们的社会看似人们都是自由的,都在自己做出各种选择,但却无意识地正在屈从于同一化的趋势,在这种时候人们将陷入迷茫。一方面,我们不知道自己的真实需要,并多把那些无足轻重的东西当作生活的必需品,而那些真正的生活必需品却渐渐的被忽略。另一方面,我们盲从于社会之风,也不再理性思考这社会之风的合理性,随波逐流成为理所当然。

再者是以自己的所造物来标识自己。在宗教观念里,人也是高贵的存在者,因为上帝根据自身创造了人,但之后,人们不愿承认了,自己变成了创造者,打着征服自然旗号的创造者。这是一种错觉,一种集体的错觉。我们没有征服自然反而屈从于自己的创造物,机器化的大生产对人个性的压抑或许就是这样。而且,我们标识一个人的时候不再是以前那些高贵的话语了,而是诸如好车好房之类的创造物,人感觉已经不是自己了,也不知自己的目的在何处,看似阳光明媚却是广袤的黑夜。

还有就是意识形态从阶级向个人的转移。意识形态本是某一阶级为掩饰自己的真实意图而摆出的为全体人民的利益言说的虚假姿态,若是话语权在官商阶级的手中,那么意味着工人农民失势,就拿共同富裕观念来说,最后财富还是集中到很少的人手里。但现在是另一种情况,也就是意识形态由阶级的变成个人的,每个人都想把自己的利益宣布为合理的且认为应当得到整个社会的普遍认可。然而,人们这样的诉求只是从一个牢笼挣脱出来再进入另一个牢笼。这些方面所表现出的其实是个人存在的局限,也是马克思所要批判的市民社会的局限。从人的异化到人的真正解放,市民社会必然是一个障碍。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笔记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