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卡尔维诺《文字世界和非文字世界》
打开这本书是1月13日,到今天看完,写完十页笔记,已过去两周。耗时长并不代表看得深入。卡尔维诺理想中的读者是比作者更聪明更有文化的人,这个标准太难达到了。他自己又聪明又博学却不自知,或者说,他对人间对社会怀着明朗的祈愿。
但是我能做到他期待的,在我的读者中,我深知有很多比我聪明也比我有文化的人。于是,我想象出他写作时感受到的那种情境——和一个个比自己懂得更多的人说话,努力装出一副比我们真正知道的更多的样子——明地里汗颜之后暗地里朝这个方向努力。如此写作才能前行,文学才能进步。
在现实中看到很多相反的情况——作者把读者当成不谙世事的小朋友,总想在作品中“教”读者一点什么。写作陷入这样一个怪圈时就会倒退着往后走,继而退出时代,退出读者的需求。
书成为书经历了漫长的进化过程。文字的出现源于被记录的需要,但是仅仅用于记录的文字太干巴了,太缺乏情感和力量,于是借助于艺术。艺术并不需要文字,没有文字她也可以展现她的美。舞蹈、音乐、祭祀仪式、绘画,这些表达方式在文字出现之前就存在了很久。但是文字的出现丰富了艺术的表达,它把那些抽象的东西具象化,让艺术的美以可见可听可感的方式进入到每个人心中。虽然它使用的是符号,却比声音和颜色能更直观地去表达,且更能挣脱时空的束缚。文字和艺术的关系有点像人类和自然。自然不需要人类,但是人类需要自然,同时人类这个特殊物种也丰富了自然,在自然之中发挥着无穷的创造力,也有无穷的破坏力。卡尔维诺的作品给我带来的始终是温暖明亮的感觉,他希翼的文学想来会是给艺术注入鲜活色彩和创造力的文学。
这本书的内容很散,随笔、杂文、访谈,书信都有。这些文字背后,我看到的是一个比小说家更生活化更常态的卡尔维诺。书的主题围绕着“文字世界”——卡尔维诺写作时生活其中的世界,和“非文字世界”——卡尔维诺生活时用沉默去观察和书写的世界。文字不可能写下一切,书写总有它的边界。那些未被写下的和即使想写也难以用文字写下的,随着历史的尘埃消散,卡尔维诺想看清这两个世界的边界,又深知这个边界其实是不存在的,就像两面只隔着一堵浅堤的湖,随时有相互渗透的可能。
求知欲是一架绝佳的望远镜,这是他从文学巨匠那里学到的。他们开辟向文学殿堂靠拢的路径,他也是如此。秘诀就是保持求知经久不竭。在求知欲面前,名利有时是拦路虎。名利会带来铺天盖地的赞誉、追捧,或褒或贬的各种评判。这评判会打破被评判者的宁静,处于漩涡的中心会令人疑惑,仿佛眼前的世界更像虚幻的世界,一切都显得不真实。那些名震文坛依然保持求知经久不衰的大师特别令我敬佩,他们没有在名利的漩涡中迷失,始终知道自己是谁。
谈到奇幻文学,这正是卡尔维诺在文学殿堂中大放异彩之处。他承袭了匹诺曹的传统和前人的血脉,他让奇幻文学这一类型像夜空中闪亮的星。看他的小说总惊叹于想象的飞扬和文字使用的自由度。文字本是无比自由的,就看作者能不能为它插上翅膀带它飞起来。但是越飞扬的文字,越丰富的想象,就越需要稳定的结构来支撑它。这让我想起《看不见的城市》,卡尔维诺自己掀开底牌——他说这部小说就是用他自己的方式重写了一遍《马可波罗游记》。你信吗,我怎么觉得这像个绯闻呢?虽然两本书有同一个主角,但你说这俩是同一个妈生的儿子我都不相信,实在太不像了,让我怎么相信这其实是同一个人只是换了个发型,换了身衣服?
奇幻小说的结构就像盖房子,越是形状奇特的房子也越要严密稳定的骨架支撑,否则房子太容易倒塌。他笔下的那些城市,在世界上找不到一个样本,但我总有种感觉,在万米高空之上,在深不可测的海底,如果我坐上飞机或潜水艇,说不定就会遇上一个,比如那个蛛网之城。又想到《百年孤独》中那些人物的结局,仿佛他们本该如此,命该如此,不得不如此。卡尔维诺说,结局是由一个个文字导向的必然结果,并非天马行空而来。
虚是面子,实是里子,光有虚,文学就变成了假大空,文学里的逻辑就在于此。写小说从来就不只是编故事,所谓编,如同用文字之线织一件故事的毛衣,离不开现实之针的牵引。没有针,脱离了牢固的现实基础,再美的毛线也只是线,变不成衣服。有些作者从来不把他写的东西称为“文学”,他坦然说“我写的只是文字”或者说“我的文字”,原因或许就在于他还没有找到自己的“针”,他知道他写的东西与他的现实世界脱离开来,那只属于他的思想世界。
卡尔维诺一直在找寻在现实世界和思想世界中穿行的通道,他在想象中这样做,在文字中一次次实践,最终,他能够自由穿行于这两个世界并找到它们联结和融合的方式。对他来说,每一次写作,每一本书的诞生都是一种启蒙式的体验,因为他总是向着自己的未知之境而去。一旦发现某种文学体裁在他能力范围之外,他就会拼命在这个方向上尝试,看看是不是真的此路不通,一直到努力结出成果——一本新书为止。
这让我想起“未知”这个词。对知识收集者,“未知”是需要随时随地消灭的敌人,如同清洁工盯着地面随时准备把落叶扫掉,他们也希望把“未知”一词从自己的意识领域中清除。但是对于像卡尔维诺这样的探索者来说,“未知”是上帝馈赠的礼物,它打开了进入陌生世界的可能性,如果你不怕孤独,也不怕黑暗,这种面对未知的没有明确目的的研究往往能发现新的视角,从而达到每个问题和概念的本质。
这本书中,卡尔维诺很真诚地掀开了自己的底牌。他怎么想,他怎么做,这些零星的闲散的当年发表在某些报刊杂志上的文章,给我展现了一个不那么高深莫测的卡尔维诺,这个卡尔维诺比较可爱。
小草在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