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社会的合理性在哪里?我们如何做会更好?我们的每一次选择基于何种原则?国家如何决策以至实现更多人的利益?个人如何处理与他者的关系以实现共同福利?……这些问题是现在我们急需思考的,然而在当下中国,伦理学似乎面临着许多障碍,举步维艰。我想讨论的就是我们为什么需要伦理学。
首先是新旧价值体系的交替时期,往往出现道德失范的状况。中国现在可以说处境略有些尴尬,前现代、现代及后现代都掺杂在一起,如熊培云先生所说真是三代同堂了,在这样的状况下,人心不定,伦理学尤为重要却难以谈及。我们需要一个好的社会秩序,以保证自己所要的幸福,但这一秩序立于何处却是个问题。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而独尊,之后佛教传入,并形成儒释道三教并存的状况,很多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以某种文化为根基建立自己的内心秩序以及社会的秩序,社会秩序重要但个人内心的秩序也是不可忽略的。然至清末,国人开始寻找新的出路,或改良或革命,企图结合国外的思想体系或全用国外的体系来开创中国新的局面。五四以后态度全然明确,即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被赋予原罪,而将西方民主科学恭迎进门,自由思想也紧随其后。儒家思想的原罪,实为人之罪而非文化之罪。到文革时候对传统的排斥达到顶峰,破四旧把中华民族的命根都破了。我们知道,外在的秩序诸如法律制度之类可以迅速被废除并重新建立,但一个民族内心的秩序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废除或建立的,那是一种文化习俗根植于心,很多冠冕堂皇的字眼,不管在西方是多么的响亮,一旦到了中国也只有在中国人民内心的文化习俗的普遍认同下才能显示其合理性及构建社会秩序的功用。经历上个世纪的风雨,有了现在这个尴尬的局面,即旧秩序以及一切旧的文化价值在慢慢退出历史,而新的价值体系似乎没有如期而成。中国现在的诚信缺失人情冷漠等等状况,何尝不是伦理学所应该深思的问题,但其根本也许也要追溯到此。我们国情与西方差异很大,西方的道德大多是在宗教层面上,但中国可以说是没有完整意义上的宗教,能代替宗教而建立起一套完整成熟的价值体系的是传统文化。但现在中国传统被赶下台,西方式的上帝也死了,人内心的秩序如何建立,又有何外在的标准可以效法?是八荣八耻科学发展观之类的政治术语还是知识分子常常谈及的自由民主?人的内外两重秩序都在动荡,对于伦理学与其说任重而道远,不如说是举步维艰,与其说举步维艰,不如说是其显示价值的时代。
其次是学校教育及家庭观念的歧途。在我们国家,学校教育也是屈从于国家的,并趋附于时势,我们的方针是科教兴国,随后是人才强国。所以学校自然也是打着科学至上的旗帜,那人才呢,不,应该多为“人材”吧。我们知道,科学虽然好,但是没有价值向度,并且不关心人的生活也不回答什么是幸福,什么政体更好等等问题。“是”与“应该”是两门重要的学问,一个社会缺其一便不可,科学大概也只能告诉我们“是”吧,“应该”的学问应何去何从呢!从小老师就教我们要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这是真理,但现在细想,这还不够,知其所以然还得知其所当然。这样的教育往往是牵着学生往外跑,于是耽于外物便把内心本来应当坚守的很多东西遮蔽了。我想,伦理学就应该是这解蔽的学问吧。还有家庭也随波逐流,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家庭也以经济收入为立家之本。于是工作的人群以挣钱多少为目的,学生也是以谋个好职位为前途。伦理、道德、价值等等词语显得很苍白,幸福、善、意志等等虽有谈及也只是生活化经验化表面化的说法而已,说完之后生活还是照旧。
再者是功利主义的变态,或者说一种好的价值观念往往在现实中被正经歪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家经济实力超日本而位居第二,但经济只是中心而不是全部,我们的生活除了需要钱还需要很多东西。一个社会应该在一个整体系统中运行才是健康的,政治经济文化怎能有所偏颇,偏了任何一方的社会都是有问题的社会。当初亚当-斯密著《国富论》,同时也有一本《道德情操论》,人们往往缺乏整体系统的视野而只取其一。国富又如何,若富的只剩下钱的话,幸福也将无从谈及。在经济中心的趋势下,所谓正义渐渐变为单一的分配正义,至于伦理,要么不谈及,要么被拉到一个很低的层面上来蜻蜓点水般的说一说也就罢了。共同富裕本是个好理念,先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再带动后富者。其实这个决策的内在立足点是功利主义,即希望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但结果是,财富集中到了很少一部分人手中,严重贫富分化,共同富裕变成了一句谎言。在这些好理念走向预期结果的背面之后,人们还会对那些冠冕堂皇的理念以及价值观念抱多少期望呢!在批判个人失诚信于社会的时候也应该想想,很多人内心的诚信多少次受到社会的伤害啊。
再者是个人的观念积重难返,后现代的很多特征尤其明显。西方宗教里,人是位格的存在,也即是人的本质规定在于其在上帝面前是什么样的,中国传统里也有天命之敬畏,而现在人都从自己本身去认识自己而失去一个更高的标准,在某些层面上人如同面具,没有本质的规定性,也没有更高的准则假以行事,普遍必然的秩序也就不可能了。自由是我们经常触及的词汇,但现在却存在很多问题,一方面,人们喜欢跟着感觉走,心中不会考虑确定的秩序,也没有较高的准则或标准的参考,于是自由往往容易失去边界,另一方面,我们渴望的自由一旦实现了,选择的空间也大了,不确定因素也就多了,我们需要很多精力去整合信息,去做取舍,于是很多人的人生陷入无尽的迷茫,有的人甚至以自以为是的价值观作立足点做出的选择将自己引入歧途。还有,在我们国家的另一个状况是国家过于强大而人却相对弱小,于是人大都只是随着国家和社会的意志在前行,难以谈及自由意志。这样,自由这一话题就显得复杂了。另外一个问题,当下的人在个性化与趋同化之间摇摆,一方面人们显示出极大的差异性,各处标榜其个性的突显,但却同时陷溺于平均化、平面化的生活方式。若是站在一个更高的地方俯视生活,会发现我们的生活正在普遍趋同化、低级化、庸俗化,即使在现在较文明的时代,人们所能达到也只是灵魂的欲望层面,也即是一个很低的层面,远不及理性与激情。欲望的膨胀使得人内心的秩序失调,于是外在的秩序也是脆弱的。还有,当初上帝根据自己的形象创造人类,现在人们渐渐失去上帝这个信仰纬度,他们成了创造者,并且以自己的创造物标榜自己,比如名车好房之类的东西渐渐的成为定位人的标准了。人心不定,社会秩序不定,所谓的幸福便是漂浮而无根基的,甚至以幸福为名义毁掉幸福的也大有人在。
最后,我们需要保护好那些可以道出人的本质并能为人构建美好蓝图的词汇。诸如道德、正义、公正、博爱、善等等,这些词汇对于个人可以在内心建立一个很好的秩序,因为人往往是跟随着自己的心在前行,对于国家则可以构建一幅完善的社会图景。现在的状况是,这些词汇渐渐被市场经济中的那些术语所取代,很少人有闲暇去谈及这些词汇,即使谈论也是要么纯属学术探讨要么为现实生活加些冠冕堂皇的花边。我们希望能做历史的拾遗者,将这些词汇重新提出来,并赋予其时代的力量。
若非得理,何以安心!且行且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