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铜雀台,世人皆知晚唐诗人杜牧怀古咏史之名作《赤壁》。
在后人把铜雀台当作一份拥有天下便可拥有美人的谈资时,在真实的历史中,建安十五年,曹植十八岁。
《三国志·陈思王曹植传》言:
时邺铜雀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
如果说曹操的丰功伟绩英雄气概统统需要得到记录,那所有歌颂者中最出彩也最合心意的一定是武宣卞皇后与他所生的第三个儿子,曹植。
击败袁氏兄弟扫清北方障碍后,据说在冀州城东角楼之上,本于深夜仰观天文的曹丞相突然看到平地而起的金光。
他命人顺势挖开,金光之处竟藏有一只等候多时,象征帝王之气的铜雀。
当盈手可握的铜雀成为拔地而起的铜雀台,邺城也就摇身一变成为独属于曹氏父子的王都。
史书记载,铜雀台初建后曹操曾携诸子齐登赏景,他借写赋之名考察众人学业,三子曹植率先写就了令魏武帝曹操龙颜大悦的《登台赋》。
曹植写道:
建高殿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
临漳川之长流兮,望园果之滋荣。
俯皇都之宏丽兮,瞰云霞之浮动。
仰春风之和穆兮,听百鸟之悲鸣。
曹植如此歌颂:
巍峨的铜雀台高耸入云,登之如上天顶。
远处是繁茂的果园,脚下是不息的川流。
在此处可俯瞰皇城浩荡,可仰观云霞漫天。
春风拂面百鸟齐鸣,父王在邺城将开辟的盛世又哪里会不如昔日齐桓公、晋文公的圣明。
愿您的恩德能广布五湖四海,愿我们的子民能安居乐业歌舞升平。
愿铜雀台可永世不倒,如父王的光辉永世长存。
在建安十三年曹操最爱的聪慧小儿曹冲早夭之后,曹操曾对前来劝慰的长子曹丕说:我的不幸却亦是你们的幸运。
这句话,温情里又带着丝丝褪散不去的冷意与残忍,似乎就是从这时起,曹操便不得不物色自己新的接班人。
他的目光划过理智的长子曹丕,重武轻文的次子曹彰,然后逐渐开始为文采出众颇具灵气的三子曹植停留。
在沿袭宗法传承制度的我国,一直以来都有着“立长不立幼,传嫡不传庶”的继承规则。
从历史事件可看出,嫡长子继承制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不必要的流血冲突。
但对大部分享有皇家血液的王侯子弟来说,无论是上前一步坐拥天下,还是退后一步隐于山林,真正区分成王败寇的其实只是一份主动权,主动的展示以及主动的避让,然而徜徉辞赋书海的曹子健显然书生意气的从未在父亲的注视中真正意识到这点。
建安十九年,曹子健二十三岁。
在父亲曹操准备率兵攻打孙权,唯留下曹植看守邺城时,父亲曾对子建说过一段语重心长颇有深意的话:
“吾昔为顿邱令,年二十三。
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
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与!”
曹操说:
我二十三岁便当了顿邱令,如今回想当年的所作所为从没有什么遗憾的。你如今也二十三了,还有什么理由不继续努力呢?
也许从这段话中,有人已辨出了曹操的言外之意。但那时的子建却好似已乘东风可上青云,周围人都感受到他对世子之位所产生的威胁,但没有谁以阴谋以阳谋,设身处地的为他设计过未来。
《三国志》记载,
建安二十二年,曹子建酒后轻狂,擅开王宫大门司马门,并在专供皇帝行车的御街上纵情驰骋。
建安二十四年,曹子建又因喝酒误事,大醉中无法受命带兵。
桩桩堆积,终于耗尽了父亲曹操对他所有的期待,一年后,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于洛阳,世子曹丕继位。
说起曹植与兄长曹丕的政治争斗,人们总会想起南北朝志人小说《世说新语》中那出手足相残的大戏,以及那首“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字字泣血的《七步诗》。
然而在真实的历史中,同样文化修养极高、同样为建安文学杰出代表的曹丕却并没有将步步紧逼做得如此明显。
他只是在继承大业后似有似无的限制弟弟,给予封地,剥夺实权,好像一只被剥去尖牙与利爪的病虎,黄初三年,三十一岁的曹植不得不以黯然与寥落退出政治舞台。
当一种怅然席卷全身,在一种如水的悲凉中,面对那条缓缓而来又缓缓归去,从京都洛阳流向远方的洛川秋水,曹子健一梦千年,登上了自己文学创作的高峰。
在梦中,“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他爱上了一位轻愁拢住明月,身形如风中初雪的洛水神女。
“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天光在神女醉人的眼波中黯淡,烦忧在神女动人的容色中褪散。
梦里,再也不用听洛阳那恼人的马蹄,再也不用呼吸重重宫门里叫人窒息的空气了。
梦外,写《白马篇》意气风发的少年已骑着白马远去,诵《登台赋》神采飞扬的公子已越过铜雀台飘然登天。
当千年后世人总将《洛神赋》当成一段禁忌之恋时,可有人真的走近这场东汉末年无望的旅途。
使诗人真正爱而不得,从来不是神女,
而是水仙中的倒影,曾经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