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 -打开爱和理解的密码,一本沟通方式的圣经

人是感性的动物,在一个人心理身理成熟的时候,每个人说的做的都有自己的思维观念,暴力沟通会对被交流者的心里造成影响,举个例子,初高中时期,一些叛逆性强的学生,会反抗老师布置的作业和任务,他们会有反抗,很大可能是因为当前老师传达任务的方式都是以命令式的口吻,命令他们做,很大程度会引起学生的痛苦,尤其是部分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会因为功课落后而跟不上老师的进度,加上之前说的反抗心理就会产生老师眼中的差生。

如何解决与差生之间的交流呢?让他们更从心得学习。

下面的例子或许可以帮助你找到答案:

有—次,一所高中的管理团队请我去示范如何运用非暴力沟通与学生沟通。我要会见的学生有四十位。在学校中,他们被看作是“品行不端”的学生。我认为,像“品行不端”这样的标签会带来很消极的影响。如果一个学生被贴上这样的标签,那岂不是说他不遵守学校规矩是正常的吗?这样的标签将鼓励学生做我们不希望他们做的事,然后,他们的行为似乎又进一步证实了我们的判断。当我走进教室时,大部分的学生挤在窗口和楼下的同学互相叫骂。对此,我并不意外。一开始,我就提出请求:“请各位同学回座位坐好,我将做自我介绍,并谈谈来这里的目的。”大概有一半的学生回到了座位。为了让其他学生听清我的请求,我重复了一遍。这时,除了两位学生仍站在窗口,其他学生都在位子上坐了下来。他们是班上个子最大的两位学生。“你们好,”我对他们说,“你们中哪一位愿意告诉我,我刚才说了什么?”其中一位学生转过来,粗声粗气地说:“你要求我们马上回到座位坐下来。”这让我明白了,他把我的请求当作了命令。我接着问他:“你是否愿意告诉我,我怎样表达我的请求,你才不会认为我在发号施令?”“什么?”对于我这个问题,他很意外。于是,我解释说:“我的意思是,我怎样表达我的请求,你才会认为我也在乎你的需要呢?”他想了想,然后耸了耸肩,说道:“我不知道。”

“刚才的对话已经提到了我今天想讨论的话题。我认为,表达愿望时,只要不发号施令,我们的相处就会愉快得多。我说出我的愿望,并不是要求你照我说的去做。我不知道,怎么说,你才能相信这一点。”那位学生似乎明白了我的意思,听完我的话,他就和他的同学慢悠悠地走回了座位。可见,在一些情形中,对方也许需要一些时间来了解我们提出的是请求而非命令。

如果教师和学生之间关系如果可以不是总是命令式的口吻来执行,如果学生可以理解教师对他的命令式的口吻的说教是为学生的未来着想,让暴力沟通发生的机会降低,这样就会把现有教育的质量更加有效。这只是我个人的想法!~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