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浴文字的芬芳

  明代的顾起元在他的《客座赘语》的《藏书》一节中,表达了对某些人对书籍的不尊重的极度不满。其中,他列举了他乡里一些人的表现:有的人将书撕开糊墙,有的人把书盖在酱醋油的坛子上,有的人更是把书剪下来做鞋样。
  顾起元的不齿是他的不齿,愤懑也是他的愤懑。然而,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许多人的识字、阅读经历,却与他记述的这些现象息息相关,有时候回想起来,还带着缕缕的温馨。事后认真想一想,如果真的像他所说的那样,把书籍珍而重之地藏起来,只供那些有文化的人焚香沐浴后阅读;或者对书籍抱一种顶礼膜拜的态度,束之高阁,只等你学会正确地对待它们了,才把它郑重地交到你手里,还不忘一再告诫你要爱护、要珍惜,那么当时也就没有那样的乐趣了。
  

  之所以提起这个话题,还是缘于前不久的一次聊天。一个教学教得非常不错的老师对我说,他虽然是教数学的,但他对古代典籍却情有独钟,就是至今仍然保持着对历史和文学的兴趣,而这种兴趣,从另一个方面促进了他个人修养的提升,当然也有助于他的教育和教学。那么,他的这种兴趣是如何培养起来的呢?他幼年的时候,与当时的许多人一样,家庭也很是贫困。自从一上学认识了一些字,在没有其他娱乐和消遣的情况下,便对书籍极为着迷。可那个时候家里不要说是书,就连个杂志、报纸甚至印着文字的纸页都没有。翻来覆去地找,只找到母亲夹鞋样的一本,而且很是深奥,全部是文言文写就的《左传》。没别的,那就看吧。看上一阵,实在是难以理解,放下,又不甘心,那文字就像被赋予了魔力一样吸引着他。于是再看,白天无聊时看,晚上睡觉前就着煤油灯看,居然大致渐渐看明白了。看明白了,就等于打开了一扇窗,自然地勾起了更大的阅读兴趣——孩子的注意力毕竟容易转移,渴望着更多的新鲜的东西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可是再去寻找,还是没有别的啊。没办法,就继续拿过来一遍一遍地看,这样做的结果,不期而然地把那本书深深地印在了当时灵动而活泛的记忆中,并最终成为最为美好的回忆,成为后来最感兴趣的部分,成为一种滋养着心魂的文化脉络,直接贯穿了一生。
  

  我在四川蒲江的西来古镇,曾经见到过一个塔,那个塔的底部,经考证,是专门供给当地的人焚烧写有文字的纸张的,并且根据当地的传说,倘若你糟蹋了那样的纸张,会遭到报应的。这种思想,大概还是与顾起元一致的。但就我童年所见所闻,普通百姓确实一面有着这样的敬畏之心,一面却也出于生活需要,把毫不容易从哪里得来的纸张拿来糊窗户、盖坛子、夹鞋样,而正是这些东西,却成为许多人的启蒙读物。
  与那位老师一样,我也有着相同的经历。在童年安静的天空底下,空寂的大地之上,一片印着文字的残破的纸页竟然能散发出令人着魔的魅力。看到一片被油渍浸得发黄透亮的,会借着晕红的日光将它看了又看;捡到一张被狂乱的风收藏在墙之一隅的,会惊喜地拿起来,如获至宝般透过那些字眼去琢磨另一个世界的构造。仿佛带着一丝焦渴,一丝饥饿,凡是看到字,就想将它揽到怀里细细品尝上一番。大快朵颐的机会是不多的,而只有通过那种散落在烟尘之中的文字,才从一些碎片中品味到那些树、那群鸟、那只青蛙带不来的甘甜。母亲同样有一本夹鞋样的书,却枯燥得厉害,属于哲学一类的,就放在炕上放置咸菜缸一角的席子下面。冬天外面天冷得厉害,一到黄昏,就哪里也去不了。昏暗的煤油灯下,做什么呢?无聊之下,总是爬过去将它拿出来看上几行,实在觉得无味,又放回去,可还是没有可看的东西,就又爬过去打开。就这样断断续续的,以夹在中间的各色鞋样为“书签”,竟然将它看完了。直到多年后的中年,开始大量地阅读哲学著作的时候,还依稀记得那本书的古板和厚重,深奥和艰涩,隔着如许岁月,却又真的到哲学中寻找慰藉,那一刻,想起那本被热炕温暖了的书本,不由得升上缕缕感动。
  

  那种阅读像什么?像狂放地奔跑中不期而遇地碰到的一个红红的果子,像阴雨连绵的日子里看到墙角一朵花的开放,像怔忡地站在晚风里看着那列不知从哪里来的火车驶向莫名的远方。这种经历,直接决定了对评书的聆听,对书籍的珍惜,对诗和远方的渴望。“那时凡是见到印着字的纸,就感到兴奋。”这是后来一位同事给我说的。她是教生物的,却写得一手不错的散文。这样的话,我从我们这一代的许多人嘴里听到过。那是一个物质贫乏的时代,包括书籍。但令人奇怪的是,许多的人,正因为所遇稀少,却始终保持了对文字的敏感度,不但对那些句子一眼能看明白,而且能深味到它们背后的东西。这样的结果,也就具备了心灵的丰盈和精神的充实,也就能随意地发现生活、自然的细节并且感受到这种细节的温度和厚度。那些稀罕的对文字的捕捉的历程,在回应了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心性后,部分地塑造了他们的人格,成为了他们一生的财富。
  所以,媒体发达、信息泛滥的时代,面对纷至沓来、铺天盖地的文字,大部分人的沦陷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了。如同面前摆着成千上万道菜肴不知道何处下箸一样,一旦不能专注于一行字,感动于一句话,惊喜于一个观点,效果也就大打折扣了。而它导致的结果,却是柔软的失去,纷乱的到来。毕竟,阅读文字,首先呼应的是心灵的需要,而前提是,这颗心必须拥有足够的宁静。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沐浴文字的芬芳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