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推荐的《认知红利》这本书里,其中有一个概念很让人受益,就是我们在生活中如何调控情绪,如何保持专注,如何不违背自己的心愿,其解决办法是为自己设立一个原则,作者为我们推荐了十二条生活中的准则,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理解应用。最近翻阅《王阳明心学》,其原理与十二条原则有异曲同工之妙,追本溯源,可以说阳明所讲的心学衍生了很多相关的处事哲学。
对于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我认为影响我较深的有两位,一位是朱熹,其提出:存天理,去人欲的处事哲学,我的理解是世界上已经存在着很多道理规律,我们需要不断地格物致知发现这些智慧精华,这其中就需要我们提高格物的本领;另一位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王阳明,其心学提出五百年后经久不衰,可见其大智慧。王阳明提出的致良知是一种对于内在的探索,对其理解为我们的心是宇宙的立法者,我们眼中的世界其实是我们内心构建的世界,在致良知的过程实际是我们与内心的交流,修心是阳明提出的根本。
对于一个心学的业余爱好者,过多的理论不是我所关注的重点,也不适合推荐给别人,但阳明心学的作用对于一个人的生活是有很大影响的,至少对于我来说是这样的。举一个例子,有一天办公的时候,桌上的茶杯倒掉水洒在桌面上,开始有些生气,这水杯怎么这么误事,后来转念一想,可以利用洒过的水清理下积灰好久的桌面,也是一件益事。这个观念的转变来自于《反脆弱》这本书,但同样说明了我们的心对于我们情绪及生活的影响。所以,阳明提出的心是宇宙的立法者是很多类书籍的基本原理,就像我们的熵增定理一样毋庸置疑。日本经营大师稻盛和夫在《干法》和《活法》中就强调了这种作用,我们去工作应该是心里先接受这个工作,热爱就是我们修心的结果,特别是在生活的种种不确定事件中去修心,是我们不断接受生活并且乐于生活的一种根本途径。
这里要强调一下,我们去修心不是养成阿Q精神,而是在内在的与心交流。比方说阿Q会对周遭的麻烦去以同样的方式吐槽,其是出于一种报复讽刺式的虚假解脱,而我们与心交流则是发现自己是因为什么原因获得了这种遭遇,去思考自己与外在环境之间的变化规律。举个例子,某一天你的老板因为你的失误说你是笨蛋,阿Q会说:老板是我七舅姥爷外甥女的孙子,他真不懂事;而心学告诉我们:我们在某件事情上的不如意,是因为我们还没有修炼一颗做事情所需要的强大内心,就像我前面说到的,内心是我们对客观世界的反应,当我们的世界还不足以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就会遇到种种麻烦。
心学对于一个人的生活影响是很大的,特别是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很多人心里往往是不安的、焦虑的,我也是如此,但心学给我的一个作用就是为我提供了一种“应然”,就是事物应该是什么样子,我想这也可以称为信念。当然,修心是个过程,不是读了几天书就能领悟到的,要体现在实际生活中。就像前些天在帮老师做一些事情,也因为不仔细被批评,情绪的第一反应是失落但往往这种情绪是无意义的。那么我在这件事情中是怎样转变态度的呢,首先就是回归自己,我是因为什么不仔细,是急于求成还是做事没有章法,我想这两点都有,所以在下次做事情的过程中我在这两方面进行了调整。同时,对于情绪的理解,我们是否要因为别人的标准而波动,这又要回归到自我,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博士,你要用老板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但你要成为一个艺术家,你要成为一个演员,那么你只要从你自己出发吸收这件事对你细节处理上的增进就可以了。所以,我认为的修心是回归自己并从环境中汲取能量。
悦读《王阳明心学》,也希望有更多的朋友可以看到他,他会让你感受到价值观的力量,我们往往在生活中暴躁、悲伤、难过、忧虑,这些都是自己内心衍生的负面作用,而生活又往往无常,我们时常是痛苦的。所以,改变痛苦的环境不是搭上通往物质上的快车,而是能在菜市场看到斯卡布罗集市,能在夏风里感受到田野的气息,能在路边的野花中感受到姑娘的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