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封建王朝的一生

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天下是谁的天下,大事由谁来解决,这是中古封建王朝不断更替面临的根本性问题。启建立夏而让公天下变成家天下,今后千年里,历朝历代在皇室的变更下得以持续,正所谓风水轮流转,谁抓住了历史朝代变更中的幸运稻草,便可扶摇直上,一步登天。王朝的一生,有其相似的规律,仿佛也有在无奈中走向灭亡的哀叹。

若论封建王朝的一生,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旧王朝奄奄一息,民众生活苦不堪言,这是第一个阶段,是新王朝建立的背景条件;天灾人祸及外患,压倒元朝的最后一根稻草是黄河泛滥,推翻清朝的是帝国主义侵略的马蹄,当然这些是表象,真正的本质是一个王朝的治理已经解决不了内忧,又极度腐败无作为,人民失望,外部因素或突发的某些事情是第二个阶段。第三个阶段就是马作的卢飞快,沙场秋点兵,有人站出来反抗就有既得利益者镇压,双方为自身利益而在战场厮杀,若弱者以人和、天时、地利的优势,便可推翻旧的王朝而成为新王朝的建立者。

在朝代的变更中,个人有以下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第一,王朝的更替取决于资源在谁的手里。如果看历朝历代的故事,我们会发现每个朝代在建国不久时,都会呈现兴隆的盛世大观,比如汉朝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明朝的仁宣之治,这些朝代的君主兢兢业业,农民有其田,商人小富安。那么是什么打破了原本的和谐呢?我愿称其为个人的私欲,在千百万的农民中有一部分人不想继续耕种,他们开始利用各种方式占有更多的土地,占有了土地之后他们就有了资源,他们可以雇佣农民为其打工,接着成功转型做地主。地主有了余量,下一代便可在更好的环境下接受教育,一部分地主的孩子入仕做官,并且世代传承,寒门再难出贵子。更多的农民都开始想做地主,但我们知道,资源是有限的,新兴的地主就要以自己的实力去战胜旧的地主,这就好比军阀之间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受苦最多的是农民,地主只是坐享其成,农民中若有几个有影响力的人物不满于现状,想要改变农民们的命运,便会揭竿而起,吸引更多的农民进行反抗。朱元璋是这样,刘邦是这样,资源在大众手中的分配始终是影响国家命运的一个重要问题,所以唯有共同富裕,国家才能满足长治久安的条件之一。

第二,封建王朝的统治时而感性,时而理性。如果将王朝联想到个人,每个王朝发展的不同就是每个人取得不同成绩的映射。封建王朝的君主代表整个中央,其权利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这就要取决于君主的自身,像明朝两百多年的历史,有朱棣、朱元璋这样的狠角色,也有木匠皇帝朱由校,蝈蝈皇帝朱祁镇,当朝代在一些感性的君主手里,君主的个人欲望将会影响整个王朝的运势,烽火戏诸侯正是西周最大的悲哀。

第三,封建王朝维护的利益是少数人的。就像掰手腕一样,利益集团的力量小于贫弱势力的时候,王朝就会面临倾覆的危险,这一般往往发生在朝代的晚年。典型的例子体现在西晋的九品中正制,当普通人再无晋升的渠道和空间,用今天说的话都卷在生离死别的日子里,统治者还想用什么来保证王朝的顺利进行,法制不可,道德更不可能。所以,当一个国家只有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时候,这是正确的,是有发展的,而资本主义的问题也体现在我们国家的过去,当贫富差距、垄断这个裂痕还不太明显的时候,我们便无法预见其瞬间崩塌的未来。

封建王朝的一生是规律的一生,其根本问题在于家天下的制度,而好的王朝要建立在历代管理者理性的统治下,有一个正确合理的目标,运用适当的方法,使民幸福安乐。当下的时代,我们国家正朝着这个方向发展,我相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势必成为历史的必然。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浅谈中国封建王朝的一生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