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素食主义时,我们在谈什么 |《不流血的革命》读书笔记

《不流血的革命》

对于古往今来的许多人来说,不吃肉是一个既定事实:对于他们来说,肉类食物太稀少或太昂贵了。而在那些能够负担得起吃肉的人当中,也有许多人选择不吃肉,原因则各不相同。

当我们研究数百年来人们的观念是如何形成的,重要的是,要理解他们的行为和他们当时的情境,而不是以今天的标准判断对错,唯有这样,才能反思我们当今社会的观念。而本质上,人类社会是健忘的。早期素食主义者精彩而被忽略的人生,总是被随意地散落在历史篇章间。他们塑造了今日的你,塑造了你思考自然的方式,以及你为什么老是被提醒要多吃蔬菜、少吃肉。

现如今,我们享受着过去不可想象的繁荣程度,人均肉类消费量不断攀升,但另一方面,我们也面临着气候变化、全球贫富差距拉大、粮食浪费等严峻挑战。

也正因如此,我们摘编《不流血的革命:素食主义文化史》一书的推荐序,以期和读者朋友们围绕——吃肉,不吃肉,少吃肉,甚至免费素食主义(freeganism)的话题展开讨论,共同迎接这场“不流血的素食革命”。

特里斯特拉姆•斯图尔特介绍《不流血的革命》
《不流血的革命》是一本精彩有趣的书,它以素食主义为线索,讲述了近四百年来的欧洲文化发展史。

在欧洲文化的语境中,发生在1688―1689年间的英国“光荣革命”常被称为“不流血的革命”,因为那是一场没有暴力冲突和流血牺牲的革命。本书也名为“不流血的革命”,但它与英国的“光荣革命”没有关系,而是特指“饮食革命”,即从以肉为主的饮食习惯尝试转变为素食,同时以素食的方式来重新审视人与动物、与自然环境、与自身健康等的关系,由此试图建构一种新的生态秩序和价值观。在这个意义上,素食这场“不流血的革命”或许更为“光荣”。

谈到素食,人们心里闪现的第一个词可能是“动物”,第二个词可能是“营养”,第三个则可能是一个问题(不妨把它称为“素食问题”):“关心动物与我获得营养(健康),哪个更重要?”我们会发现,在“常识”的意义上,“素食问题”间接地将人的生存与动物的生存对立起来,使道德关怀和责难在“困境”中展开张力,也使得这种思考具有剧烈的冲突性。不过,“素食问题”所带来的“困境”并非真实的困境,我们需要以科学重新审视“常识”。人们普遍认为,长期匮乏动物性蛋白质等营养元素,可能不利于健康,甚至可能导致疾病。但事实上,这是一种严重的误解。在广义素食的意义上(这时食料范围包括植物和藻类,还包括蛋类和乳品),素食可以完全提供人类所需的每一种营养物质。

换言之,素食与全面膳食(这里特别说明,以营养学的规范术语表述,与“素食”相对的概念是“全面膳食”,而不是“肉食”),在营养物质供给覆盖面的意义上,没有任何差别。除非是处于供给不足或种类单一的境况,目前的营养学研究尚未发现素食对健康的负面影响。反而是,在流行病学研究的意义上,素食对健康具有明显的正面影响。因此,那种“常识”只是人们长久以来的一种偏见。在现代科学之光的启蒙下,相信越来越多的偏见都将逐渐呈现出背后的真相。当然,素食主义并不是仅仅出于关怀动物,它更是出于对人的健康、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资源分配、社会正义、生命意义等多重主题的关切。素食主义处理的不仅是人与动物的关系,更是人与人之间,乃至人与心灵之间的关系。这些更为深入的议题,都在本书中有相关的精彩讲述。

《伊甸园里的亚当和夏娃》,油画,Johann Wenzel Peter,作于1800—1829年间,现藏于梵蒂冈博物馆

(来源:Wikimedia Commons)

作为一种具有全球性影响的社会思潮,现代素食主义诞生在工业社会。其社会原因大致有两个方面。其一,物质生活的足够丰富为人类反思饮食提供了可能性。素食观念古已有之(往往伴随着宗教而存在),但就如同饥饿时不可能考虑节食,食物匮乏的情境下也无从谈论素食。故而在古代,无论选择何种饮食方式,宏观而言都是被动的妥协。进入现代工业社会后,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使人类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物质条件对基本生存需要的束缚。人类在饱食之余开始思考饮食的由来与意义,素食从此才是出自理性的选择,方生成伦理的意义。其二,破坏自然引发的灾难为人类反思饮食提供了必要性。19世纪以来工业的高速发展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地球母体的自我修复功能,严重受损的自然以复仇者的身份闯入人类生活,给人类带来了应对不及的灾难,生态和环境问题的严峻性使人类不得不重视起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明确指出,以肉食品为生产目的的动物养殖业和石化燃料的使用,是全球环境恶化的两大主因。素食主义作为环境保护中重要的主题,其严肃性日益突显。

