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尽头》 -读你,没有二心

今天我只想记下两首歌,两首相隔五十年,我想象自己在两者间走钢索,我译成自己的文字,这样我就好像脚底长出吸盘、有所黏附有所依恃。这一日我多么爱这个世界,我忠诚地过完它,没有二心。——林俊颖

“说得多么好的一段话不是吗?每回看到文字能够被写好到这种程度,我自己会有某种乐极的隐隐悲伤,我在想我这一辈子永远写不出来这样,我不当个创作者是再聪明不过的判断,我缺了很多并不晓得该怎么获取的必要东西。”——唐诺

每一次翻开《尽头》,读一页两页,一股幸福感便油然而生。有一位书友曾说,拿起笔想在书中划重点,结果发现全是重点,结果便是,在他的那本书中,一些页面,每一行文字底下都划上了线。

唐诺对林俊颖的小说评价很高,可是据他介绍,这本好小说《我不可告人的乡愁》有一半是用闽南语写的,我不敢买。闽南语,那对我而言完全就是一种外语,但是看到上面那段瞬间击中我的文字,又生出强烈的想读这本书的愿望。哪怕有一半看不懂如观天书,还有另一半是我能看懂的不是吗?哪怕就为了上面这段瞬间击中我的文字,也值了。

唐诺不写小说,但他的不写,未必就是损失。“每回看到文字能够被写好到这种程度”,他实在是过谦了,看他的书我同样有这种感觉。有些段落,有些句子,有些字里行间萦绕的感觉,简直想抄写上百遍,把它刻成印章,印在脑海里。

人生已过半,若说世间还有什么是我由衷热爱甚或迷恋的,就是好的文字。每一次于浩瀚书海中发现一个喜欢的作家,便顿觉世界是个无比美好的地方。这种时刻,三万公里之外的战争,从垃圾桶里溢出来的垃圾,生活中漫长无聊的琐碎甚至身体上隐隐的病痛,都变得微不足道。一页纸就像一面盾牌,一本书就像一座城堡,心在此地得到休憩,得以恢复它元气满满的模样。

图片

喜欢文学的人,对任意一种艺术怀着青睐的人,很容易耽溺于“美”。有时我想,美是它们追求的目标吗?文学,绘画,音乐,人们无止无境所创造所追求的是什么呢?这个问题曾经困扰我,令我质疑。我比较喜欢唐诺的答案——

“文字是美的,也必须是美的,尽管美丽原非它的真正目标,只是一种缓缓的好结果。如何是文字之美?其造型长相当然得讲究,但这只是其一小部分,而且还是容易完成弹性不大的一部分,文字真正的美,是一种于人更切身关系的美。”

文字真正的美,是一种于人更切身关系的美。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回到造字之初,汉字与字母不同的是,字母只是一个符号,就字母或单词本身而言,它与日常生活是没什么关系的,字母文字,是独立于生活之外的一项单独发明。汉字不一样,它创造之初便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造字者根据生活中的场景,观察、思索、捕捉,最后用一个图画一样的文字呈现出来。汉字中的会意字,像是一个谜语,一句诗,一个故事。即使没有人解释,看的人有时也能猜出来。

写作,无疑是文字的创造活动。现如今不需要我们创造出新的字,但谁知道呢?当口语不断向前发展的时候,为表达,总有一些新的字被创造出来,如武则天的“曌”。但写作需要的,是用字而非造字。有记者问海明威:写作中你觉得最难的是什么?海明威答:找到准确的词。用字准确,字达意,写所想,如一项高深的内功,修练好实非易事。

小草在长呢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重读《尽头》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