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时,说声对不起

  放眼望去,那里有着永恒的日落,太阳一直在落山,但却一直落不下去;夕阳的余晖永远既不明亮刺眼,也不漆黑一片。那是“天蓝色的彼岸”,每个人死亡之后势必要前往的地方。只有到了那儿,你才会再回来,以另一种不同的方式。“你会像树叶那样变成泥土、养分——你会在每一个生命里。就像你身体中有以往每一个人的一部分。”
向我们娓娓地叙说死亡后的经历的,却不是一个老态龙钟、步履蹒跚的老人,死亡对于他们,似乎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也不是一个年富力强、智慧练达的中年,死亡对于他们,似乎也不是什么太难以让人接受的事情。他偏偏是一个小男孩。这个叫哈里的孩子,由于车祸,在令人悲痛也令那些已经死亡的人们惊讶的年龄,带着还要活至少72年的遗憾过早地离开了人世。
人从一出生,就向着死亡前行,这是不可改变的规则。可对于哈里,调皮的、可爱的、有着优秀学生光环的哈里,委实太早了点。就连他自己,看到别人活着,而他死了,也是愤愤不平。可这是无可更改的事实。死亡,没有任何假设,永远是那么冰冷,永远是那么苛刻。尤其意外的死亡,更是那些至爱着生命的人根本无从接纳却又无力改判的。

  但死亡并不意味着一切的结束,哈里想看到那些历史上的名人,想着告诉他们死后的他们是多么有名,想着告诉他们这个时代发生的一些事情,但他却一个也没有见着。除了刚刚死亡到“文书桌”前登记的那些人,他大多时候,都在那停止了的时间中游荡,从此,他永远保持着自己死亡时的形态、穿着自己死亡时的衣服,既不悲伤、也不高兴地流浪,吸引他的,唯有那天蓝色的彼岸。在那儿,“泛着金红色光芒的太阳永远也不会真的下山,天总是黑不下来,在远远的地平线上只能看到一抹淡淡的蓝色”。
但那儿,我们理解中的步入轮回,并不是说去就能去的。它必须具备一个条件,那就是你要完成了你的事情,实现了你的心愿。于是,我们看到,在“另一个世界”中,哈里碰到的那个发烧死去的叫阿瑟的孩子,他已经死去150年了,但因为还没有见到自己的母亲,所以,他不能到天蓝色的彼岸;更可怜的,则是那个叫“呕呜”的山顶洞人,他死去已经有一万多年了,可是心愿仍然没有达成,他只会发出“呕呜”的声音,没有一个“人”能听得懂他在说些什么,看得见的,只有他脸上的悲伤。还有那个叫斯坦的幽灵,他死去已经50年了,50年,他就那么以幽灵的形式待在一个电杆上,认真地等待着他心爱的狗的到来;而哈里到电影院之后,看到每个座位上都待着一个幽灵,有人到了电影院,他们就不停地抱怨,但他们都不能回到“另一个世界”然后前往天蓝色的彼岸。

  哈里也不能到天蓝色的彼岸去,因为他也同样怀有没有完成的心愿。最让他牵念的,当是他没有来得及向深爱着他的父母告别,尤其没有向自己的姐姐道歉。——在他遇车祸的前一刻,他跟姐姐吵架了,气愤之下,他说了一句我们常说的话:“我再也不会回来了。”而姐姐呢?也毫不客气地回应说:“那太好了,你永远也别回来。”哈里说:“我要是在哪天死了,你准保会后悔的。”糟糕的是,姐姐偏偏来了一句:“我不会,我高兴还来不及呢。”很显然,这就是所谓的一语成谶。骑车出门后的哈里就那么被撞死了。哈里一直放不下的执念,就是想姐姐。毫无疑问,姐姐会因为自己的话懊悔不已,内疚不已。她会下意识地认为,是自己的诅咒将弟弟送上了死路。而哈里死了,她还会长久地活下去,活下去的她永远会背着这个沉重的包袱得不到解脱。这是善良的哈里压根儿不想看到的。
 幸好还可以变身为精灵回到人间去,幸好他从阿瑟那儿学会了用意念驱动东西。回到人间的哈里看到了自己的父亲,他每天都会到他的坟墓那儿去看望他;他看到了自己的母亲,她仍然按照习惯给他摆好吃饭用具。直到那时,哈里才更为深切地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爱。以前,他羞涩于拉父亲的手。变成精灵后的他,却感受到能这样做是一种无上的幸福。于是,小说出现了令人伤怀而酸鼻的一幕:“他继续走,我伸出我幽灵的手去拉他的手。我们一起在小道上走,手拉着手,我的手拉着爸爸的手。”以前姐姐采用各种办法阻止哈里到她的房间去,而作为精灵的哈里毫无遮拦地到了那儿。他用意念驱使笔能写出字来,正式向姐姐道歉。在完成了心愿之后,他乘着彩虹回到了“另一个世界”,然后深情地诉说着“比我想象的更爱你们”的话语,跟着找到了母亲的阿瑟,一起去了天蓝色的彼岸。

