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头》读后感 -新时代发明出来的新病

今天看的第十章,“负责发明新病的小说家丰玮”。讨论的是人生命的尽头。基本而言,人人都希望寿终正寝,无灾无祸,无病无痛,像烛火熄灭一样地自然死亡。但基本而言,能实现这个愿望除了自身的努力外,一大半要靠运气。在现代社会,除去疾病和意外,这种自然死亡的概率少之又少。

很多人说:我不怕死。好吧,你不怕死,那你怕痛吗?假若生在战争年代,敌人说一枪崩了我要我说出啥秘密我可能还会守口如瓶,但假若他搬出老虎凳之类的酷刑工具,不用等用刑我大概就全招了。

这是旧时代的病,痛。在新千年之前(借用一下卡尔维诺的说法,2000),人类医学大多是为了制止各种各样的病所带来的痛。得病了,不管得的是什么病,痛迟早都会来的。

但是人类的科学发展实在太迅速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变化得太快了,以至于很多新的病随着新时代被发明出来。这些病或许不会让我们感到肉体上的痛,而是精神的痛苦和沮丧。病症如下:

 

拖延症

最常见的是拖着不去睡觉。电灯解放了黑夜之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便成为向往中的“古代生活”,天知道这古代不过是三四十年前呀!以笔者快近不惑的高龄,我出生时,中国湖北农村还在点煤油灯。“屋里有根藤,藤上结个瓜,一到太阳落,瓜里开红花。”现在的小朋友未必猜得出这是电灯,然而电灯在原始社会就长这个样子呀。电在那时是宝贵资源,得限量供应,所以停电也属常事。又因当时电力设备的简陋,一遇暴风雨或天打雷劈,必然停电,不停或许裸露在墙壁的脆弱电线,挂在电线上开红花的葫芦瓜,好不容易攒钱买下的十四寸黑白电视,全都会在电闪雷鸣之间一命呜呼。所以在刚刚有电的“近古代”,大多数人还是早睡早起的。那时电视剧一夜只播两集,能收到的台不超过三个,也还没有电视剧中间插播广告的恶习,追剧也能保证十点睡觉。

先是有线电视,之后是互联网,再之后是智能手机,改变了这一切。如今我们的世界已不再有白天和黑夜的区分,虚拟和现实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仿佛每个人都身怀穿越的绝技,可自由从一个空间穿到另一个,从一种状态瞬间进入另一种。

拖延着不去做的事情自然不止睡觉,拖着不工作啦,拖着不结婚啦,拖着不交稿啦,拖着不起床啦,拖着不想长大啦,拖着不想离开这个世界啦……

这些拖,与时代也脱不了干系,我个人却觉得,都没有拖着不睡觉这么严重。短短几十年,世界突然变得如此五光十色,比万花筒还万花筒。再多长两只眼睛也看不够,向天再借五百年也经历不完。睡觉?多浪费时间呀!如果可以,很多人宁愿不睡觉,拿这时间去干点别的,多划算呀。诡异之处就在这里,真的没时间睡觉吗?未必。真正发生改变的是我们的价值取向,不知不觉中,睡觉已经从我们刚出生时前三名最重要的事中被挤出来,且有排名越来越靠后,沦落到小四小五小六都排不上的趋势。

婴儿一出生,最重要的事无非三件:吃喝、拉撒、睡觉。前两件因生理因素赖上我们一生一世,不得不好好对待,君不见现在为了拉个舒服的大便什么样的厕所什么样的马桶都被设计出来了吗。唯有睡觉,人越长大对她越粗暴,她也不是吃素的,反过来报复人:不把我当回事是吧,不好好睡是吧,你等着,十年后我要你睡不好觉,到时再想美美地睡一觉就是南柯一梦了。

 

抑郁症

曾经的曾经,中国人打招呼的方式是:吃了吗?虽然问候的那一方未必准备好请被问者吃一顿,大家彼此也心知肚明,所以这是个单项选择题,正确回答是:吃了。如果哪个老实头子回答:没吃。气氛就尴尬了,没吃那咋办呢?接下来要吹的牛没劲头吹了,要谈的事儿空着肚子也不好谈吧,问候的一方左摸右摸摸回袋,摸出几张毛票,拉着没吃的老实人往街边走,“要不,来吃碗面……”

吃了,一切就好办了,温饱解决是谈话做事的基础嘛。现在不一样了,随着大国的崛起,先富起来的精英们率领全国人来了场打招呼的革命。“吃了吗”因其老土俗气被人们抛弃。

“你好吗?”

“最近过得怎么样?”

“好久不见。”

“#y*@&&&&!”