众所周知,饮食习惯与思想观念具有高度的同构性。在现代素食运动诞生以前,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是全面膳食者。那时零星的素食者由于行为私人化,或作为少数群体局限于特定地域,因而没有影响到全世界主流社会的价值观。现代素食主义思潮的出现,为原来的饮食观念世界展开了一个新的境域。自此,环境保护也好,动物保护也好,不再仅仅是“我们”对自然生态的宏大叙事,而是内化成为每一个“我”直接面临的生活抉择。在个体最日常的饮食行为中,伴随着“吃还是不吃”的思索,新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在无声地逐渐生成。尽管这种抉择是私人性的,尚不具普遍的伦理规范力,但随着对未经反思的生活经验的重新认识,素食主义或将成为人类未来生活的新伦理观。

日式素餐(来源:Chris 73 / Wikimedia Commons)

本书的英文书名直译为“不流血的革命:1600年以来的素食主义文化史”,严格来说,如果副书名中加上“欧洲”两字会更为精确。毕竟本书没有涉及欧洲(和作为欧洲殖民地的印度)以外的全球其他地区,特别是,没有涉及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地区。当然,考虑到本书原本是面向欧美世界的读者,本不必苛求。然而,如果从更广阔的视野来看世界素食观念的发生和发展史,那么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地区,它们在历史上一直以蔬谷为主要食物,则有着更为深厚的素食传统。著名思想家史怀哲就说过:“中国伦理学的伟大在于,它天然地并在行动上同情动物。”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东方与西方都在致力于生态共同体的构建,以期将人类与鸟兽草木、与山河大地的命运紧密联结起来。

本书的繁体中文版由两位台湾学者翻译,笔触华美,文意传神。考虑到两岸在一些语言表述上有习惯用法的差异,同时繁体版中也有一些可以理解的讹误,所以在充分尊重繁体版的基础上,我对本书译文进行了审校修订,一些段落整块重译,历时约一年。在这一过程中,天津音乐学院外语教研室张烨副教授和天津医科大学优秀硕士生牛荣荣,为此付出了许多心血精力。湖岸出版的景雁先生给予了充分耐心和大力支持,责任编辑严谨细致地审读了全稿,并给出了切中肯綮的建议。在此对以上诸位表示深深感谢!

舌尖之上是对美的品味,舌尖之下是文明精神的蕴含。愿素食带给万物更多的善与美。

王汐朋

2019 年 10 月于天津医科大学

附表:欧洲素食主义思想沿革

古代
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第欧根尼等皆主张素食主义

17世纪
初期
神学家根据《圣经》推断人类的原始生活方式应为素食

培根认为素食主义是达致长寿的有效良方

欧洲旅行者前往印度,发现当地宗教延续着素食主义传统,并以道德责任对待动物;此发现促使欧洲人开始反思自身对于人和大自然的旧有观念

中期
笛卡儿发现肉类并不适合人体机能,蔬菜食物却对人体有益,因而推荐吃蔬菜的益处,并提出戒吃肉的医学判断

伽桑狄根据牙齿的构造提出人类本来是被设计成草食动物的观点,普遍获得学术界和科学界的认同

布谢尔投入素食主义,以自身实验证明素食可以延年益寿

英格兰的清教徒以吃素表达对社会奢华作风的不齿,更鼓吹不流血的革命,建立无杀戮的平等社会

宗教极端主义者宣称上帝自得于万物之间,人类亦须以爱和仁慈善待动物

罗宾斯率震荡者信众恢复伊甸园式的素食生活

克拉布从病人身上得到证据显示,肉类是致病的原因;他结合素食主义与和平主义,指出吃肉会触发暴力冲动,可能导致战争

温斯坦利强调动物皆有神性,动物和人类是平等的,因而人类应该爱护和敬畏动物

马歇尔宣称杀害动物是错的,因为动物是神所赐予的

特赖恩将《圣经》诠释成素食宣言,坚称神存在于动物身上,因而吃肉就成为违背神的直接暴力行为

晚期
赫尔蒙特指出,转世轮回说是真实的,而神小心地平衡着动物和人类的生死比率,以便让生命链的流动保持在稳定状态

牛顿指出,神确定的律法是仁慈地对待动物,而禁止吃带血的动物只是婉转的说法,以便让爱护动物的原则在各地得到落实

伊夫林认为人类原初是素食的,并推崇素食主义饮食方式,努力与动物建立更和谐的关系

《一名土耳其间谍的书信集》指出基督教本来也是奉行素食生活的,并认为“不可谋杀”的律法应延伸至所有动物身上

18世纪
初期
利南指出,四旬期守斋是有益身心的,甚至全年都不妨照做;他的著作在全欧陆各大学入选学生读物长达半世纪之久

霍尔韦尔推动印度教思潮和“不杀生”哲学,颠覆欧洲人根深蒂固的肉食思想

切恩批判肉类和酒精会对身体造成负面影响,他的著作成为以素食作为疾病预防方法的权威

科基认为蔬菜能抑制神经性疾病,还能减少动脉瘤、血液阻塞以及坏血病的发生

中期
埃凯提倡反对吃肉运动,警告吃太多肉类食物会导致纤维硬化,妨碍血液循环系统运作,并必然导致发炎病症

伏尔泰广泛地讨论素食主义,建立起激进进步思潮与素食主义的超强联结,使得欧洲知识分子关注印度教,甚至产生众多模仿性作品

晚期
卡伦主张肉食含有过多毒性和危险性,人类应该避免食用

卢梭运用了所有证明人类原初是草食动物的科学证据,延伸了之前解剖学提出的人类与肠胃的素食关联性,提出女性乳房即为人类原初草食性的具体象征,并将之用作人性本善的解剖学证据;他的自然食物法风靡全法国