 
  读这本小说,你感受最深切的,就是能够活着是一件幸运的事情,而活着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任务,就是学会去爱,去宽容,去谅解。以前的哈里虽然聪明、优秀、有主见、能力强,具有一般男孩子所具有的优点,但他也有着男孩子共同的缺点,有点倔强,有点自私,有点顽劣。他尤其不完全具备与人相处能为人着想、拥有亲人的爱要懂得珍惜的特点。直到他死后,才领悟到这些美德对于一个平凡的生活在这世间的人显得多么重要。重要到倘若你不能通过具备它来完成心愿,就像那个山顶洞人一样,永远不得超生和解脱。看到他的焦灼、无奈和懊悔,看到他对人世的留恋,你马上会想到生命的日子里那些陪伴着你的最亲爱的人。是的,他们也是有这样那样的缺点的,但在冰冷的死亡面前,那些显得多么轻浮啊,多么微不足道啊。
这样来看,我们活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完成那一个个的心愿,不要把遗憾留给自己。不然,就不能自由地、放心地离开人间。而人的活着,毕竟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他有着这样那样的社会关系,而如何处理好这些关系,就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因为亲密,因为贴近,就生出各种各样的矛盾来。我们的生活是琐碎的,而相比琐碎,那些矛盾显得足够大,足够深,能影响到我们生活的各个层面。在一定程度上,我们不是一个人在单纯地生活,而是带着亲人们的呼吸,那种呼吸就浮荡在我们的身体上,到哪里都会散发出它特有的气味。许多的时候,我们讨厌那样的呼吸,厌恶那样的味道,殊不知,如果没有这些,我们就不是完整的自我了。这部小说通过哈里完成心愿才能到天蓝色的彼岸的描写,重点就在于告诉我们,我们要懂得珍惜这世间最美好的情感,懂得呵护这世间最珍贵的亲情。与永恒的死亡相比,那些细小的隔阂,那些琐屑的争吵,算得了什么呢?我们之所以常常纠缠于那些矛盾,之所以时常把它的温热和馨香忽视,就在于我们没有真正地体会过死亡,可死亡毕竟是不可能演习的,一死就什么也来不及了。那么,最好的,还是趁着有生之年来珍存它们、爱护它们、享受它们吧。
 小说有几节发人深省的叙述。当哈里想着去学校看他的教室、老师和同学的时候,聪明的阿瑟是担心的,他应该是早就料到了结局,但他没有阻止住哈里。于是,哈里对人生有了一番深刻的醒悟。在哈里的冥想中,那所学校离开他是得不到正常运转的。他想象着,教室里,无论是老师,还是同学,一定都有着因为他的离去而沉重悲哀的表情,甚至还会戴着表示悼念的黑纱;他想象着,因为这么优秀的他的离开,校长和老师都会感到非常难过;他想象着,没有了他这个足球健将,班级足球队一定输得一塌糊涂;他想象着,那个别人口中传说爱恋着他的女孩一定陷入失去他之后浓重的忧伤之中抬不起头来。我们完全可以看到,这是一个正常的人所拥有的正常的心理。在平常的生活中,他始终认为自己是重要的,是无与伦比的,是不可替代的,如果他不存在了,那一定会有着极大的变化发生。然而,也许,只有真正的死亡才会告诉他,事实并不是这样——对于这个世界,对于他人,你并没有你自己想象中的那么重要。哈里悲哀地看到,离开他之后,一切并没有什么改变:老师仍然在按部就班地上课,同学们依然在为了那些数学问题冥思苦想,球队的成绩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更胜以往,那个漂亮的女孩子依然故我地在教室里做着功课。如果说有什么特别的,那就是贴在教室后墙上的同学们写的纪念他的作文,还有学校后面专门为他栽种的一棵树。

 
  这是一个真实的情节,也是一个引人深思的情节。我们活着的时候,会常常想到死亡,只要想到这个问题,我们往往就会生出一种生命的虚无感。我们来自虚无,最后又归于虚无,但我们还是会努力地去留下点什么。这是活着的价值,也是生命的尊严所在。对于许多的人,能够活在他人的心中,往往是追求的至高目标,似乎唯其如此,必将逝去的生命才有一个依托和延续。然而,对于一个平凡的人,这又是多么难以达到的一个目标啊。你离开了,地球照样运转,他人依然生活,那个电视连续剧还是继续播出你无法看到的下一集,那个山坡上的蚂蚱仍然继续着它们的争斗和繁衍,那个日头依然会温暖地从东天露出头来,那阵风仍然还会迈着同样的步履从高原上走过。海德格尔说,死总只是自己的死。悟透了这一点,不由得让人深自思索生命的悲哀。读这本小说的时候,我们仿佛能透过哈里的惊讶,看到他深浓的悲凉,而那种悲凉就从纸页上浮泛出来,激荡在我们的心里,促使我们对生命产生哲人般的思考。正因为如此,当我们看到哈里亲人们的忧伤时,才更加感受到亲情的可贵。这个世界把已死亡的哈里忘却了,可毕竟还有父母姐姐记得他,怀念着他,哪怕父母再生一个孩子,也忘不了他。对他的怀念将会伴随亲人的一生。理解了这一点,我们还能不去爱自己的亲人么?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相比以如何生的方式告诉我们如何生,以死亡的方式告诉我们如何生显得更具震撼力,更能令人深思。除了对他人的基督徒式的同情、关爱、宽容、体谅,我们返回来还是要思考怎样生活的问题。于是,你会想到淡泊名利,你会想到无欲无求,但更多的,却是认真地生活每一天,成为你可能成为的唯一的人,而不用沉沦于无稽的世界和他人。

 
  看到过许多的死亡,也看到过许多的冷漠,往往在那时,会想到死者的亲人。逝者长已矣,却把无限的悲痛留给了活着的人们。读完这部小说后,你只能这么想:能够有人为自己的死亡悲伤是一件幸福的事情,而你的存在,也要对得起他们。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离开时,说声对不起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