时代不同了,身体上的病比过去好治了,人的寿命提高了,心病却又开始来叨扰人了。

在看到新闻中某位名人名星因抑郁症而自杀时,你有没有偷偷为自己把过脉?在看到某些抑郁症状与自己有相似之处时,是否也暗自心惊?即便不承认自己有抑郁症吧,难免一个月有那么几天,或隔断时间有几天,就是心情低落,做啥都提不起劲,甚至怀疑活着的意义,自我诊断曰:我抑郁了。

问题出在哪里呢?或许就在那个暗自上,什么都暗自消解,抑郁会压死人的。

 

养娃焦虑症

今天上午,我就被焦虑症折磨着。群里的写作导师布置一项作业——写童话。

苍天呀,大地呀,可怜我的童年就没有童话的参与,我是长好大,大到已经过了相信童话的年龄才看了几篇童话的,几乎相当于没看。所以,叫我这个既没吃过猪肉又没见过猪跑的作者如何去写一只猪呢?

这焦虑只属我个人的焦虑,解决方法你们都看到了,写不出童话写点别的总行吧?于是就有了这篇碎碎念。

而我看到的普遍焦虑是养娃的焦虑。无论是在自己身边的家长群(包括我自己),网上的朋友圈,书友群,甚至八竿子打不着的网上新闻,基本上只要一个人有幸做了父母,这种焦虑就开始了。焦虑对象如下:

去哪儿生孩子呢?家门口的医院方便,三甲医院设备好,国外的先进……

什么牌子的奶粉好呀?哪一种最安全呀?

一二三四五,红黄绿白黑,今天娃吃了五种颜色的菜,嗯,营养均衡了,可是没吃水果呀!不行,等会儿加上。

两岁了,咱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十八般武艺都学起来。

要上幼儿园了,咱得选个好的。

哎呀呀,怎么办?明年就上小学了,圧力山大呀!

娃爹,为了学区房,咱们拼了!加油啊!!

呜呜呜,呜呜呜呜,小学第一次考试,竞然考了62分,骂完孩子骂自己:作为家长我太失败了。

天哪,他们班的学霸都会说三种语言了,他好朋友钢琴都好几级了,咱们怎么办,怎么办啊怎么办?

农村父母:娃啊,你一定要努力学习,将来离开农村到城市去!

小城父母:娃啊,你要努力学习,将来到大城去,离开这个小地方。

大城市父母:娃啊,如果你努力学习,将来你想去哪里就去哪里,咱这儿不够文明,你可以去更文明的城市和国家。

美国父母会不会想:娃啊,努力学习,将来别在地球上呆了。

外星人不知咋想?

 

手机控

近十年来最伟大的发明是什么?绝不是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的某项成果。若是从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力来看,智能手机排第二,没人敢排第一。

手机最先取代的是电话,书信,手表和闹钟。不用再排队去公用电话亭了,那根线缩短再缩短,最后消失;学生上课无须传纸条,发一条信息就可以;随时随地看时间,解放手腕上的束缚;可以设置起床闹钟,睡觉闹钟,吃饭闹钟,看书闹钟,铃声可一天一换。

接下来手机又取代了MP3,随身听,MP4和照相机。

再接下来手机搭上网络的快车,取代了电脑电视屏幕,取代了厚重又占地方的纸书,取代了钱包皮夹子信用卡,手机已经变得无所不能。于是一个有趣的现象产生了——手机变成许多人最亲蜜的伴侣。

早上迷糊着被手机闹钟叫醒,上厕所的当儿看两条前天晚上漏看的消息,刷牙洗脸时打开音乐播放器放首心仪的曲子,适时用手机音乐把孩子叫醒。漫长而无聊的上下班路上戴上耳机听听书或追个剧。有手机的谁还没个朋友圈呢,工作间隙或开会时刷个朋友圈既能愉快心情又能令开会过得快点。

不知不觉,揣在口袋里的手机开始反客为主,一点点地控制着我们的生活。出门如果未带手机,必定抓狂。手机像个高明的小偷,偷走了我们的时间,这可是人一生中最宝贵的呀!

 

或许以上症状你都没有,那么以下症状呢?比如书的只买不读症,节日狂买症,懒癌,婚姻恐惧症,不会聊天症,缺爱症,定时沮丧症,河东狮吼症……

或许这些你也都没有,但上帝是很公平的,天知道哪天肥胖症,失眠症,香港脚或打呼噜会不会找上你呢?

在病症丰富的年代里,几乎每个人都会被至少分派三五种或轻或重的病。关键是,你得有药!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尽头》读后感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