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康传》是目前为止内容最为详实的拉康传记作品,在长时间很难被超越。
—— Radical Philosophy
1896年,弗洛伊德提出“精神分析”,从临床应用到各大人文学科,成为席卷文化界的理论现象。而雅克·拉康的出现,又给精神分析带来了一次蜕变……
弗洛伊德去世之后,众多精神分析学者都继续着自己的探索,而其中来自法国的雅克·拉康给精神分析带来了革命性的飞跃。
1953年,拉康毅然辞去了法国声望最高的巴黎精神分析协会主席一职,和志同道合的同事们创立了法兰西精神分析协会,确立了自己学说的独立地位。
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延续了弗洛伊德的研究,并融合了黑格尔的主客体辩证关系、马克思的价值理论、索绪尔的符号学、弗雷格的逻辑学、乔伊斯的先锋文学、拓扑学,创造出了独一无二的拉康派精神分析理论。
今天,我们摘录克里斯蒂安·霍夫曼、若埃尔·比尔曼撰写的《拉康与法国式的精神分析》一文,将拉康的思想重新放入它所萌发的场域,以史为线,和各位读者们一起追溯拉康如何让弗洛伊德的精华摆脱奥斯维辛之后被压抑、模糊和稀释的命运,了解法国为精神分析带来的贡献。
《拉康传》实拍图
拉康与法国式的精神分析
关于伊丽莎白 · 卢迪内斯库的《拉康传》
克里斯蒂安·霍夫曼
若埃尔·比尔曼
在《拉康传》一书的前言中,精神分析家及精神分析史学家伊丽莎白·卢迪内斯库声明,她的这本书属于法国精神分析史的一个出版系列:这本关于拉康的书是第三卷。这意味着拉康的理论辞说,他建立的那些精神分析组织,还有他遭受的“国际精神分析协会”的两次除名,都是构成“法国式的精神分析”——如果套用精神分析家斯米尔诺夫在20世纪70年代一个简练的提法——的重要节点。这也进一步证实了,拉康建构的精神分析理论不仅仅在理论方面是独创的,是当今国际精神分析领域的一个基础性的参考,他也同时引入了一种独特的、法国式风格的思考与从事精神分析的方式。
这个提法意味着什么呢?首先,伊丽莎白·卢迪内斯库想说的是,她创作拉康的传记,目的不是为了重构一个以创立反映主体生命冲动的学说而闻名的大师的历史故事,而是从一个更理论性的角度去思考拉康的思想历程。事实上,根据伊丽莎白·卢迪内斯库的声明,她的理论设想“不是为了把拉康勾勒成一个反映出主体性的生命冲动学说的创立者,而是为了描述透过一个时代的思想史,一个人是怎样完全清醒地成为一个思想体系的缔造者,这个体系的独特之处在于认为在奥斯维辛之后,世界压抑、掩盖和打碎了弗洛伊德革命的本质”。
在这个视角下,拉康是作为被集中营经历深深影响的一代法国和欧洲知识分子中的一员出现的。这样的经历,促使他们重新思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社会及其理论实践的标志性特征。他们因此重新质疑在从启蒙时代开始的西方传统里,那些占支配性地位的理性主义和人文主义观点。这样做的结果是,当世界的舞台被工具理性所统治,进而使得弗洛伊德主义辞说中最有影响力、最本质的内容被压抑时,拉康,带着被大屠杀的灾难性后果所摧毁的世界中出现的新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立场,通过继续推进弗洛伊德的理论构想,针对国际精神分析协会中精神分析之批判性影响的丧失进行发问。
这就是为什么拉康从1953年发起的著名的“重回弗洛伊德”,是复兴精神分析的一个决定性转折点的原因。因此,拉康和弗洛伊德之间的演变关系,是阅读卢迪内斯库这本书的关键,因为在这两大思想体系中,都有这样的设想:“把人从宗教的、神秘的、梦的世界中解脱出来,即使冒着使理性濒临持久无力的境地的风险,冒着失去光明和这个解脱本身失去真理性的风险。”
雅克·拉康在中心医院的公共休息室内
然而,如果说拉康的理论建构,在“重回弗洛伊德”这里有一个决定性的转折点,那么在20世纪30年代初,这个思想系统的基础性标志就已经开始搭建,即借助于精神分析而质疑我们关于精神病的经验。以这种方式,作为医学博士论文而写就的著作《妄想性精神病及其与人格的关系》,成为拉康思想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这是因为,与他早期关于妄想狂的作品一起,这本著作把精神病经验引入了精神分析的讨论中。在这一点上,通过对玛格丽特的故事和“帕潘姐妹”杀人案的强调而进行的关于女性精神病的研究,无疑是关键性的。
从超现实主义运动中,拉康吸收了达利的“妄想症批评”的概念,认为主体的结构被想象界影响,以至于自我变成了对人类境遇的混乱无序和生物学早产的防御,且蕴含着疯狂的根源。通过这种方式,在1948年和1949年,拉康构造了自我的“镜像结构”,且把人类的侵凌性解读为主体分化的形式。