圣皮埃尔进一步发挥卢梭的格言,宣称孩童应当仅以蔬果为食,并说吃素的人确实能长相英俊、深怀美德和热情,并毫无肉体痛苦,得以享有长寿

苏格兰人崇尚薄食风气,希望通过减少肉食以践行俭以养德

迪布瓦再次强调印度素食主义的中心哲学思想乃是“不杀生”

瓦拉迪侯爵与皮戈特、奥斯瓦尔德、圣皮埃尔一起企图建造素食共和国,他们的理想主义深深影响到法国大革命初期的许多重要领导者;素食主义成为法国大革命的主要信念之一

奥斯瓦尔德将印度素食主义与激进政治和动物权利相联结,变形成为对英国暴君统治的政治抵抗;他所创建并推行的直接民主理论传遍欧洲,并为激进素食主义运动奠定基础

斯图尔特拥抱宇宙合一论,认同恶业轮回观,提倡人类应该将同理心拓展至全人类和所有动物

19世纪
初期
里特森主张动物平等论,认为人类本质上无异于野猴;如果人类享有任何权利,动物也应有,而吃食动物即是食人行为

面对粮食危机,纽顿认为,科学数据指出,将畜牧用地转换成农耕用地可增产十倍以上的农作物;素食主义者认为利用耕地种植作物,将比狩猎和畜牧更能喂饱更多人口

雪莱呼应重返自然的概念,将此理念融入素食诗文中,认为人类本是草食动物,食肉才造成世界分裂,而恢复自然饮食便代表着重返和谐时代

中期
欧洲社会首度出现“素食者”(vegetarian)一词,而后更成立了素食协会

梭罗认为以不流血的和平方式生活才是最高原则,坚持认为人类文明将从猎食野蛮走向草食化,推崇素食主义为更进步的生活方式

晚期
伦敦城里素食餐厅蔚为流行

20 世纪
初期
西方素食主义者深受印度文化洗礼长达三百年之久,而甘地则把素食主义再次传回印度,并使之成为国家自由运动的基础信念之一

推荐阅读

《不流血的革命》

本书追溯了17世纪以来素食主义观念在欧洲的演变历程,介绍了早期素食者从哲学、医学、经济学等角度主张素食的观点及其流变,尤其凸显了印度的素食主义思想对于欧洲的深刻影响。而通过研究不同时期的人们对于食物的态度,我们可以一窥他们当时是如何理解人与万物的关系的,也可以一探我们现在的价值观是如何被塑造的。

现如今,我们享受着过去不可想象的繁荣程度,人均肉类消费量不断攀升,但另一方面,我们也面临着气候变化、全球贫富差距拉大、粮食浪费等严峻挑战。吃肉,不吃肉,还是少吃肉,甚至免费素食主义(freeganism)——这依然是一个值得每一个人思考并做出选择的问题。

作者简介

特里斯特拉姆•斯图尔特

2011年的苏菲奖授予特里斯特拉姆•斯图尔特,以表彰他以创新的、活泼的、幽默的且发人深省的方式唤醒公众意识,关注当今世界最触目惊心的环境和道德丑闻之一——食物浪费。

——苏菲奖授奖词

特里斯特拉姆•斯图尔特(Tristram Stuart),英国作家和环保活动家,著有《不流血的革命》(2006)和《浪费:全球粮食危机解密》(2009)。他长期致力于改善粮食生产所带来的环境和社会影响,并在2011年被授予苏菲奖(该奖项由《苏菲的世界》作者设立,旨在表彰致力于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个人或组织)。

从剑桥大学以优异成绩毕业后,他在印度新德里做过自由撰稿人,在科索沃做过项目经理,并在媒体上积极发声,呼吁公众关注食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环节中的浪费。他在29岁时出版了处女作《不流血的革命》,开始崭露头角。他的第二本书《浪费》引发了巨大反响,他的TED演讲《全球食物浪费的丑闻》更吸引了超过百万的观看量。

作为一名骄傲的免费素食主义者,他在2009年策划了“喂食5000人”活动:5000人在伦敦的特拉法加广场上聚餐,免费享用利用被遗弃的蔬菜及其他食物制成的午餐。他后来成立非营利组织“反哺”(Feedback),在全球各地推广此项活动及其他公益项目。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当我们谈素食主义时,我们在谈什么 |《不流血的革命》读书笔记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