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张爱玲学写作

 
因自己喜欢写,看时书遇上钦佩的作者,总想偷师学艺,跟大师学得一招半式。此次重读张爱玲,再次领略她作品的魅力,也感受到她于写作上如琢如磨的功夫。
 
张驰有度的结构
 
元代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说:作乐府亦有法,曰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是也。从此后,凤头猪肚豹尾的结构一直被后人推崇。文章开头如凤俊美精彩,主体如猪肚充实丰富,结尾似豹尾雄劲潇洒。
 
仔细回想了一下自己最喜欢印象最深的小说,确实符合这个结构。《百年孤独》中那个伟大的包含了无限时空的看冰块开头,好像马孔多小村是世界起源,一切从源头讲起。结尾却是家族第七代被蚂蚁吃掉,第六代终于破译了羊皮卷,知晓整个家族的命运。在这样精彩强劲的首尾之间,是六代人的悲欢离合,生老病死。虽是小说,气势如同史诗。
 
《情人》中那个华丽苍凉,让人读来百转千回的开头,潸然的泪却一直在眼眶里蓄着,直到结尾处,少女于夜半的航船中,想起自己的情人,始知相爱深,却已是相隔茫茫,今生难见。中间两人如同打太极般在爱情和金钱中辗转,一个试图证明:她是爱我的;一个试图说服自己:我爱的是他的钱。然而爱就是爱,一旦发生便是用再多的外衣也掩饰不了它的存在。
 
《人鼠之间》中,开头静谧的森林里藏着一汪宁静的湖水,蛇在湖里游动,昂起头天真地看这个世界,兄弟两人虽丢了工作,对未来却依然怀抱着希望。结尾处依然是这片森林,依然是这面湖,蛇潜入水中不知踪迹,兄弟中的一个却不得不举枪打死另一个,只为他死得有尊严一点。一切希望破灭,一个卑微的想有一小块地,想有一间自己的房子的梦想也灰飞烟灭。
 
张爱玲也写出了这样好的开头和结尾,且不止一个。
 
《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开头说男人娶了红玫瑰,会在心里想着白月光,娶了白玫瑰,又会念念不忘心口的朱砂痣。振保娶了白玫瑰,天长日久,烟鹂成了他粘在衣服上的饭粒子。他曾与红玫瑰娇蕊热烈相恋,却因害怕自己的好人生被打破做了逃兵。及至结尾,我觉得这一篇中振保与娇蕊在公共汽车上重逢的那一幕是真正的结尾,后面的是结尾的余韵,如同京剧中最后一个字拖长的唱腔。
 
时隔多年,振保功成名就,娇蕊却不复昔日风采,但是振保妒忌她的平静,妒忌她的幸福,妒忌她那么无忌无畏往前闯的勇气。如《牡丹亭》中的唱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与娇蕊一对比,振保猛觉自己的良辰美景不过是纸片糊的,假的一样,他的赏心乐事全然是委屈求全。中年的娇蕊看似断井颓垣,成了一个俗艳的妇人,却比他懂得爱,懂得生活,活得认真。正是受了这个刺激,加上撞见烟鹂的出轨,才有结尾处振保种种失心疯的举动,砸东西,酗酒,胡乱地与女人戏谑。原本被生活遮掩着的他与妻子互不相爱的事实一经撕开,惨不忍睹。
 
《金琐记》中,开篇写到上海三十年前的月亮,与眼前月亮对比,隔着的却是三十年的辛苦路,这辛苦路即是曹七巧的路。姜家用黄金打了一把锁,把她的命运牢牢锁在这个囚笼里。她出身寒门小户,性格泼辣,本不宜做大户人家少奶奶,想学也学得不成样,姜家上下暗地里都鄙视她,婆婆和丈夫是压在她头上的两座大山,哪怕丈夫是个残疾人,毕竟夫权和长辈的权力摆在那儿。
 
