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作家》读书笔记 -来自伟大作家的随想与建议

来自伟大作家的随想与建议
——读(英)特拉维斯·埃尔伯勒,海伦·戈登 编著《成为作家》

本文的标题是书封上的副标题。这本书有几个我非常喜欢的元素。

一是线装。我一直喜欢线装书。首先线装比胶装更牢固,不易散架。打开时书页可以一百八十度平整地展开,靠书脊背的那些字也能一目了然。经历过几次胶装书翻多了被翻散架中间掉落几页后,偶尔买到线装书,就像买彩票中奖。现在买本子,也几乎只挑线装本,求其好用结实。

二是颜色。整个书只有蓝白两色,比天空、海水,中学生校服更深一个色系的靛蓝。白是新打的小麦磨成的面粉那种白,比雪稍暗,像是在雪中揉进一丝鹅黄的颜料。封面,白底蓝字,内页,左边这页蓝底白字,右边那页白底蓝字。整体感觉像在上海时曾喜欢过的“蓝与白”餐厅(不知上海还有没有),装修简单清爽,食物简单清雅。

三是字体和排版。虽然从头到尾用的都是最常见的打印版宋体字,但是字号大小随内容而变化。左边蓝底上只写着作家的名字,留下大块蓝色空白,右边白底上蓝字的大小根据内容而定,如果只有一句话,就把这句话的每个字放到足够大,如果有很多话,就把字缩到足够小,尽量用一页去安放,偶尔有字够小一页还放不下的,才会占用第二页。也就是说,编者只打算给每位作家一页纸的地盘,字大还是字小,就看他说得简洁还是啰嗦。

四是内容。书的封面上直接在两位英国作家名字后面印了个“著”字,我觉得是不合适的。因为正文中所有内容都是引用各位已成名作家的原话,并没有他们二人的创作,怎么能算是他们的“著作”呢?他们只能算这本书的编辑者,却不是书的著作者,不知重庆大学出版社在这方面为何不够严谨。

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摘抄,这也是我收到书后感到欣喜的原因之一。我喜欢摘抄,但是这本书里很多作家我连听都没听说过,也没看过他们的作品,更不用说他们对于写作的建议。一开始信手一翻,想着字这么大,很快就能翻完了。实际看起来,我一个上午才看了165页,全书有487页,因为左页只有作家名字,实际内容还要打个五折,我一个上午才看了82页的文字。问题是这些文字很入心,有些甚至很扎心。对于一个喜欢写作,同时也怀揣着“成为作家”的美梦的人,有些句子鼓舞人心,有些像给人敲了一记警钟,有些则直言不讳地让读者感觉到,你没走对路或者努力错了方向。

我原本计划对书上陌生的作家,去查找一下他们每个人的资料,了解其作品并选择一些找机会阅读,进行到第十九位作家时,我把这个计划暂时放弃了。这样太费时间,这事儿只有留待后续来做。

书是好书,推荐给喜欢写作的朋友。

(写于2020年12月10日)

好的打击

昨天看的《成为作家》太喜欢了。昨晚原本想开一本新书,把这本没看完的暂且放下。拆开《野草在歌唱》的覆膜,看了三页,眼前的文字从纸上飞走,心猿意马又想起了白天看的书。既然如此放不下,那就不要放,索性再捡起来读。

看这本书是一边自爽一边自虐的过程。爽的是大师们给出的写作建议有太多引起我强烈的共鸣。有一些句子,与它初见时便知道它一语道破了我们心中的秘密。但是若没遇见它,那秘密还是一片混沌,不知道何时何日才能成形,在意识中长成一个词一个句子,最后被自己准确地表达出来并加以验证。阅读的好处之一便是模糊混沌的思维在共鸣中迅速成形,仿佛一滩沙粒经粘合剂粘在一起,组成一个形象。

梭罗说,你都还没站起来去生活就坐下来写作,多徒劳啊!
艾米莉·狄金森说,世界上再没有像文字这样充满力量的东西了。我有时写下一个字,便会盯着它看,直到它绽放光芒。
D.H.劳伦斯说,小说是一种关于生命的光明之书。
海明威说,永远在你写得顺的时候停下来,在你第二天动笔之前,不要去操心。写小说的困难之处在于完成。

约翰·格里森姆、阿诺德·贝内特、汤姆·佩罗塔、村上春树,他们都在五点左右起床,早上九点时,他们已经写作两三个小时了。有很多作家选择在早上写作,有人每天写一千字,有人写两千,也有人状态好时一天写七八千字像水龙头放水,句子哗哗往外流。上面说的四位作家,我只认识村上春树,接下来就要开始虐了。

这本书中我认识也看过其作品的作家大概只有五分之一,剩下的全是不认识的。看到一个陌生的名字,看到他对写作的看法,然后去网上查他的个人资料,经常一查一惊吓。比如这位罗贝托·波拉尼奥,并不知他是何方神圣,他一口列出了十二条短篇小说的写作建议,这些建议我觉得非常好,但是穿插在这些建议中的一大串短篇小说家的名字,自己只知道寥寥几个,这实在是太打击人了。

打击如孤独一样,有时候是好的。寂寞得宜时非但不应去消解,还要努力固守它,守住这难得的片刻宁静,自己与自己相处的日子,毫无顾及地把心中所思所想展开察看,隔绝一切外界的干扰。人不为世界分心的时刻实在少之又少,这样的寂寞反而是时光的礼物。

看这本书,不断不断地被打击,也愈发感觉到自己的渺小。这是好的。广阔的世界能把人拉出此时此刻生活的围困,让人感到书海的浩瀚,世界之大,江湖之远,除了眼前的生活,还有无数种不同的生活方式,除了书架上的神明,还有很多思想游离在我意识和视线之外。比如波拉尼奥,一搜才知道他是智利文坛上宗师泰斗般的人物,马尔克斯和博尔赫斯对他推崇倍至。去找他的书,《2666》、《地球上最后的夜晚》、《荒野侦探》,评价都非常高。

不断地感到自己的孤陋寡闻。一开始翻开这本书时,心中还存疑:这不就是印刷版的摘抄本吗?可是给我一个本子一支笔,让我坐进图书馆,再给我一年的时间,我都未必能把这些大师从书架中请出来。发现自己最想看的最需要的书,不仅需要时间,还得有眼光。收回我昨天说的话,此书的两位作者,眼光是一流的。而且他们似乎有意给热爱写作的读者构建一个世界作家版图,那些陌生的国家和作家,背后是一种独属于自己的文化。

人,还是得时不时受点打击。

(写于2020年12月11日)

小草在长呢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成为作家》读书笔记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