这样,精神分析出现了一个外在性的维度,它既体现在超现实主义辞说的影响中,也同样体现在为重新思考精神分析辞说而对于哲学辞说的参考之上。如果说斯宾诺莎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是由于拉康从年轻时起即深受他的“存在”和“欲望”的关系理论的影响,那么紧随其后,拉康又充分吸收了柯瓦雷的认识论和黑格尔的哲学。事实上,正如柯瓦雷对于拉康形成关于科学的辞说,以及设想精神分析作为科学的诸多可能性与不可能性来说都是主要的参考那样,不论从哪方面来说,与黑格尔的相遇对拉康构思主体的“伦理学”而言都是决定性的。科耶夫,居住在法国的俄籍哲学家,是拉康研读黑格尔的导师,也是追随其关于《精神现象学》的研讨班的一大群年轻哲学家(萨特、梅洛-庞蒂、伊波利特、巴塔耶和其他一些哲学家)的导师。科耶夫对黑格尔的解读的新颖之处,在于没有仅仅集中在《精神现象学》和《逻辑学》上,而是同样把“主奴关系辩证法”的章节考虑在内。正是这样,拉康在对精神分析阅读中,吸纳了黑格尔的诸多概念,并且借由这个辩证法去解释“精神分析的经验”,使得分析家和分析者之间建立起的转移关系按照这个辩证法中的坐标而被构思。
重读弗洛伊德的结果是“逻辑时间”概念的创造,以及对顺序性时间的废除,以便使精神分析的经验灵活化。因为前者(逻辑时间)证明了“无意识的逻辑性”。这个对精神分析设置的变化后来成了拉康最初被国际精神分析协会除名的主要原因。
1980年3月,雅克·拉康离开他的研讨班
随后,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拉康深受第三次外在性的影响,即对列维-斯特劳斯的社会人类学和著作《亲属关系的基本结构》的研读。经由这个理论,拉康关注到了索绪尔的语言学,并且开始将无意识看作一种由能指逻辑组织起来的语言。实际上,拉康将“无意识”和“无意识主体”设想成在象征界登记,且“自我”和“主体(主格我)的登记”是对立的。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他考虑重回弗洛伊德。拉康发展了精神分析中“主体的去中心化”的观点,这与精神分析运动中,自我心理学对自我赋予的优越位置形成对立。而自我心理学从北美获得灵感,在国际精神分析运动中被认为是理论范式。因此,拉康在精神分析中引入的首先是一个反人文主义的解读,这一解读对精神分析传统中与弗洛伊德的理论假设相矛盾的自我的地位及理性,进行了批判。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拉康开始了他著名的研讨班,从1953年开始一直到他去世,从未中断。其中,每年都有一个新的理论和临床问题得到专门研究。这些研讨班成果和《文集》一道,毫无疑问构成了拉康所言及所写的文献的遗产。
然而,仍然是在20世纪50年代,拉康在他所建构的精神分析辞说中加入了第四个外在性,即对海德格尔哲学的参考,这深刻地影响了他对“象征界登记”的理解,同时开启了对精神分析中的“实在”探索的大门。就这样,海德格尔关于“物”和“空”的思考引领着拉康发展出了精神分析中“实在”的概念。在此背景下,拉康通过声称在“大他者”中存在着一个“空洞”,开始为精神分析中象征界的登记设定了界限。事实上,拉康将客体小a作为欲望起因客体的思考,在其研究中以决定性的方式勾勒了实在的拓扑学。最后,由于这一点,拉康精神分析辞说的反人文主义性又进一步被突出了。
随后,拉康又转向许多研究逻辑学、数学和拓扑学的理论家,以便尝试去理解无法被语言所诉说的实在界,因为实在界如同他描述的那样,是“无法被言说的”。此后他在《精神分析的反面》研讨班中,形成了其关于辞说的理论,在那里他指出存在着四大辞说,即“主人辞说”“大学辞说”“精神分析辞说”和“癔症辞说”,在其中四个不变的元素(S1,S2,$,a)通过占据以下不同的位置而相互结合,即媒介、客体小a、真理和知识的位置。此后,拉康宣布了第五个辞说,即“资本主义的辞说”。这些辞说理论进一步使无意识的主体离心化。
1971年5月23日,雅克·拉康和热妮·奥布里
在位于普罗旺斯艾克斯的巴黎精神分析学派会议上的合照
综上所述,卢迪内斯库的这本关于拉康的著作,重点在于建构一个思想体系的历史,而不是这位精神分析大师的个人经历。这本书向我们展示了,在精神分析中,弗洛伊德的辞说被工具理性的逻辑所压抑的情况下,拉康如何尝试去突显精神分析中呈现的反人文主义的设想。通过对各种不同的外部理论的强调,及对社会和政治领域的外部因素的突出(纳粹主义、战争、非殖民化和1968年的“五月风暴”等),卢迪内斯库力图展现拉康是怎样尝试着去重拾弗洛伊德革命中那些被工具理性社会中的精神分析运动所压抑的关键之处。
最后,如果说当代的认知主义和神经科学的确是工具理性的火炮,那么拉康所表述的精神分析毫无疑问是反其道而行之的——它明确地强调了在人类境遇中存在的“悲剧性”。拉康通过形成一种法国式的精神分析辞说,即如同他自己所言,允许我们发现“言在”和它的定理“关于生命的享乐”,他凸显了什么才是法国为精神分析带来的贡献。(杨春强译)
推荐阅读
《拉康传》
将拉康的思想重新放入它所萌发的场域,追溯他如何让弗洛伊德的精华摆脱奥斯维辛之后被压抑、模糊和稀释的命运……并最终构建出一个晦涩又透彻的思想体系。
本书详述了法国20世纪的精神分析大师、哲学家、思想家的雅克·拉康混乱、固执而传奇的一生,作者以史为线呈现拉康非正统的、错综复杂的学术理念和思想的形成、发展与影响历程,描绘出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一群知识分子互动和私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