这篇中有一个绝妙的转场,出现在篇中三分之一处。“镜子里反映着翠竹帘子和一副金绿山水屏条依旧在风中来回荡漾着,望久了,便有一种晕船的感觉。再定睛看时,翠竹帘子已经褪了色,金绿山水换成她丈夫的遗像,镜子里的人也老了十年。”就在七巧对么一对镜的瞬间,十年过去了,她的丈夫和婆婆都死了,她的命运发生了转折。
 
泰山压顶般的巨石移走,从此她便没了顾及。不高兴看姜家人脸色,索性搬出来另住。但是在姜家积压多年的怨和恨也由此爆发出来。她恨她残疾的丈夫,恨她自己被压抑的欲望,恨她在婆婆面前十几年的小心翼翼,恨姜家各种她适应不了的规矩,恨所有人对她的看不起。她用姜家的钱独立门户,成了一家之主,开始放飞自我尽情释放种种恨意,伤得最深的是她最亲最爱的人——儿子长白和女儿长安。儿女婚姻前程悉数被她所毁,她却不自知,尚以为带着孩子吸鸦片,把长大的子女紧紧捆绑在身边,不让他们求学也不让他们工作,干涉他们的感情生活是对儿女的爱。
 
这一篇的结尾,三十年前的月亮沉下去,七巧死了,长安和长白早都断了结婚的念想,故事还在继续,却已经翻篇了。也许是因为身边就有七巧这样的人,这一篇看来特别有感觉。家庭之内是易滋生爱也易滋生恨的地方。幼小的孩子一片赤诚,若看到的是父母相爱,婆媳和谐,家庭和睦的景像,自会于天长日久中成长为健康阳光的孩子。可惜这样的家庭委实不多,眼见世间,多的却是夫妻冷漠,婆媳互相怨恨,幼小的孩子夹在亲人的仇恨中间,久而久之,看也看出内伤来了。
 
《倾城之恋》、《第一炉香》,结构都是不错的。在她的散文中,偶尔见到她对写作的只言片语,一字之差之误,她也会登报向读者致歉订正,可见她对写作的严谨。她说她写得不快,会花很多时间修改。越来越发现,好作者都懂得修改作品,把玉石打磨成宝玉。
 
 
一针见血的观念
 
作者的观念隐于作品,仔细点读却不难发现。
 
《年轻的时候》中,她借潘汝良之口说:现代科学是这十不全的世界上唯一的无可訾议的好东西。在散文《流言》中,写到她少年时因顶撞了继母被父亲暴打,后被关在家中病得差点死去,在仆人的帮助下她逃到母亲那里,母亲指给她两条路,求学或是嫁人,她果断选择了求学。实在是她从小便见到夫妻关系的脆弱和不可靠,女子把一生命运寄托在男人身上的悲哀。但是那个年代并不是所有女孩都有她这般清醒,她笔下的葛薇龙就放弃了求学希望嫁人,却不幸被姑母利用,又遇上浪子,最终人是嫁了,她却成为别人的棋子。白流苏也寄希望于嫁人,结局算是乱世中的传奇,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张爱玲很早便清醒地意识到,能改变命运的只有求知,否则她若任由父亲摆布,十七八岁就嫁人了,也就没有后来的张爱玲。
 
《红玫瑰与白玫瑰》中,“振保出身寒微,如果不是他自己争取自由,怕就要去学生意、做店伙,一辈子死在愚昧无知的小圈子里。”然而又写“普通人的一生,再好些也是桃花扇,撞破了头,血溅到扇子上。就这上面略加点染成为一枝桃花。”可不是这样吗?越是出身寒微,越要争取独立和自由,否则一生被圈住困死也无突围的办法。而这争取的方法,无非还是学识,振保吃苦耐劳半工半读,出国得了学位,回国是专业人士,才为自己争取到更大一方的天空。他与娇蕊相恋后之所以逃走,便是觉得自己赤手空拳好不容易打出的天下,不能一时头脑发热让爱情两个字给毁了。“普通人的一生,再好些也是桃花扇。”多么深的领悟。艰难度日,挣扎求生,渴求机遇却未必抓得住,东奔西闯,撞得头破血流也未必能撞出个名堂来,混迹人群,努力跟上时代,表面的光鲜之下却是无尽的辛酸。
 
