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眼中的战争——读(澳)莫里斯·葛雷兹曼《余声》

看完最后一本,我上网找了很多二战期间德国纳粹屠杀犹太人的资料。集中营,死难者,尸坑,被屠杀的儿童,一张张看得触目惊心。唯一让我看出眼泪的,是德国总理勃兰特下跪这张。

1970年12月7日,大雪过后东欧最寒冷的一天。刚刚对捷克、波兰进行国事访问后,当时的联邦德国总理维利·勃兰特冒着凛冽的寒风来到华沙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下。他向纪念碑献上花圈后,肃穆垂首,突然双腿下跪,并发出祈祷:“上帝饶恕我们吧,愿苦难的灵魂得到安宁。”勃兰特以此举向二战中无辜被纳粹党杀害的犹太人表示沉痛哀悼,并虔诚地为纳粹时代的德国认罪、赎罪。

这一跪,多年前在电视记录片中看到已令我不由自主流泪。无法想象1970年12月7日这一天,当电台和电视播出这段画面时,全波兰人感受如何,全世界犹太人感受如何,有多少人会抱着电视机痛哭流涕。1970年,菲力克斯已到中年,已经是是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或许也已经结婚生子。他们在澳大利亚过着安稳的生活,但他怎能忘记,死在集中营的父母,他的小妹妹塞尔达,待他如母亲的杰尼娅,还有那些虽不喜欢犹太人却勇敢对抗纳粹的游击队员,还有教给他医学常识鼓励他的医生扎雅克。他从六岁到十三岁这七年,活在地狱里,拜纳粹所赐。

作为一个中国人,看到这段历史很难不想起1937至1945年的中国。日本至今还欠我们一项债,欠中国一个下跪,欠一个赎罪的姿态,这是一项拖得越久罪恶越深的债务。然而随后而来的三年内战,再之后的文革,我们又该如何来评价呢?战争不仅会发生在异国异族之间,人被猪油蒙了心,同胞也会互相杀戳,亲兄弟也会反目成仇。

1942年的德国军队,堪称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当时的犹太人,包括现在的,无论喜不喜欢,难以否认他们是世界上最有智慧的人类。最强大的军队去屠杀最聪明的人,多么讽刺。老子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时至今日,人们解决尖锐矛盾的办法,还是杀,杀,杀!每个国家都花大力气建设军队,增强武器的威力,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像海明威说的:永别了,武器。什么时候,世界才能完全停战,用更文明的方法解决争端呢?那一天,或许永远不会来。

战争最令人感到无奈之处,不是杀人和被杀,而是回头去看,那杀人的动机和被杀的理由完全站不住脚,就像军队讲了个不怎么好笑的冷笑话,侵略者的野心让人感到荒谬。为了那样的理由,竟然去杀人,去杀千千万万的人。更可悲的是,杀了人以后,问题也没解决,侵略者没有得到他们想要的,所有卷入战争中的人却失去了不该失去的。天下一乱,民众不知何去何从,不知怎样做对怎样做错,只有极少数人能在混乱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独立意识,不被战争中邪恶的力量而利用。

这本书按时间顺序应该算往事系列第三本,写1943至1945年间,菲力克斯加入波兰游击队反击纳粹的故事。作者把第三本和第四本顺序倒过来,以此书为结束有何用意呢?就在昨天,我已经看到菲力克斯的结局了,他和养父加布里克(杰尼娅丈夫,杰尼娅死后一直保护他照顾他的人)搬到澳大利亚,加布里克让他学医并成为好医生,他八十岁时几百个他曾治愈的患者赶来为他庆祝生日。可即便如此,即便长大后拥有美好人生,他童年少年受到的创伤也伴随了他一辈子。战争是残酷的,也是复杂的,好坏并不界限分明,纳粹中也有善良的人,好人中也有坏蛋,只有认清了这一点,才不会盲目。

再过几年,我的孩子就能看懂这套书了。我会让他看,让他看到世界不仅有美好的一面,世界也充满伤疤,人性不仅有良善的一面,人性也有邪恶。但愿你看到真实的世界后,我的宝贝,你仍能有心中坚持的信念。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孩子眼中的战争——读(澳)莫里斯·葛雷兹曼《余声》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