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茶之书》上期21天读过,读完后迟迟不愿把它放回书架,想来就是为了今天的重读。薄薄的一本,143页,很适合在21天阅读,我重读它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这本书写得美。
茶源于中国,唐宋时期便有茶艺,把它升华至道的境界,却是日本。这是日本人厉害之处,他们好学,且学以致用,许多无用之用最终也变成他们的生活之用,比如茶道和插花。
这本书虽名为茶之书,并不单单讲茶,说它是冈仓天心的美学总结,也不为过。冈仓天心集画家、教育家、作家、政客为一体,一生跌宕起伏。他幼年时受中国古文化熏陶,熟读四书和中国古诗,成年后于东西方之间游走,堪称学贯中西的大师。他本人又极爱美学,耽于艺术,这便是《茶之书》美感的由来。
茶道是一种对“残缺”的崇拜,是在我们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为了成就某种可能的完美,所进行的温柔试探。
这是冈仓天心对茶道的解读。为什么说茶道是对残缺的崇拜呢?如果没有茶,我们的生命会缺失什么?
我想起与茶地位相当的咖啡。世界真是公平得很,在东方的土地上植以“茶”这种嘉木,便在广袤的西方遍地洒下咖啡豆。东方人的生活离不了茶,西方人的生活同样离不开咖啡。若把这两样东西从生活中抽离出去,我们的日常便变成一杯杯的白开水,淡而无味。
冈仓所言残缺大概就在此——生活的滋味。可是茶和咖啡明明都是苦的啊!现代人尚发明奶茶,在咖啡中加入糖和奶调味,最原始的茶,最原始的咖啡,便只有它闻着清香喝来苦涩的味道,我们的祖先又是如何爱上这种饮品以致形影不离的呢?
我又想起茶与咖啡的功能之一:提神。最初的最初,是否因这种饮品令人清醒,令人兴奋,驱赶睡魔,所以虽味苦,祖先们也忍受下来渐渐适应。茶最初当药使用,由药品至饮品,前路来处不可知,唯有一缕清香随岁月保留下来。
冈仓天心1906年写这本书时(本书以英文写成,翻译均根据英文版翻过来),中国正经历动荡、变革和战乱。茶叶、道家和禅宗,都发源于中国,但时代断层造成文化裂变。元代以后,中国屡因异族入侵,颠沛动荡,致使很多传统随之流失。日本传承唐宋古礼,把禅学融入茶事,在15世纪(元末明初)形成茶道。
冈仓形容:对晚近的中国人来说,喝茶不过是喝个味道,与任何特定的人生理念并无关连。国家长久以来的苦难,已经夺走了他们探索生命意义的热情。
看到这里真是痛心,我们每每标榜中国是文明古国,有几千年文明,可我们承继下来的又有多少?每一次改朝换代,每一次战乱流离,都会导致一部分文明的消逝。有些是暂时的,有些是永久的。遥望大秦帝国,遥望汉唐盛世,口中虽念着唐诗宋词,可我怀疑,祖先的某些文明基因,已经永远消失了,我们身上再也找不到,找不回来。
我们现在的喝茶方式源于明朝:用来煎煮的茶饼,用来拂击的茶末,和用来淹泡的茶叶,分别鲜明地代表中国唐代、宋代,以及明代的感情悸动。我对茶的感情,或许与生俱来。群山环绕的家乡,茶园到处都是,既便不经营茶园,农家也会种几十株茶供自家喝。我大概一出生就开始喝茶,幼年不知它好坏,只知是日日相伴之物。客来,泡杯茶,若有好茶,便是这家女主人的面子。农家对贤妻的标准便是做得好茶饭,可见农民虽清贫,对饮食也是郑重的。
冈仓天心由茶及道,探讨道与禅的真谛。我喜欢他说,道的意义是“在路途上”。人生本没有什么结果,生命的结局是死亡,终点谁也不能幸免,若非要赋予它意义,这意义当在从生到死的路途中。一切在路上,欢乐、愁苦,那属于自己的真理和道,要在自己的路中去找。老庄找来的,孔子找来的,是他们自己的道,后人太懒,不愿找寻,总想捡现实的来用。可是,拿别人的信念来支撑自己的路途,终究走不远。
冈仓一生以艺术为信仰,本书中他不仅写了茶室构造的艺术,还写了艺术鉴赏和花。“欲对一件杰作有所理解,必然要躬身屈膝,拜倒其前,就算仅是只字词组,也需屏息以待。”我想起艺术之神俄耳浦斯,这位能用音乐驯服猛兽的神,野兽在我们看来不通灵性,却依旧为伟大的艺术而拜倒,相比之下,人对艺术的态度反而充满不敬。在未理解之下把艺术分解得支离破碎,对经典置若罔闻,为经济利益胡乱篡改艺术。这是一种灾难,如把一杯好茶倒入臭水沟的灾难。
特别喜欢冈仓谈花的一句:宁静安详,香气就能致远;无需做作,甜蜜已达人心。茶,尚止渴提神,花,真是无用之用。此时正值金秋十月,出门随意一走,沁香扑鼻,应了李清照那句“情疏迹远只香留”。左右四顾,未必见到桂花的影子,它不知躲在哪个角落,只在风起时,让人觉得风都是香的。
花的生命并不长久,一杯茶的生命也短暂,世间所有美好,似乎都与脆弱相随。冈仓却看得极透彻:无论我们望向何处,前后左右,上下四方,皆可见到万事万物的崩坏毁灭。变化无常,是唯一的永恒——人们为何不像欢迎生命一样,拥抱死亡?死与生,其实是一体的两面,梵天的昼夜。陈腐衰老者若不消散,又怎会有再造新生?
饮茶一口,光阴便会升华。这是《刺猬的优雅》中,勒妮说过的话。唐代诗人卢仝也留下动人的诗句: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轻风生。蓬莱山,知何处?玉真子乘此清风欲归去。