她在《重访边城》中写“在文字的沟通上,小说是两点之间最短的距离。就连最亲切的身边散文,是对熟朋友的态度,也总还要保持一点距离。”我大概就是因此而特别钟爱小说。明明是虚构的,却比现实更现实。纸间乾坤宽广过眼前的世界,且又不受过去现在未来的约束,令人可冲破此一时一地的界限,在短暂的几个钟头的阅读中,领略一翻异域山川。有人特别钟爱音乐,有人特别钟爱绘画,有人特别钟爱表演,而我特别钟爱好文字好故事,无论是读还是写,都能给我带来一种自由舒畅之感。小说是作者与生活的沟通,阅读小说是读者与作者再造生活的沟通,个中妙处,乐者自知。
 
精彩的细节描写
 
一本书中,能让人读后念念不忘的,除了闪耀光芒的金句,就是细节了。细节是文章的亮点,生动传神便在细节的功夫上。
 
《半生缘》中有两个令我印象深刻的细节。一个是世钧与曼桢相识之初,他们和叔惠三人一起去郊外散步,时值寒冬,曼桢的一只红手套落在一棵大树下。三人回去后才发现手套丢了,世钧第二天独自一人折回去找手套,这才发现自己对曼桢丝丝缕缕的情意,还手套时曼桢感受到这情意,两人就这么心照不宣地开始了交往。
 
另一个是世钧送给曼桢的红宝石戒指。曼桢被姐姐和姐夫设计陷害后,困在祝家,情急之下,她拿出戒指贿赂下人,希望她帮自己送信给世钧。下人转手把戒指交给她姐姐,并没帮她。世钧到祝家来找她,姐姐拿出戒指却说是曼桢叫还给他的,暗示曼桢已经结婚了。世钧心灰意冷,随手丢了戒指,却未发现戒指上裹的绒线上面有血迹,那是曼桢的血迹,这难得的一次有可能救曼桢逃出火海的机会,他错过了。
 
十四年后他俩重逢之时,他见曼桢手上有很深的一道疤痕,便问她这是怎么的?这就是当时她想离开祝家把玻璃窗砸碎受的伤,戒指上的血迹也是那时留下的。可就像作者所写,沈世钧不是福尔摩斯,他注意不到那么细的蛛丝马迹,无法完成破案救人的重任,所以他们注定是要错过的。这么一看,便觉得曼桢那一句:世钧,我们回不去了。真是让人肝肠寸断的一句话。
 
曼璐前后的妆容也是书中有亮点的细节。曼璐一生可说是“以色事人”。少年时为贫寒的家境做了牺牲,做舞女,后来嫁给祝鸿才,鸿才喜怒无常,又嫌她没生孩子,对她并不好。她的一张脸在不幸福的生活中逐渐扭曲,每每浓妆示人,形同鬼魅。形象的前后变化昭示了她的命运,也给后来她疯狂的计划埋下伏笔。
 
这本书整体基调是灰色的,石翠芝是这灰色上的一抹绿,顾曼桢和顾曼璐是灰色上由浅至深的红,红透了便成了黑,到最后,只留下曾经红艳的残影。从红手套到红宝石戒指再到红色的血迹,出血后留下的疤痕,一段平凡美好的情感被阴谋和现实撕得粉碎。平凡美好,本就不是容易得的,情深缘浅最是令人唏嘘。
 
张爱玲若活着,今年刚好一百岁。她是百年难得一遇的才女,从小对文字和艺术敏感,有天赋,自己也很好地发展了自己的天赋。有机会慢读细品,她的作品给人享受的同时也予人收获。希望下一次再读她的作品时,能有新发现。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向张爱玲学写作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